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2004年第5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当代-2004年第5期- 第6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想到文人的命途多舛,谁也比不上四十年被人按住脑袋,不让抬起头来的李商隐了。所以,我从《锦瑟》第一句的“无端”二字,差不多可以读出一部中国文人的哀伤史。那些平白无故的灾难,变生不测的事端,祸从天降的惩治,猝不及防的凶险,毫无来由的迫害,平地风波的运动,别出心裁的整肃,大张旗鼓的镇压,无一不是突然间“无端”而来,让你招架不住,让你屁滚尿流,让你倒霉到底,让你不得翻身。因此,这首《锦瑟》,若与 “坎终身”的诗人际遇,一并吟味的话,前瞻后顾,上下求索,触类旁通,见微知著,说不定还会得到一种感悟认知、意会神注的新体验呢! 

2004年第四站冠军揭晓
 竞赛评委组成: 
  孙小宁(《北京晚报》记者) 
  邢育森(网络作家) 
  匡文立(兰州市作协副主席) 
  杨浪(《政权市场周刊》副社长) 
  冯小虎(对外经贸大学副教授) 
  评委推荐篇目: 
  《英格力士》作者:王刚 
  推荐人:孙小宁匡文立 
  《中国式离婚》作者:王海 
  推荐人:冯小虎杨浪 
  《科长》作者:范小青 
  推荐人:邢育森 
  评选结果: 
  长篇小说《英格力士》和《中国式离婚》并列荣获2004年第四站“《当代》最佳”称号。 


2004年第四站评委评语
  推荐人:杨浪 
  推荐篇目:《中国式离婚》 作者:王海 
  推荐意见:在王刚和王海之间犹豫了一下,还是选择了王海。尽管从内容题材和生气上喜欢王刚的《英格力士》,可他把小说结构切的那么琐碎,还有,这里的人物都是感性的,作为文学,缺少语言。那篇写婚姻问题的小说可是琐碎得一塌糊涂!不过它能让人津津有味地一口气读下去,人物、结构、语言,大故事里的小故事(比如赵院长为了烧鸡的大小而猝死),小故事里的大故事(比如肖莉获得高级职称的经历),一堆咱们身边司空见惯乱七八糟的事情,被作家盘弄得丝丝入扣开阖俯仰,有时候读读的竟会有一点紧张??好的文学也就应该是这样了。真是时过境迁!从《诗经》、《孔雀东南飞》到《家·春·秋》、《小二黑结婚》,中国文学中的婚姻爱情题材一直以追求情感和婚姻自由为宗;而这些年里,这个题材领域开始充满了婚姻危机、情感背叛和人格冲突。作家不过显微放大了社会的某个基因,今天,这个基因究竟是病态的还是正常的?作家没有似乎也没必要回答。真的没有必要回答吗?这个问题不是提给王海的。 
   
  推荐人:匡文立 
  推荐篇目:《英格力士》作者:王刚 
  推荐意见:关于“男孩成长”的小说,在国内一直比较缺门,能写出点深度的就更少。也许在“外国”那个部分,同样是如此,因此《麦田的守望者》才矗立为经典的常青树。当然,近年似乎一帮少年新锐将“当下的成长”写得风生水起,还常常在书市上大火一把,不过因为代次距离,这些作品大人们甚少去读,可能就算去读也读不出什么名堂。 
  《英格力士》涉及的年代甚至年龄段,很多小说都触摸过,其实“知青文学”基本都在这个范围,写的是青春与时代的关系,以及融会在时代中却与时代无关的纯属于生命的动作与迷惘。渴望“知识/文明”,也是其中被反复表现的一个主题,但是这时候,“知识/文明”的代表者与渴慕者往往都会被处理得过分理想化和概念化,比照生活事实,就显出假模假式。《英格力士》很奇,主打一个“绅士精神”,却使之与青春的反叛、盲动等等沆瀣一气,“成长”也因而真实和复杂得非同凡响。 
  不能不提到《动物凶猛》,两部小说对照来看,更有趣味。“动物”是天子脚下的青春动物,正因为出身与现实生存位置都稳占时代与社会主流区域,这些青春有资本以不管不顾的姿态舒张天性,“叛逆”的表象之下,实际是对“出身资源”的尽情享有与挥霍;“绅士”是被排挤出“主流”,生怕被“主流”永远拒绝和遗忘的青春动物,他们的叛逆便方向相反,试图以“英格力士”和一些代表“文明”的琐屑细节来区别于身处的“边缘”,留住与遥远“主流”的渺茫精神联络。《英格力士》这等成色的小说作品目前难得一见了。 
   
