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谁养活中国 王治安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靠谁养活中国 王治安著- 第4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农业摆在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实施了许多相应的农业政策。
  如果布朗是好心,作为学者,提出中国人未来经济的发展,农业走势,倘若不引起重视,这个泱泱人口大国,在一定的条件下,有可能出现粮食危机,值得警惕!我们必须防止那样的悲剧出现。为此,大吼一声,让中国的决策者以儆效尤,我认为鉴往知来,值得我们警醒。
  至于别人是好心还是歹心,并不重要,至关重要的,还是我们自己要有足够的信心和决心!
  1996年3月7日,正当第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期间,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农业部部长刘江在答中外记者问时谈道:怀疑中国人民能否养活自己的观点并非今天才有。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当时的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就曾经预言,中国每一届政府都无法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言外之意似乎中国共产党也解决不了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但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粮食生产发展很快,1949至1984年,粮食总产量由1.1亿多吨增加到4亿多吨,年均递增3.5%,人口虽然由5.4亿增加到10.4亿,但人均占有量由200公斤增加到400公斤。1984至1995年,我国粮食生产又跨上4.5亿吨的新台阶。
  刘江充满信心。他说,中国未来能不能实现自己的粮食增产目标?我以为,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达到的。到2030年,我国人口达到16亿高峰值时,预计需要粮食6亿多吨。按这个目标,今后35年间,平均每年粮食产量增加近40亿公斤,每年递增1%就可以实现。而建国46年来,我国粮食年递增3%。
  当然,我们的增产目标难度是相当大的。今后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一是严格保护耕地;二是努力改善生产条件,大力改造中低产田;三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四是加快发展农用工业;五是调整生产结构;六是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深化农村改革。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全党全国高度重视农业,确立把加强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首位、立足国内基本解决粮食供给的方针他最后的结论是:中国人有能力养活自己!
  正确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及时制定好合理、正确的农业政策,保护好农民的利益,千方百计调动广大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中国农业的潜力很大,中国农民的潜力也很大。只要中国广大农民愿意种田、种粮,加上有现代化的农业科学技术和现代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我相信,中国的粮食供给是不会有大问题的。
  在本文搁笔时,我不禁再次向全国呼吁:保护国土!保护耕地!
  只有保护耕地资源,才能保持社会安定!只有全党和全民支持农业,才能多打粮食!
  是的,历史与现实给我们启迪,要养活12亿中国人,靠外国农场主,不行;靠盟友,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唯独只有靠中国农民养活中国。这就是结论,这就是我们的行动指南!后记之一
  《啊,国土忧患的警钟》一问世,许多朋友都关心这部书,关心我。不时有人称赞这部书“题材抓得绝,写得好”。也有人提出疑问:“你当初是咋想的,为啥要写这部书?”
  应该说,《啊,国土忧患的警钟》和读者见面后,自已心中充满喜悦,然而,我捧着书,阵阵高兴,阵阵惆怅。高兴的是,我多年的夙愿变成了现实,把激烈的人地矛盾,推到读者面前,敲响了忧患的警钟;而忧虑的是,一些愚昧的人,对地球的破坏,已完全失去了理智。这样的呐喊,能否达到它应有的效果?
  正如诗人李广田在《地之子》中所抒发的情感:“我是生自土中,来自田间的,这大地,是我的母亲,我对她有着作为儿子的深情。”
  人类是地球的一个部分。但人类发展到今朝今夕,却难以控制自己,全世界人口剧增到57亿,到2000年将变成惊人的数字:62.5亿,超过了地球承载力。人满为患!人多了,要保持地球的本来面目十分艰难,必然出现人类对地球的无情践踏和破坏。目下,负重如牛的地球已是满目疮痍了。中国早些年算是地球母亲胳膊上的一块肥肉,如今的负荷沉臃,难以迈步。就人们占有的耕地而言,世界人均耕地15亩;中国不足1.3亩,“天府之国”更可怜,成都平原就更少更少了。人口在不断增长,而人均耕地在不断减少,逆差日趋加大。可以想象,土地对人类是多么珍贵呀!昔日,以“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自居的中华民族,如今已面临“土地匮乏”的局面。中央提出的“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1986年,全国各地建起了国土管理机构。从此,有了一支生气勃勃的捍卫队。紧接着,国家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从此,在华夏有了土地管理的法规,人们不禁欢呼雀跃!
