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古传奇·武侠版-2007年7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今古传奇·武侠版-2007年7期-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⑥ 
   
   袁无双不喜欢女人哭,女人的哭声会令他心里发慌。不知道什么缘故。龙玉娇一哭,袁无双就发慌,只好找法子阻止她。起初用恐吓:别哭!再哭我拍死你! 恐吓无效,袁无双又尝试了不少手段。 
  软:我给你买煎包吃? 
  硬:再哭老子杀了你! 
  最后妥协:罢了罢了,怕了你了! 
  龙玉娇立即擦掉眼泪,虎视眈眈地等他怕——怕了就是要放了我的意思吧? 袁无双没有立即着手放人,却是捡起掉在地上的佩剑,拿在手里端详。 龙玉娇克制着不吭声,以免他改变主意。 袁无双指着剑说:“好像很利。” 龙玉娇不接他的话,强作镇定其实心急火燎。袁无双不急,拖来一张椅子坐下,继续把玩那把利剑,嘟囔:卿本佳人,奈何做贼。 
  窗外,阎小罗刚抬起的脚又收了回去,暗忖:这可不像地痞流氓的台词——莫非此子深藏不露,当真是个隐匿市井的高人? 接着听袁无双后面的话:“奈何还是个爱哭贼。”龙玉娇忍不住分辩:“我不是贼。” 
   
  袁:那你干嘛没事老来爬我家窗户? 
  龙:我……我…… 
  袁:还拖来一支这么利的剑,想杀人呀? 
  龙:我没有!(我只是想教训你一下) 
  袁:难道是想男人想疯了算计到你老子头上来了? 
  龙:乱讲,才不是! 
   
  袁无双点点头:“那就好,反正老子也不打算要一个来历不明的女人做老婆。” 龙玉娇和外面的阎小罗听完这句话都被气笑了。龙玉娇叫道:“快放我下来,不然我要哭了!” 
   袁无双不满,却又无奈:“就放,就放。” 
   龙玉娇等放,但袁无双迟迟不动手,龙玉娇催促:“快呀!” 
   袁无双说:“我还是想问清楚你到底爬我家窗户做什么,你告诉我,我就放了你。” 
  龙玉娇说:“你放了我,我再告诉你。” 
  袁无双拿爱哭的女人没辙,只好用剑割断绳子。砰——龙玉娇掉在地上,摔疼了屁股。屁股摔疼了揉揉就好,只是人还生着病,加之悬挂半天,气血不畅,一时倒也无力起身。袁无双蹲在龙玉娇面前,用剑面敲了敲她的头:说吧。龙玉娇本想下地后对他动粗,或者抢了佩剑就赶回客栈去养病,现在起了不身,只得应付:不许敲人家的头。 
  除了脚软,龙玉娇又发觉了头晕,补充道:病着呢,头很晕。 
  袁无双不是个有耐心的人,尤其是肚子饿的时候,所以猛然之间就对那迟迟未给的答案失掉了兴趣。他把剑丢在地上,指了指窗,示意龙玉娇自便。然后起身走了。在门口,袁无双多一嘴:头壳坏掉,破病了还到处乱爬别人家的窗户。 
  ——这是一句很泉州的话。表面听着像骂人,仔细分解,却更像是在埋怨对方不懂得照顾自己。也许袁无双这句自言自语的本意就是骂人,骂龙玉娇给自己添了麻烦。但生病的女人似乎比较愿意吸收貌似感人的那一部分。 
   ——竟然关心我? 
   
  总之, 
  龙玉娇娇躯一颤。 
  窗外, 
  阎小罗虎躯一震。 
  区别是: 
  一颤之人想:他好像也不是什么坏人。 
  一震之人想:他妈的果真是有所企图。 
  当然,判定袁无双不是坏人,还包括他的坐怀不乱,以及不曾乘人之危。 说有所企图,则是因为阎小罗一开始就先入为主,断定袁无双必是因垂涎武林第一美女而设下了圈套。 
   
  常识:敢跟我阎小罗抢女人的,必非泛泛之辈。 
  理论: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经验:小心驶得万年船。 
  结论:不可妄动。 
  措施:观望。 
  ——这就是阎小罗始终没敢替心上人出头的理由。 
  ——这也是阎小罗最终败给一个市井之徒的缘故。 
   
  水门巷口。 
  袁:给我五个煎包。 
  贩:三文钱。 
  袁:不是一文钱两个吗? 
  贩:昨天你欠我半文钱。 
  袁:哦…… 
   
回到唐朝过春节
乱 步  
(本文字数:3673)       《今古传奇·武侠版》 2007年第7期 
 
字号: 【大 中 小】  
  
  
      
