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谁养活中国 王治安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靠谁养活中国 王治安著-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的重大意义是不可低估的,它不仅给国家带来经济效益,还改变了人们的陈腐观念:土地不仅仅是一种资源,有其不可代替的使用价值;土地更是一笔巨大的资产,有交换价值。
  土地的变革,这几年确实为国家创造了财富,自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据悉,截至1994年末,全国共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4.4万宗,合计118万多亩,各地政府共收回土地出让金1231亿元。一部分城市和地区,出让土地使用权所获取的收入相当于自身财政收入的1/4,多则占一半左右,给地方经济建设确实带来了极大的活力。

  黄金产业  一本万利
  雄狮猛醒:土地就是钞票!
  渴望金钱又缺少金钱的人,忽然间发现踩在脚下的这块普普通通的土地,就是硕大的“聚宝盆”、“摇钱树”,顿时地产热发烧了、疯狂了!
  席卷全国的“房地产热”,应该说是从1992年的春天开始的。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邓小平南巡之后,“房地产热”遍布中华。
  忆起当初的“房地产热”,似乎一股热浪扑面而来,波澜壮阔,势不可挡。
  炒!炒!炒!火爆的中国房地产,如狂风,似洪水,一拉开序幕就呈现出一往直前的势头。
  短短的几个月时间,便结束了“萌芽期”,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飞跃期,呼啦啦地直往上窜。时至1992年底,已是炙手可热,成为经济活动中备受青睐的“明星”产业。一时间,“房地产热”超越了“股票热”、“出国热”、“边贸热”,独领风骚。
  房地产热,似乎没有波折,没有风浪。人们有种说法:
  “小款”炒股票,“大款”炒房地产,使许多人如痴如醉!“炒楼花”、“炒地皮”,随之掀起的“房地产热”,遍布神州大地。无论是漫步大都市,在街头留心一瞥;或去中小城市;或在党政机关,乡村小道都可以听到人们高谈阔论的中心议题:土地、开发区、房地产。房地产公司如雨后春笋,齐刷刷地倏然冒了出来;房地产广告充斥了大街小巷,门窗屋顶,公共汽车上,甚至别出心裁,向空中发展。
  你若打开每天的报纸,无论是国家级几十家大报,还是地方小报,头版的显著位置上无不写的是有关房地产业的起步、发展、竞争新闻记者们加大马力四处奔波,穿梭于房地产业,为其声嘶力竭地呐喊,一时间闹得天翻地覆,人喜人欢!
  不到一年工夫,国内房地产企业由3000家发展到近万家,增长两三倍。到1993年6月,增长近10倍。
  “下海”的名人要人都明白,房地产业系黄金产业,一本万利。他们炒了地皮,炒楼花;炒了现屋,炒期房。房地产价格像燃烧的火箭,直线上升,许多地方上涨几十倍,甚至上百倍。1992年,海南头4个月房地产价格平均上涨50%,相当于上年全年涨幅的2.5倍。内地更有甚者,炒家东倒西倒,几易其主,使价格扶摇直上,涨到数十倍。每平方米地皮,上海逼近5000元,深圳突破5000元,重庆达到4500元,北京冲至5500元,王府井地价每平方米卖到4万元。
  在神州的大地上,究竟升温到了何种程度呢?不妨让我们看一看全国的形势。
  也许是基于房地产业的“龙头”作用,深圳效法香港,全国学习深圳,从1992年开始迅猛发展以来,如火如荼,不出数月,已是燎原之势。继深圳之后,上海、广州、福州、海南等沿海地区,房地产业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而且推动了城市建设、工业发展和其他各行各业的发展,并与各项经济建设事业浑然一体,共同前进。房地产业牛气冲天,举足轻重,成了“龙头”。
  三套模式
  在分析发展的可喜局势时,鉴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经济、地形等条件的悬殊,将发展的势头和走向,大体分为三类:
  “龙头”深圳、珠海、海口等新兴沿海城市。在开放之前,这些城市经济发展几乎是一片空白。然而房地产业一旦崛起,基于它们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优惠政策,又是大陆通往海外的桥梁,因此,“龙头”一旦昂起,房地产业便如虎添翼,同时,对各项经济建设,起着巨大的驱动作用。
  “龙身”上海、天津、大连、北京等市,既是一批政治文化中心,又是一批工业基地,有实力,有胆略,它们有“龙头”的携身带尾,指点江山,全盘皆活。事实正是如此,这些城市的房地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势头很好,而且正在稳步前进。
  “龙尾”大都属于内陆城市,既缺乏深圳那样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创业机会,也不具备上海、天津那样的先天优势。也就是说,这些地区,先天缺氧,后天缺血。然而,情况是变化的,这些地区的条件也是千差万别,部分城市挖空心思,为房地产业创造条件,大开绿灯,利用它们巨大的消费市场和现有的工业基础,也拓出了一片新天地。
  房地产业,这条巨龙,起初“龙头”、“龙身”配合默契,“龙尾”窥测方向,步步紧跟,这一新兴产业由南到北,由东到西,高潮迭起,势头强劲,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遍地黄土变成金
  现在,让我们看一看东、西、南、北、中的繁荣景象吧。
  东---“东进序曲”,高潮迭起!