  有了队伍和法规,应该说有了管好土地的基础。然而事情并不那么乐观,要理清土地管理的混乱状况,理顺思想,转变观念,谈何容易呀!四川是人多地少的典型,是矛盾的集合点,问题集结,宛如一堆理不清的乱麻。
  1988年春天,是执行《土地管理法》的第二年。那时,我在“民主与法制”编辑室当编辑,报社派我抓土地管理的宣传报道。
  在宣传上,这是一个陌生的领域。我以陌生的目光去透察那块黑色的土地。我迈开双腿,走南闯北,渐渐地在发烫的黑土地上,发现了人类的顽疾和地球的困惑。据了解,土地管理如履薄冰。许许多多的奇事、怪事触动了我的情怀。那年仲春,我到川西地区去调查土地管理情况,碰上一位国土局的女局长。她是一位北方女性,工作泼辣,感情丰富,能说会道。可她谈起土地管理上的困扰时,似乎受了莫大的委屈。她对记者说,上级领导不理解,要钱没钱,要人没人,还扔出一句令人难堪的话:“国土管理不需要啥人才嘛!不就是开开票、收收钱、画画线”谈到这,女局长忽然哽咽了,哭得如此伤心。
  在土地管理的混乱年代,干部以权谋私,抢占土地,营造安乐窝;一些百姓仿效,跟着侵占土地;乡镇企业更是近水楼台,随音强占耕地。人类有限的耕地资源被一块一块地吞噬。
  人源于土,人离不开土。古人云:“四海之内,五合之间。曰奚贵?曰贵土”。“有地霸业,无地难为家。”中华民族的祖先视土如金,奉若神明!然而,历史发展到了20世纪末期,人们的国土观念薄弱,乱占、滥用土地,违法占地建房到如此地步。诚然,国家重点建设需要用土地,也应合理用地、依法用地、节约用地,不应浪费践踏!
  许多奇闻怪事,驱使着我。不多时,我跑遍了全川,对人与地的冲突作了全面透视、剖析,撰写出一批文章发表在报端,引起读者关注,一度来访者不断。他们中有的是反映干部违法占地建私房;有的是因土地被占,失去了谋生的手段,上访、告状;有的已背井离乡,流落街头大约在1991年的秋天,一位独臂青年率领一伙农民,呼呼啦啦走进编辑大楼,诉说他们失去土地的痛苦。那位独臂青年,是刚从“猫耳洞”归来的战斗英雄。他在前线保卫祖国领土,他的耕地却被乡里非法强占。乡里一不给补偿,二不安排工作。他和几十户农民失去了谋生的手段,四处上访,却无济于事。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矛盾激化了,他们身上捆着炸药包,向市委逼近,要与市委领导同归于尽。市委获悉,一面请律师出面做工作,一面调公安干警保护市委,才未酿成大祸当他讲述那段惊心动魄的故事时,在场的人无不目瞪口呆。惊讶中,产生了同情和忿懑。
  我再也坐不住了,随即同他们请的律师一起,写内参,呈报告,为他们的土地奔波、周旋、呐喊!
  《土地管理法》的颁布为清理违法占地建私房,买卖土地的行为,提供了法律武器。但随之,执法与抗法,护土与强占的斗争步步升级,引来了一连串的悲惨事件。1989年9月23日,浙江省桐庐县合强乡土地管理所副所长夏继良为了保护土地,被村民何玉贵等人用铁锤砸碎颅脑,不幸殉职。一年后,在川南宜宾,乡土地管理员蒲先云又为保护国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国家土地管理局授予“土地卫士”的仪式刚刚结束。又从遂宁传来第七个“土地卫士”被人杀害的噩耗。多么严峻的现实,多么悲惨的情景!