  推荐人:孙小宁 
  推荐篇目:《英格力士》作者:王刚 
  在这期作品里,我读得津津有味的不止一篇,包括王海的《中国式离婚》、张锐强的《枪王》。但我更喜欢王刚的这部小说,像一把岁月的大提琴在追忆逝去的时光,有一些低回、沉潜的哀伤,同时还有一种激荡萦回的高贵。主人公,那位教英语的老师尤其让人印象深刻,在那个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年代,他与他所教的英语的境遇,都有了一些象征的意味。小说的背景是在新疆,但王刚并不着力去添加那种异域色彩,他只是借一个少年的青春期成长经历追忆一个逝去年代的荒谬与可贵,反而呈现出鲜明的个性色彩。也许是影视编剧出身,小说的许多场景都让我产生清晰的画面感,小说的叙述节奏也特别让人舒服。如果小说是一门手艺的话,王刚属于练活儿练得不错的人,但我要补充说明的是,好的小说还要在文字中弥漫出一种迷人的精神气质来,好在,王刚的这篇小说就有这个。 
   
  推荐人:邢育森 
  推荐篇目:《科长》作者:范小青 
  推荐意见:优秀短篇小说的妙处,往往都在结尾,《科长》也不例外。作者本来一直让读者关注的,是贵和生与老阎;到最后好像不经意地提了一句冯大军,这一笔看似轻描淡写,却令人回味无穷。再往前看,几处铺垫更显巧妙,不着痕迹。好文章的好处,更合适意会,就此打住。 
  还有一个短篇《丹萍的世界》,看完之后,不禁头皮发紧。作者塑造人物的功力确实了得,短短的几页纸,就写出来一个活生生的人——与很多洋洋洒洒的长篇文章里的主角们相比,丹萍这个人物,更令人难以忘怀。 
  最后再说说《中国式离婚》,最大的感受是:叙事方式有点混乱,“全知视角”把“多视角”硬生生地破坏了。本来,正津津有味地在宋建平、林小枫、肖莉、刘东北、娟子几个主要人物之间跳来蹦去,从他们各自的立场体会着别人所不能理解和认同的内心感受……作者却一次次简洁有力地插进对整个故事走向的交代,比如“最后结果不是因为林家的一个突发事件,这场冷战真不知得持续到什么时候得如何结束。”、“但还没等宋建平和林小枫谈,事情发生了急转直下的变化。”、“事情是一件一件积累起来的。”——这些“承上启下”的提示和交代,太像一个讲故事人的口吻了,弄得本篇隐约有点像《绝对隐私》啦——仿佛在读一篇口述录音的文本记录。 
   
  推荐人:冯小虎 
  推荐篇目:《中国式离婚》作者:王海 
  推荐意见:理智上应当投拉斯蒂涅一票。史诗性、全景性、裁剪历史的画卷,这些讴歌,都合适。从孩子的视角去反映社会发展的进程,最成功的是德国京特·格拉斯的《铁皮鼓》。那可是拿诺贝尔文学奖如探囊取物的主儿。可见王刚同志发展前途之吓人。 
  反观《中国式离婚》,有无数缺点:描写琐碎,叙事唠叨,人物虽众多惜乎不鲜明,情节虽曲折而稍落窠臼……。有点像《废都》,连顺口溜都是从社会上抄来的,看着很亲切,但缺乏新鲜感。情节之设置,对话之众多,又好像畅销电视剧脚本。 
  还是投了《离婚》一票。 
  因为它感动了我。 
  看到孩子试图用自残来弥平父母的冲突,我热泪盈眶,并下定决心不做这样的父母。 
  就是那个几千岁的问题:文学到底要不要感动?是否好看的、畅销的,就一定不是纯文学? 
  我是相信感动的。我认为人与畜牲最后的区别,并不在于人会思想。我们每个人都看得见,这世界上有很多会思想、两条腿直立行走的畜牲。 
  人与畜牲的最后区别,在于人会被感动。 
  文学就是这最后的区别的载体。 
  理智不是文学的事。理智是哲学的事。 
  这样的作家不得奖,谁得?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汇报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下为《选刊》)已经出刊四期了。因为创刊仓促,造成征订不便,使得很多关心《选刊》的《当代》读者不能购买和阅读,也使我们失去了和老读者交流沟通的机会。在此,谨致歉意,并简略汇报《选刊》状况和主要内容。希望把您的感受和建议寄给我们,如果还值得您期待,您可去邮局征订,也可建议单位阅览室同志去邮局征订。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邮发代号:80-194《当代》邮发代号:2-161 
  联系电话:010-65257553 地址:北京朝内大街166号) 
   