  说来是笑话,但它是历史。
  上海,曾几何时是我国房地产业最发达的城市。但在相当一个时期,寸土寸金的上海竟然到了城市建设资金匮乏、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的地步,城市面貌几十年依旧。多年来,市民盼望着一座现代化的新上海屹立在太平洋西岸。
  春风乍起,万木复苏。1992年春,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南巡讲话一经发表,已经开发开放近两年的浦东,如同新添了核燃料一般,忽地燃烧起来,沸腾起来。
  言必称浦东,争相到浦东。这一年,成百成千的海内外企业界、商界人士,怀揣着巨款,高唱着“东进序曲”,浩浩荡荡,向浦东挺进。在浩瀚长江和东海交汇处的这片热土上,房地产开发的热浪,比起10年前的深圳开发潮有过之而无不及。
  浦东房地产市场迅速升温,顷刻火爆,许多盛况,足以令人叹服。和平公园建信大楼,诚然算黄金口岸,可她的变化如梦一般。1990年2月每平方米900元,次年5月,竟然涨到2400元,到了1992年8月,升到3000元。两年涨了3.3倍。
  最早踏进浦东的外国人,是日本孙氏企业有限公司,1988年8月,上海放开胆量,给该公司批出了第一宗地。“领航者”起了先头部队的作用,随后,两年之间,批出了80宗地。
  这一举措,很快引起了国际舆论的关注。日本《朝日新闻》社、英国路透社、美国《纽约时报》对浦东首次批租成功,啧啧称赞,纷纷发出评论,称:
  “这是伟大的突破!”
  “中国真正出现了地产市场!”
  心有灵犀一点通!
  内地人妩媚地向东一瞥,地价猛涨,黄土变成金。浦东吸引了内地人,于是中央直属机关,各省市富有远见的当权者,企业界的先知先觉,纷纷挥师向浦东进抵。
  一路顺风!
  浦东,创造性的伟业,必然会引来无数英雄豪杰;在艰苦跋涉的进程中,造就出一批风流人物。开发5年来,海内外的开发者,气贯长虹,各显神通。他们中不乏佼佼者,一流的浦东人在浦东这片土地上,付出了艰辛,洒下了智慧,传播着融通中西方文化的超前意识,创造意识,竞争意识!
  就是这些浦东人,创造了奇迹,在不太长的时间里,使一座崭新的现代化都市矗立在长江口。
  这座新城市的创建,为房地产业谱写了城市建设的新篇章。
  速度十分惊人:房地产业在浦东已粗具框架,房地产企业达1000家,批租土地280幅,面积达80平方公里,施工建设房屋面积达2000万平方米。1994年房地产增加值31亿元,引起了国内外广泛的关注,其速度和规模超过了深圳。浦东的房地产业的发展已载入了中国城市建设的史册!
  与上海遥遥相望的杭州、苏州、无锡、镇江,以及南京各大城市,也“大开土戒”,迎头赶上。
  长江三角洲,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是外商投资的重点区。杭州,由香港、日本、新加坡和台湾企业家参股的香港金马集团,1992年8月,在杭州买下42.6公顷土地,投资一亿美元,在美丽的西湖边兴建“梦湖山庄”别墅区的旗帜刚刚竖起,长江三角洲便沸腾起来,唤起了数十家客商向西湖进发。
  而且,这一举措,带动了江浙整个开放的启动。接着,无锡,兴建外商投资区;镇江,推出了环境优越的可供批租的20余幅黄金地段,专门对海外招商;南京,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冒出了214幢高层建筑。最高的要数巍然屹立在长江边上的同仁大厦,高68层,210米。一位白发苍苍的台湾客人在南京察看后,叹息唏嘘:“既看到保存完好的‘总统府’,又看到了幢幢拔地而起的新大楼,真令人眼花缭乱呀!”
