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设计在童年 作者:高燕定》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人生设计在童年 作者:高燕定-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此后,在女儿6岁那年,我给她买了一本厚达750页的《麦克米兰儿童词典》,又给她买了麦克米兰公司出版的《366夜睡前故事》。这本书收集了366个世界著名的故事,有家喻户晓的灰姑娘、睡美人、阿拉丁,还有个中国古代故事叫《皇帝的画眉鸟》。书中的故事,短的两三百个字,长的上千字。借助词典,她天天都认真阅读,把这本两百页的书看完了。在那之后的一两年里,是她给我补课,为我讲述许多我从未听过的故事。而当她正正经经地告诉我,这些故事那么有名,“爸爸你是‘应该’要知道的呀”时,颇让我汗颜。只是,那时的她哪里知道,她爸爸是大有毛病的教育制度下的产品。
  她在我所构筑的这种“学术”气氛下,终于认认真真“诲人不倦”地把那300多个故事讲完了。
  应该特别提到的是,女儿读的是英文书,给我讲故事用的是汉语,这中间还经历了一个英译汉的翻译过程。
  利用孩子的自豪感,调动孩子的自我学习能力,让孩子给大人讲故事,比大人给孩子讲故事的效果要好得多。
  孩子给大人讲故事,精神高度集中,经历了阅读、思考、理解、语言组织和表达等一系列复杂过程,是一种绝佳的综合性训练。
  我曾经让来美读高中,寄住在我家的孩子每天讲一篇《时代周刊》的文章,只不过几个月,他的英文水平就大大提高,与父辈学一二十年英语,拿起《时代周刊》好像看天书相比,确实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家长在“听故事”的整个过程中,只须老老实实地充当一个认真、忠实的听众,好好地享受孩子的故事给您带来的愉悦和知识。提问,表扬,赞美,这就是您该做的。
  何乐而不为呢?
  为孩子找好书
  我们对所看的书必须作认真选择,因为书,就如埃及国王在他的图书馆上所题的那样,是“灵魂之药”。
  ——奥利佛·文德尔·荷默斯
  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是最重要的,自学能力可以从很小就培养起来。帮助孩子挑选合适的好书,可以事半功倍地达到效果。
  一天,我到大学书店里转了转,意外的发现把我乐坏了。我看到了北京语言学院编的1981版的《实用汉语课本》。
  这套书是编给在中国大学留学的外国学生用的,第一、二册共有50课,每册都有500多页。所有的课程内容都有英文解释,书中许多中国文化背景的介绍和小故事也全都是英文。对于英文能力已能阅读经典文学原著的女儿,用这套教材自学中文当然最好不过。
  我在书店里把这套书认真看了看,得出的结论是,这是一套十分完美的好书。这几本书当年在中国书店的售价总共不过是几元人民币。但是,在美国大学的书店里,每册卖15美元。
  我认为,好书是无价的,只要从书中真正获益,就绝对值得。书是文化“软件”,不能只有硬件没有软件啊。前几年我去哈佛看女儿,在她的宿舍里看到这一套书还放在她的书架上,就知道它们的价值了。由于选对了教材,她几乎不需要辅导就可以自学。她有时一天看几十页,学两三课,而且每道练习都做,每条解释和每个文化背景故事都读下来。
  按一般人的看法,学一门外语,总该有个老师吧。不过,我不这样看,我跑到大学的书店,看了大学生使用的法语和西班牙语课本,随手翻一翻就把这两本书一起买了回来,同时,还买了和这两本书配套使用的习题集,又到大学的语言室录制了几十盘录音带。
  对于理解力强的小孩子,学习外语可以直接使用大学的教材。好的大学教材浓缩度高、系统性强、知识点完整,什么内容都包括在里面了,可以解决所有的基础知识问题。对于阅读理解力强的孩子,完全没有必要买专门为孩子写的教材。靠那些儿童课本学外语,要想学到一定的高水平,犹如缘木求鱼!那些简易教材,知识点太离散,学完一本再找下一本,知识点既有重复的,也可能不一定衔接得好,最后可能是买回一大堆书,看着让人头大,信心都没了。
  我为女儿小时候学习法语和西班牙语准备的书,是使她成功地学习两种语言的好教材。我选的法文和西班牙文课本,是美国很多名牌大学多年来一直使用的教材。这两本书都是硬封面精装,大开本,小字体,内容丰富。虽然都是从最基本的会话开始,但是课程内容进展很快,覆盖4 500多个词汇,除了语言外,每一章都有文化、历史背景的介绍。这两本书都是编给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看的,所有的解释都是用英文。美国好的教科书有一个特点:极为详细。只要有一副好头脑,再有一本好书,基本上是可以自学的。这两本书和配套的辅助书都是集培养听、说、读、写4项能力为一体的教材。选择好的教科书,是使孩子能够高效率地学习的保证。