  1990年10月,被四川省政府定为“第一个国土宣传月”进行一次全民国土教育。全省上下一齐动员,宣传土地管理政策和法规,意在提高全民的国土观念,法制观念,同时,省国土局和四川日报编辑部还联合在《四川日报》上举办“国土宣传月”征文活动。我承担了征文活动的采访和编辑工作。这次“宣传月”活动规模庞大,写标语,发传单,领导干部上街咨询、演讲,并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台等宣传媒介大造舆论。省委书记、省长、省人大主任、省国土局长,还带头撰文在报上发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国土宣传月”在群众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清理违法占地的工作向纵深发展。许多怪案奇案相继被揭发出来,令人触目惊心!一种政治责任感,驱动我手中的笔,去记下那些为了人类生存而保护土地的英雄。
  所以,我在1990年就萌发出一个念头,写一部反映人地矛盾的长篇报告文学。在国土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近三年的努力,完成了这部著作。
  我在《啊,国土忧患的警钟》一书的“作者自述”中写道:
  “我与土有缘,按星相学元素分,我的星座属‘土’。倒也是,我生长于四川剑门山区的沃土中。”
  “1964年从西南师范大学毕业后,走上了新闻战线。跑田坎、钻农舍,着力撰写‘土养人,的报道。70年代以来,时代赋予我灵感,从此奋笔报告文学创作,有多篇获优秀报告文学奖的作品。当《人生一万八千日》、《生活没有梦幻》等多部报告文学奉献给读者后,护土的责任感,驱使我出夔门,入南疆,越秦岭,浪迹天涯。笔触五彩缤纷的大地,创作了长篇报告又学《啊,国土忧患的警钟》。为‘基本国策’的实施,为人类的母亲土地祈祷、呐喊!”
  是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感,催促我担负起这一重大任务,抓住这个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写出了一部反映人地矛盾的长篇报告文学。
  可以说,我的文学创作是源于新闻,始于新闻,如果没有这种记者的良知,也就没有这部作品的诞生。
  然而,从新闻到文学,从记者到作家又是那样的艰辛。以这本书来说吧,在动笔前,就想这部长篇既要囊括世界,囊括中华,又要有血有肉。因此,我长途跋涉,搜集了几大捆资料,记满了六七个笔记本,才筛选出20万字的作品。
  脱稿之后,我已是精疲力竭,但想到这一全社会关注的重大课题,不能就此搁笔,对土地管理的宣传,是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作为文学创作,土地堪称是个长远的主题。所以,紧接着,我又将“土地卫士”蒲先云烈士的感人事迹,创作成电视剧《血祭黄土地》(上、下集),由峨眉电影制片厂和四川省国土局联合摄制。
  辛勤的劳动,带来了慰藉的鼓励。当《啊,国土忧患的警钟》一书问世后,立即引起各方面人士的重视。许多读者来信、来电话要求购买,特别是社会科学研究人员、机关干部、中小学教师和学生很感兴趣。
  1992年3月1日,英籍华裔著名女作家韩素音女士在成都看到《成都晚报》刊登的该书将出版的消息后,很想得到这本书,于是她委托在成都的亲戚、四川省邮电管理局总工程师周光墉先生帮她购买。周先生跑了市新华书店、成都出版社,最后又找到我,因当时此书正在印刷之中而没有买到。
  6月份,她又从英国来信敦促周光墉先生尽快为她购买。在第五届书市期间,韩素音女士回到成都,当她看到这本书之后,热情赞扬:“写得很好!”10月20日下午,她又十分激动地对我说:“你的书写得不错!用报告文学的形式,既写好的,也写问题,反映了中国人口多,土地少的全貌。我们不能是聋子、瞎子,要看到人地矛盾的严重性,应该注意土地和人口。土地非常珍贵。成片土地被占用,对农民不好。这本书,我一夜就读完了。我还送给我的朋友读了。我要把它带回欧洲去,作些研究。”
  书已经问世了,但人地矛盾还在加剧。1992年,这部书正在发行之中,随着又涌来“开发区热”、“房地产热”,从东到西,从南到北,遍及神州。这既是好事,又令人担忧这里,我又想起美国绿党有个响亮而又发人深省的口号:“我们不是从父母手里继承了地球,而是从子孙那里借来了一个星球。”倘若人类还需继续繁衍下去,就必须唤起全社会共同努力,捍卫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源泉,热爱自己的母亲土地!后记之二
  我压根儿就没有想到,《啊,国土忧患的警钟》一书会产生重大的反响。书一问世,《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农民日报》、《中国土地报》、还有香港《星岛日报》等,七八十家报纸刊物作了宣传报道,随后,由峨眉电影制片厂拍成电视剧《血祭黄土地》(故事片),英籍华裔著名女作家韩素音,香港著名作家刘济昆,以及著名评论家傅德岷、吴野、陈朝红等纷纷发表评论文章给予肯定和赞赏。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了这本书。1993年6月,该书再版时,韩素音还为其作了序。她在序言中这样写道:“这本书写得很好,值得大家一读。它论述的问题关系到中国亿万人民的未来兴旺与幸福。作者王治安先生用报告文学的形式,以客观、科学和认真的态度,既写好的,也写问题;既不夸大,也不掩饰地叙述其对国土的忧患,反映了中国人口多,土地少的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