  西--闻风而动,“借船出海”
  从南向北,迅猛推进的“房地产热”的冲击波,很快触及四川盆地,来势凶猛,大有冲破一切产业,独占鳌头的气势。
  多年来,这方寂静的土地上,凝雾般笼罩着一种让人厌恶的“盆地意识”,改革的浪潮难以涌入。这一回,却波涛汹涌,一扫暮气。“浦东意识”,如滚滚长江,冲击着“盆地意识”;深圳速度,推进巴蜀的“老牛”“破车”,激励着巴蜀人。
  一阵紧锣密鼓之后,四川省委、省政府,整装奋进,四面出击。书记,提出要参与浦东开发;省长,决心“出击”北海,激战海南。简言之:四川要在“三个中心”上“借船出海”,“冲出盆地”。
  我住长江头,
  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
  共饮一江水。
  在地理位置上,上海位于长江之首,成渝两市在长江之尾,同饮长江水,谁也离不开谁。浦东是“龙头”,四川是“龙尾”,“龙头”咋摆,“龙尾”就咋甩。
  四川的决策者们,执意策划,要在成都与浦东架起一座金桥,在浦东建起辉煌巨大的“四川大厦”,在黄浦江边搞房地产开发。
  四川,人才辈出,群雄荟萃,岂止如此呢?
  当初,决策者们信心百倍,运筹着一只脚踏进浦东,一只脚伸向南海,大有百万雄师过大江的磅礴气势。
  北海,更是四川人向往的宝地。四川人一旦认定要在广西“借船出海”,成为当代的“南丝绸之路”,便以巨资相报。
  于是,成都市首家跨地区的大型股份制企业,北海四川国际经济开发招商股份有限公司,批租土地4000亩,计划5年内,投资28亿元,建起国际贸易经济开发区,把四川的牌子钉在南海岸。
  蜀人树起了一种新观念。经济建设离不开土地这张“皮”,只要抓住了“皮”,“毛”就会齐刷刷地长出来,政府就有了主动权。
  蜀人东进浦东,南下北海,旗开得胜,随即又杀“回马枪”,兴师动众,抓住“主动权”,在盆地掀起波澜,一个圈地开发的浩大声势拉开了帷幕。
  1992年6月,在山城重庆扯起第一面批租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旗帜,以每亩9万元的价格,将2000亩土地转让给外商开发,兴建新城区,收入近2亿元。
  影响巨大,发展神速。不多时,重庆全市城镇,买卖地产495宗,面积达55万平方米。
  成都自然不会示弱,大型台商区、工业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仅仅三五个月就开辟10余个。大片的土地被围上了,挂起了各色旗号。
  在成都,房地产业以市中区为轴,四方辐射,形成网络,炒得火爆:
  “西部阳光城”、“西南航空港”、“国际大都会”大批房地产开发在成都平原迅速崛起。
  “锦绣花园”、“中央花园”、“天回山庄”几十座高级别墅,在川西坝子倏然屹立。今天崛起这个“城”,明天竖起那个“中心”,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房地产开发公司,如山泉爆发。据1994年底统计,国营的、合作的、私营的,成都市从原有的28家,发展到638家,注册资金100亿元。
  地处内陆的成都,房地产开发具有自身的个性。开发项目多,潜力深远。一旦拉开阵势,沿海的资金便纷纷向内地转移。在1994年前后,曾举办过两次房地产交易会,效果理想,总成交54个开发项目、销售项目,销售商品房10余万平方米,据说成交额达24亿元。
  “要想发,搞开发。”一个响亮的口号,震撼着大西南。在边贸骤然升腾的云南瑞丽、畹町,过去,土地“送人不要”,如今地价陡涨,每亩高达34万元。
  “旱路不通走水路。”经济不发达的贵州,也随势向南发展,在广西北海征地1000余亩,企图走水路,出南海,走向世界。
  平心而论,西部,上述成绩尚不够鼓舞人心!
  南---热浪滚滚,独领风骚
  号称“东方夏威夷”的海南,曾有过三次起飞的机会,而真神降临却是在1988年。国务院批准建省,并列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圣旨”犹如一场飓风,把这片沉闷的土地吹醒了。这场亘古未有的飓风,扫荡着荒芜与贫瘠,封闭与落后。
  自从兴建省后,海南具有独特的魅力,促使房地产业,迅猛腾飞高昂,成为最最热门的投资行业。那火爆的程度,文学家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
  若追溯其走过的路程,1988年,海南的房地产公司寥寥无几,且冷清惨淡,仅有11家。时至1994年,已发展到1400家,注入资金117.3亿元,开发土地面积11.1万公顷,兴建商品房114.9万平方米,形成了开发、建设、交易、物业管理等多层次配套的市场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