  2004年第1期要目 
   
  杨显惠《告别夹边沟》 
  杨显惠创作谈:《行万里路》 
  导读:讲的是右派的故事,似乎有些久远,却是去年最值得读的长篇。不仅值得心有遗痛的中老年读,更值得心地纯真的年轻人读。无论怎么称赞,不管多高的评价,都不会过分,都难以表达我们对作者的敬意,因为作者之痛,不是个人之痛,不是家族之痛,不是人群之痛,而是整个中华民族之痛。不仅切肤,而且彻骨,而且剜心。相信在掩卷之后,我们会记住作者的名字:杨显慧。 
  周昌义编后:最初,我们阅读了无数的书评,检索了无数的排行榜,从书店抱回的长篇近百部,却都没发现这一部。作者的名字,太寻常了,书名也太平常了,平常得让书店不爱上架,读者难得期待。淹没在成千上万包装精美修辞夸张的“力作”丛中,不属意外。总算没有失之交臂。每个编辑阅读之后,不是叫好,而是沉默。那种震撼已经难以用言语表达。我们只能说,这就是《当代》梦寐以求的、最能体现《当代》精神的长篇,也是这些年来,最值得《当代》读者阅读的长篇。我们相信,作者杨显惠的名字,一定会成为读者尊敬的名字。我们也渴望借此机会,向原书出版者——上海文艺出版社的同行,表示衷心的感谢。 
   
  董立勃《烈日》 
  董立勃创作谈:《关于烈日》 
  编者编者按:(略) 
  导读:还是西部气象,还是边地风光,还是沈从文汪曾祺式的优美,还是古龙式的明快,还是胡杨一样顽强的生命,还是西风一样刚烈的爱恨。能够写艰难的岁月于清新,居然把讲沉重的记忆为美丽,放眼文坛,董立勃而已矣。 
   
  老地《花心不是我的错》 
  老地创作谈:《实话实说不犯法》 
  编者编者按:(略) 
  导读:看书名,会不会让人皱眉?花心无错,难道专心有错?何况是人民警察花心,何况是优秀的警察花心。这部正在走红的网络长篇,这段花心警察的花心故事,在遭受年轻人尤其是网络年轻人的追捧的同时,也许会让中老年读者惶惑:廉颇老矣,还能读否? 
   
  2004年第2期要目 
   
  范稳《水乳大地》 
  范稳创作谈:《我在文化多元的云南》 
  导读:媒体都拿它同阿来的《尘埃落定》相比,其实,两者风格相差何其遥远。比较两位不同经历不同性格作家怎样处理相近题材,不为长短高下,却能增加阅读兴趣和阅后收益。 
  周昌义编者按:原计划刊登王跃文长篇小说《西州月》,因技术原因,计划改变,才选择了《水乳大地》。 
  这并不是说《水乳大地》不好。从第一期开始,大家就在编前会上讨论它。之所以没选,一是由于刊物所能容纳的总字数仅仅四十万,《水乳大地》超过五十万字,而我们一直承诺每期刊登三部长篇,技术上难以处理;二由于原书是《当代》母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有认稿为亲的嫌疑,不利于《当代·长篇小说选刊》的选家形象。 
  既然时间紧,刊期也紧,也就顾不得瓜李之嫌了。 
  当然,还有别样的犹豫。评论界已经把《水乳大地》同阿来的《尘埃落定》相比,我们就总是想起阿来和《尘埃落定》。尽管都是藏地生活,阿来明显是生长的成果,水和乳交融着;范稳则有行走的痕迹,水和乳还有些生分。写故事,生分就生分了,写文化,写水乳,总是交融的好。 
  其实,抛开阿来,抛开《尘埃落定》,范稳的《水乳大地》自有其别样的长处,在同期的长篇小说创作中,无疑属于优秀之作。可惜受了《尘埃落定》“误导”,陷入了盲区。 
  就如同许多年前山西作家郑义的中篇小说《老井》,不少大奖评委总拿它同郑义自己的中篇小说《远村》相比,说不如《远村》,所以理直气壮落选。其实,比起其它获奖的中篇,《老井》更加当之无愧。 
  感谢范稳,对《水乳大地》做了很大的修改,使它能够被篇幅容纳,使我们的读者能够一睹精华。 
   
  方方《落日》 
  编者编者按:(略) 
  导读:在亲情的感动中,直面生活的残酷,直面人性的残酷。女性的敏感和男性的深刻,以及半生的生活积累和二十年的创作功力,都浓缩在方方冷静从容的叙述中。 
   
  程琳《拘留》 
  程琳创作谈:关于《拘留》 
  导读:读过了《当代》2004年1期长篇小说《警察与流氓》,再读这部《拘留》,我们会相信,在警匪领域,一个独一无二的文学高手已经横空出世。 
  周昌义编者按:最初看到《拘留》初稿,是在三年前。打印稿,写着编辑的名字,说因为读了编辑所编王跃文作品,慕名投稿。又说自己用心与王跃文相同。等等。编辑看了,感到兴奋,给别的编辑再看,也感到兴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