  选择那些可能影响思想行为和道德文化修养的书,是家长重要的任务,尤其在孩子童年、少年期,那时候的阅读可能会影响人的一生。任职美国最高法院陪审法官30年的奥利佛·文德尔·荷默斯以“大反对家”著称于世,他写下了许多灿烂的法律文本,是美国史上资格最老的联邦最高法院法官,离职时年近91岁。他说:“我们对所看的书必须作认真选择,因为书,就如埃及国王在他的图书馆上所题的那样,是‘灵魂之药’。”我在这里犹豫着没有把原文的The medicines of the soul顺口意译为精神食粮而是直译为灵魂之药,是因为试想一下,吃错药,还是吃错灵魂之药,会是多么可怕的事。
  美国大书店都有为年轻读者推荐的书目,女儿学校的老师会很负责地推荐许多好书,绝不怕吃错“灵魂药”。中国的家长、教师、教育工作者、作家和书店都有责任为学生们推荐好书。让我很感宽慰的是,1992年我带11 岁的女儿回国时,在广州、北京、上海等地的外文书店买了几布袋子英文版的中国文学书籍。幸运的是,我们抢在女儿上小学、初中,学校功课比较轻松的时期,让她读了许多中国文学的精华,使她知道除了曹雪芹之外,还有鲁迅、茅盾、老舍、巴金、丁玲以及其他近现代作家;除了《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之外,还有《家》、《春》、《秋》、《骆驼祥子》等;认识了宝玉、黛玉,觉新、觉民,甚至林道静等很多中国与她同龄的孩子都不熟悉的名字,使她对中国的社会文化、历史有一点粗浅的印象。
  我认为,在孩子尚小的时候,我们做家长的将聪明才智用于为孩子挑选好书就已足够,没有必要自找麻烦,处处挺身而出,一字一句地教孩子。事实上,家长能为孩子挑选好书已经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儿了,为了做到这一点,家长就得提高自身的修养和鉴赏水平,具备准确的判断力。家长能为孩子指出方向,引导孩子读名副其实的好书,让孩子独立自学和思考,自己去解决种种问题,足矣!这就迈出了培养成功孩子的一大步。
  家长能教什么
  教师的任务并不是灌输知识点,而是把将要学的课题放到学生的面前,通过同情心、情感、想象力和耐心唤醒学生永不休止的动力,寻求答案和见解,使其开阔人生视野,并赋之以内涵。
  ——纳森·普西,哈佛校长 1953~
  成年人的知识老化和衰退,以及现代社会的高节奏和细分工,使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难以胜任。其实,家长只要能给小孩子提出好的问题就行了,应该让孩子自己寻找答案,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大学城有1 000多名中国留学人员及其家属,高倩几乎年年都要在中国联谊会举办的春节晚会上登台表演舞蹈、小品和钢琴独奏等节目,因而小有名气,以至于我只能被人称为“高倩的爸爸”。
  有时,在大学校园里,不认识的家长和我打招呼,单刀直入就问:“你是高倩的爸爸?听说你教高倩教得真好!你肯定花了很多时间教她吧?”
  也有朋友帮我推销,说:“老高就是高倩的爸爸,他很会教孩子,老高花了很多心血教她。对吧,老高?”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常常只是张张嘴,笑笑,什么也没说,算默认了。
  我能说什么呢?如果说我根本就没有“教”,那她不成了“天才”?不是要被解读为吹嘘?可是,我清楚,她是极其平常的孩子,5岁以前,除了国内幼儿园的标准化教育,没有任何附加的学习。至于对她进行的“超前”学习训练,也是5岁来美国以后才开始的。不过,对于训练她通过自我学习获得成功,我则是有绝对的自信。
  谈起“教”孩子的话题,我想首先要问的是:我们大人到底能教孩子什么?怎么教?我曾经问自己这两个问题,很快就得出了让我沮丧的结论。
  其实,我是不能教孩子什么的,无论女儿在中国或是在美国读书,我都没有能力教她。如果她在中国读书,我甚至不能辅导她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我的汉语拼音不好,清辅音、浊辅音、前鼻音、后鼻音总是搞不清楚。
  我在国内研究所工作时,有几位同事的孩子正在上初中。常有人拿着他们儿女学校里的数学难题,发动群众一起研究。只可惜,中学生的考题有时比科学院、国家课题还要难,难得让当年的名牌大学生,如今的教授、研究员们犯傻,只能无奈地靠着“人多力量大”的办法,解决“教”孩子的问题。
  很多家长说,教孩子教得很辛苦。
  我曾问过许多家长,你曾否认真想过,你到底能“教”孩子什么?你能教小学生的语文吗?你能教初中生的数学吗?你能教初中、高中的各科目,包括语文、英语、数学、化学、历史、地理、生物、政治、音乐吗?
