《人生设计在童年 作者:高燕定》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人生设计在童年 作者:高燕定- 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学上,还有英语、文学、法语、西班牙语、阅读和写作,等等。后来发现,超前学习确实对她在学校取得很大的成功极有帮助,既培养了很好的自学能力,也增强了自信心,使她认为什么都能学会,什么事都不难。而且,这个自信心起了滚雪球般的效应,具有深远的意义。
  10岁自学两门大学外语
  ——几岁开始学外语好
  学习语言的年龄越小越好,而且未必需要老师教。在童年时代较宽松的学习环境下,可以为孩子安排自学外语的计划。
  不懂法语、西班牙语的我早在女儿四年级时就成功地同时“教”女儿学习这两门大学外语课程。具备很强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小孩,有了好的方法,再依靠好的教材,是能够自如地自学外语的。
  美国的小学普遍在“放羊”,没有“学”很多东西,孩子很轻松。很高兴学校提供了这样的空间,我决定好好利用它,让女儿试着自学法语和西班牙语,而且是同时开始!
  西班牙语仅次于英语和汉语,是世界第三大语种。西班牙语通行于除巴西以外的整个中南美洲和非洲,有20多个国家将近4亿人讲西班牙语,是流行于世界的一大语种。它是欧洲联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的重要官方语种之一,也是很多国际政治会议的最重要语种之一。目前在美国有4 000万人说西班牙语。
  法文不仅是一种美丽、浪漫的语言,更是一种精密的语言,几个世纪以来,法文一直是世界外交语言之一,因为法文可以精确地表达外交官所欲表达的细微的意蕴。法文非常精密与富有逻辑性,所以掌握法文者,必须具备缜密的文思,学习法语使人进入一种“精密、准确”的训练环境。“精密”和“准确”不正是律师最重要的一种素质吗?
  在当时,学习法语和西班牙语并不是她自发的兴趣和爱好,但是,在孩子的朦胧期,大人应当高瞻远瞩,引导、规划他们的学习。
  为了让学习成果能在短期内见成效,以增强信心,我把同时学习两门外语的起始期定在1991年5月底的暑期开始。那时,女儿刚上完小学五年级。美国暑假长达近3个月,孩子全天放假在家,可以自主支配的时间很多。刚开始学习一门外语,是要注入很多时间的,更何况是同时学两门外语。如果在短期内收到好的学习效果,就会增强信心。反之,如果在上课期间利用课余时间学,时间断断续续,学习进度缓慢,效果不明显,可能使她失去信心。因此,短期高密度高强度的训练也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那年女儿不到10周岁,这个年龄的孩子是没有什么逆反心理的。据说,马克·吐温说过,孩子7岁的时候认为爸爸是英雄,14岁的时候认为爸爸是笨蛋,到了21岁才又发现爸爸是真正的英雄。那时,我在她眼里正处于“英雄”期,所以她还肯听话。她数学已经学到几何、代数,作了几千道题,在学校里算个数学“天才”,其他科目的成绩也很好,使她很有自信。我告诉她,法语是可以自学的,西班牙语也是可以自学的,法语和西班牙语就像几何、代数一样,凡是识字读书的人,只要按着书上说的认真学,一定能学会。她也自信地认为:没有什么事情是办不到的,没有什么东西是学不会的。她对我这个特别的安排不仅丝毫没有感到压力,反而很开心。她又可以胜人一筹了。这种思想一直是她具有内动力的重要原因。很多孩子都是因为在某一学科或某一活动中取得了好成绩,受到成功的鼓舞以后产生了更大的兴趣,以后就越学越爱学。
  实际上,长期以来,我在她心中点燃的追求成功的火焰,一直让她处于非常亢奋的自我追求、自我奋斗的状态。只有这种来源于内心的动力,才能产生超乎寻常的能量。
  我为她挑选的西班牙文课本由著名的McGrew…Hill出版,是畅销的大学教材,正文400多页,覆盖4 600多个词汇,除了西班牙语言外,每一章都有文化历史背景的介绍。因为书是编给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看的,所以所有的解释都是用英文。
  法文书更厚,也是大学课本,有的注释字体极小,连附录在内共有640多页,重达2公斤。为了让女儿心理压力小一点,我毫不心疼地把这本硬皮精装的书拆成几部分,每100多页重新装订成一本,再专门买了厚纸皮,为每本“新”书做个封面。我想,对于10岁的孩子,600多页、几斤重的书会形成心理压力,有学不完的感觉。把书拆小了,既便于翻阅,又容易“学完”,就会比较有信心。
  另外,我还给她买了一套耶鲁大学编的书French in Action,有位朋友借给我配合这本书的整套录像带,共有几十盒。
  暑期开始,我每天带着女儿去A&M大学,把她送到图书馆里,我再去上班。女儿带着那装满法语和西班牙语课本、配套习题集和
  ↓ 把法文书拆成3本,将法文译成英文(左下),看着英文稿“朗读”法文,练习“同步翻译”
  笔记本的书包,每天在大学庞大的图书馆里,从早上学到傍晚。她告诉我,有时累了,就伏在桌上睡一会儿。
  10岁自学两门大学外语
  她每天一字不漏地按进度看课本,根据课本里的音标自己学习发音,记忆单词,并反复默念发音练习里的每一个单词,这个学习量是非常大的。在法语课本里,有时一页的发音练习就有几百个单词,她一天要看好几页,接着,再看有关文化背景的英文介绍,理解语法与课文。遇上难记的单词,她用醒目的黄色荧光笔划上记号。
  晚上回到家里,她把耶鲁的那一套课本作为听力教材,打开录音机,听一听与课本配套的录音带,看看她根据书本的注音发的音是不是很准确。因为白天不便把录音机带到图书馆里,她就把这个校对发音的工作留到晚上做。然后,再把当天学的课文念给我听。
  听她念课文的时候,我故伎重施,对她能够完全靠自学掌握两门外语表示怀疑、惊奇、激动,接着,就是毫无保留、夸张、充满激情地给予高度赞扬。这一点,每位家长都可以轻松地做到
  每逢这时,她总是对我说:“我知道我什么事都能办到!”
  她对自己的学习能力非常有信心,对同时自学两门外语并不觉得有什么压力和困难,完全成了自觉自愿乐在其中的日常性活动,感到这些充实了她的暑假生活,“要不然,暑假干什么呢?”她说。
  那时她年龄小,还没有逆反心理,所以比较听大人的安排,到了爸爸变成“笨蛋”的时候,就不会当乖乖女,任人摆布了。所以,抓紧小时候很重要,十三四岁以后,就不一定“管”得住了。另外;小孩子“初生牛犊不怕虎”,记忆力好,对外语没有畏惧感;年龄越大,对学外语的畏惧心理也越强。这个道理很简单,动员五六十岁、三四十岁的人,还是10岁8岁的人学外语,哪一个难呢?
  我看她课文念得稔熟,就对她说,你知道,高水平的翻译人员或是外交官,只要一听到或者一看到英文就能反应出外文,你现在能够熟读课文,但不能表明你能快速互译法文或西班牙文。如果你一看到英文就能快速准确地说出法文和西班牙文,或者反过来,那才算是真正学好了这两门语言。这个要求对成年学外语的人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但是,“无知无畏”的孩子就不会认为有多难。
  她又是一番跃跃欲试。根据我的建议,她把法文和西班牙文的课文翻译成英文,用电脑打印出来。从此以后,每当她把某一课的课文读熟了以后,就不再看课文了,而是看着自己的英译本,熟练地“读”出法文或西班牙文,一直练到滚瓜烂熟为止。
  3个月以后,暑期结束了。她在完全自学的情况下,将这两本书各自学了约1/4,各掌握了约1 000个单词。学校开学以后,她仍然利用空余时间持续学习。一直到第二年的暑假开始,她又如法炮制,每天和我一起到图书馆,同时学习这两门语言。
  这个年纪的小孩子,尤其在意别人对她的看法,她在图书馆里独自学习时,常常碰到中国留学生。留学生们看她那么小年纪,整天呆在图书馆里,不免产生好奇心,有时就去和她搭讪两句,看到她自学两门外语,更是吓一大跳,无不表现出不可思议的神情,大加赞扬。她每遇到这样的眼光和赞扬,回来总要给我比说一番,表现出志得意满的神情。那些不知名的留学生们无意中流露的眼光和赞扬都是女儿学习成功的动力之一,他们大大激励了她的热情,是父母赞扬鼓励之外的补充,使她更加愉快地、发自内心地努力学习。
  通过这一年多的外文自学,她对这两种外语的感觉很好,以至到了七年级,规定可以开始“超前”选有高中学分的课程时,她同时选了法语和西班牙语课。当时同届的400多名学生,只有她一人同时选修两门外语。到她上高中时,也只有她一人两门外语都连续学了6年,从高中课程一直学到大学水平的文学课程,其中,4年高中课程、2年大学课程。她高中的法语老师是法国人,西班牙语老师母语是西班牙语,学到第三年的时候,上课已经全部用西班牙语和法语讲课。高中的外文课,每年都要求阅读几本厚厚的法文或西班牙文的文学原著,并且还要写分析评论文章。在这样的高要求下,到高中毕业时,她已经可以讲英、法、西、汉四门语言。