  显然没有几位家长有这种能力。甚至可以毫不客气地说,绝大多数家长没有办法教好孩子的一门功课!
  有位朋友向我抱怨说,教孩子很吃力。我不客气地对他说,你这是何苦呢?那年他的孩子在上某初中的“超常班”。他坦承,他的孩子上六年级时,作为高级工程师的他,对于孩子学校里的数学题已无能为力,而要带到办公室去,请大家来“共同研究”。
  据我了解,在中国,即使学理工科出身的家长,常常也无法辅导孩子的数理化课程;在美国,大多数理工出身的中国家长,对中小学里的人文课程翻白眼。几十年来,本来就是在那种狭隘的教育观念中熏陶出来的这一辈人,加之世俗社会的影响、现代社会的种种诱惑,还有几个能够静下心来,广泛读书,扩大知识面呢?
  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加速了成年人的知识老化;高节奏的工作压力,也使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力不从心。这是身不由己的。
  现在作为中小学生家长的这一代人,自己的学识、思想、素质、能力,都有很大的局限,已经难以应对全球化和激烈竞争环境下孩子们的教育问题。即使是少数获得硕士博士的人和其他不甘示弱、自学自救的精英,也无法幸免由于专业等原因造成的狭隘的知识结构问题。
  何况,现代社会是专业化的社会,教育也是一样。
  华盛顿邮报资深教育专栏作家杰伊·马蒂斯大学本科和研究生都在哈佛学习,现在每周为邮报的教育专栏写一篇文章。他曾提到,有一次,他和念高中十二年级的女儿一起做美国历史AP考试的多项选择题,“她做她的,我做我的,每做一题就对照书后的答案,看谁的答案是对的,15分钟以后,她比我至少多做对了7道题”。由此事例,可以让我们大家都清醒清醒,世上到底有多少家长可以真正称职地当孩子的老师。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有的家长,即使有能力教孩子基本的数学、小学的英语,可曾想到,到了课程逐渐加深,教不了孩子的时候,一手放掉让你“教”( 娇 )惯了的孩子,将会是个什么局面?这个习惯了家长教的孩子丧失了自学能力,不能独自面对没有“家教”的世界,只好一路走下坡。这是很不明智、很不负责的,对于孩子来说,也是很可悲的。
  不过,确实也有极少数有精力、有能力,甘心奉献自我的家长,能够辅导孩子的功课,一路保驾孩子高中毕业到上大学,这是难能可贵的。不过,这是在牺牲自己的前提下做出的。家长也应该享受生活,大可不必“毁灭自己,照亮孩子”。
  家长能教什么
  那些朋友说得不错,对女儿的学习,我是花了心血的。但是,我是把心思花在如何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上,激发她的学习热情,引导她自己去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我在学习上对她的帮助,更多的是引导她选择好的学习素材。我相信,作为前人智慧的结晶,各类优秀著作,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在孩子从小开始自学的时候,家长只要能给他们提出好的问题就行了。把问题留给孩子,放心地让他们从书中寻找答案,家长可以参与其中,和孩子一起讨论问题。用这样的方法培养出来的孩子,能够具备高度独立思考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我非常赞同哈佛老校长纳森·普西曾经说过的话:“教师的任务并不是灌输知识点,而是把将要学的课题放到学生的面前,通过同情心、情感、想象力和耐心,唤醒学生永不休止的动力,寻求答案和见解,使其开阔人生视野,并且赋之以内涵。”
  虽然普西校长这里指的也许是大学教师而不是中学教师不要给学生“灌输”知识的问题。对于中小学生该怎么办呢?我认为,研究出一些不必“灌输”、不必填鸭的方法,从小培养孩子的自学和独力思考能力,家长参与讨论,可以让孩子学得更好,是应该提倡的素质教育方法。
  9岁背SAT/GRE单词
  没有哪个成人会认为背单词是件轻松、快乐的事情。利用幼童不知难、不怕难和好胜的心理,我设计了这种背单词的方法,让女儿9岁的时候在她自愿、快乐的心情下,轻松、有效地背下了3 000多个艰深的单词。
  美国中小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