  人人都是外语“天才”
  语言本身决定人的基本思维。
  ——本杰明·沃夫
  具备多语言能力的人被认为具有多维的思考能力和广阔的视野。他们将在未来社会受到极大的欢迎。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具有高水平的外语能力必将水涨船高地成为参与竞争教育机会和优越工作机会的先决条件,
  多语言的能力并不是只有那些有语言“天分”的人才具有的,而是许许多多平常人与生俱来的,只是还没有被人们广泛认识,也少有人去开发这种人类普遍存在的外语和多语种潜能。
  10岁自学两门大学外语
  女儿在不同时期、用于不同目的的简历,内容不断在更新,也随着她的受教育经历、社会经验的变化而改变。翻看她各个时期不同版本的简历很有意思,有初中、高中、大学期间的,还有申请各种活动、申请奖学金、申请大学,一直到申请法学院、申请律师事务所工作的简历。我发现,英、法、西、汉四门语言能力这一项,在她的简历中,成为突出的强项,总是保留在她每一个版本的简历里。毋庸置疑,这四门语言的能力,是她求学、求职时个人背景的一大亮点,成为她永远的知识财富和资本。
  有位朋友对我说,你女儿除了汉语、英语都流利之外,还能同时学习两门外语,不但学习效率高,也没有在几种语言中造成混乱,说明她具有一般孩子无法相比的、超乎寻常的语言天赋。
  以前,我对这种看法抱持基本认同的态度。对于因为我一时异想天开,在有语言“天赋”的女儿身上实验成功而颇感洋洋得意。
  后来,我研究了神经生理学和行为心理学的有关文献,才知道这种语言“天赋”,即多语言的能力并不是少数人独有的,而是“天生”于许许多多人,是人们与生俱来的能力,只是还没有被广泛认识,也没有多少人去认真开发这种人类普遍存在的外语或多语种的潜能。我当年在女儿身上实验成功,不是她有什么特别的“天赋”,而是人人都有这个潜能。
  美国得州大学休斯敦医疗中心具有全世界最有影响的语言研究专家和设施,该中心的西蒙斯等科学家使用探测大脑神经活动的脑磁图,研究两种语言在人的大脑中的活动情况,从科学的角度解释了“人人都有多语言天赋”。他们在美国《神经外科》杂志上发表了有关双语脑神经活动的论文,实验对象包括各年龄层的人。在实验过程中,让实验对象交替地听、说英语和西班牙语。他们的测试表明:在听、说不同语言时,实验对象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分别被激活,也就是说,英语和西班牙语分别使用人脑的不同区域。
  他们的发现非常有意义。我推想,这个研究结论也许可以说明,为什么双语和多语种可以同时学习,并且可以同时存在于一个人的大脑而不至于造成混乱——因为他们使用大脑的不同部位。
  我宁可相信这个研究结论以及这个推论,而不愿相信没有科学根据的关于女儿具有语言天分的说法。这个科学的研究结论具有很大的意义,它可能彻底地颠覆以往传统的外语教育思想,使外语教育走入一个新的认知阶段:外语教育也许可以从小与母语学习同时开始,多语种学习并非只是具有语言“天赋”的人的专利。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国际化的趋势,大量外企和涉外工作机会涌进中国,海外对中国人才的渴求以及企业、国家对外派人员的大量需求,具有高水平的外语能力成为参与竞争的基本条件,也成为人们收入提高以后日益普及的留学教育的基本条件,而且必将水涨船高。是否具备高水平的外语能力,注定成为求学求职中的高楼、平地之分,是争夺教育机会和优越工作机会的先决条件。
  著名语言学家本杰明·沃夫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了语言决定论的假想,就是著名的沃夫假说——“语言本身决定人的基本思维”,他认为个人的语言决定了其对世界的认识。那种认为外语或语言只是工具的看法是陈腐过时的。在中国,如果对老一代人来说,外语曾经只是工具,对新一代人来说,外语还应该过渡到文化的层面,是面向国际化的必要条件,而不仅仅是工具而已。
  不仅如此,学习一种语言的同时还学习了一种文化和一种思维。在中国,目前的外语教育基本上只是停留在语言教育本身。在美国大学,外语专业的学习不仅仅只关注语言本身如词汇、语法和文章结构、翻译等,而是把语言作为切入点,进一步研究该国的文化、文学、艺术、政治、历史、宗教、社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