  话说如今穿越已经成为时尚,数以千计的网上网下写手,已经把好端端的时空穿成了筛子,乱某心里痒痒得很,昨儿BIU一下回到了唐朝贞观年间,正好赶上春节。乱某打量了一下自个儿的穿戴,还行,这穿越得真有档次,连唐朝人的衣装都是现成的,这几年过年老想着穿把唐装,这回总算还了愿。(哎,干吗扔鸡蛋砸我,我也知道“唐装”是由清朝服饰演变而来,这里不就图个省力嘛,唐朝服装简称唐装。) 
  乱某今儿个真高兴啊,咱也穿越啦,眼瞅一个人过来,赶紧上前套近乎:“HI,春节快乐。”那人立马呆住了,盯着乱某看,像是见到了妖怪。乱某反思了一下,这招呼打的,跟如今古装片的台词一般弱智,完全是现代人口吻嘛,得,改口:“兄台,有礼了,春节好,令尊安否,令堂安否,令姊……”晕,这人怎么又愣了,好歹我也绫罗绸缎丝温良恭俭让了呀。那人笑道:“元旦方至,春节尚早。” 
  没想到穿越后第一句话就说错了。逃走后仔细想想,在唐朝,正月初一可不是叫元旦吗,立春才叫春节。 
  原来中国历代元旦的日期并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为正月,商朝用腊月(十二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历。汉武帝刘彻感到历法太乱,就命令大臣公孙卿和司马迁造“太阳历”,规定以夏历正月为一岁之首,以正月初一为一年的第一天,就是元旦。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定公历一月一日为元旦,农历大年初一为春节。 
   
  又走过来一个人,朝乱某拱拱手,乱某连忙还礼。乱某这才发现自己这一身装扮,人模狗样敢情还是个读书人,怪不得有人行礼。这古人啊,就是礼数多,都是儒家给害的,乱某手拱得都要抽筋了。春节期间最重要的一个活动,拜年,就是儒家意志的集中体现。纲常伦理,是拜年的一个隐性法则,虽说如今人们不大计较这个了,可是乱某春节回老家,哪怕见到十几岁的娃娃,有时还是免不了红着脸咬着牙叫一声叔叔。 
  中国的文化最善于兼收并蓄,春节几乎就是儒释道三教合流的表现,比如腊八粥和祭灶。 
  腊八粥最初是佛教的一种宗教节日食品。传说释迦牟尼年轻时候修行曾经倒了霉,差点饿挂掉,在危急时刻被一美女所救(为什么是美女?),当时那美女给佛祖熬的就是粥。后来释迦牟尼于恒河沐浴之后,在菩提树下得道成佛,那天恰好是腊月初八。从此每年到这天,寺院的僧侣们都要取清新干果,放入洗净的器皿中熬至天明。将熬成的粥用以供奉佛祖,届时,寺院僧侣诵经演法,而后喝粥以示纪念。这一佛教礼仪竟也流传开来,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习俗。 
  祭灶更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据说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于是用饴糖供奉灶王爷也成了一个习俗,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吃过饴糖的人都知道,这东西黏得要命,所以它还有另一个意思,就是粘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 
  想到腊八粥和饴糖,乱某的口水咕嘟嘟就冒了出来……转移个话题,有奖竞猜,灶王爷是黑脸还是白脸?答黑脸的那位,你真聪明,跟我小时候一样聪明,可惜啊,错了。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因为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 
   
  我国真是礼仪之邦啊,满大街都是笑眯眯打招呼的人(这是不是跟美女套瓷的好机会?),乱某只好低头走路了。走啊走,咣当,晕,撞谁家门上了;再晕,还有俩黑大汉盯着乱某。咦,这不是门神吗?有人开门出来,疑惑地打量着乱某。怎么解释呢?说自个儿没长眼睛撞到你家门上了?不行,没面子,于是乱某清清嗓子,摆足斯文人的派头说:“阁下门上之秦叔宝与尉迟敬德,栩栩如生,敢问何人绘制?只是,为何不贴春联?”嘿嘿,乱某有学问吧,知道门神是谁——怎么又是那种见到妖怪的眼神儿?门砰地关上,脑袋又挨一下撞,why这么对我,乱某连忙再打坐冥想。 
  欲哭无泪啊!怎么就忘了这是贞观年间呢!穿越素质太低,人品太差啊!这会儿门神还是“神荼”、“郁垒”,估计秦琼和尉迟恭都还活得好好儿的。据说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时,梦里常听到鬼哭神号之声,以致夜不成眠。这时,大将秦叔宝、尉迟恭二人自告奋勇,全身披挂地站立宫门两侧,结果宫中果然平安无事,李世民认为两位大将太辛苦了,心中过意不去,遂命画工将他俩人的威武形象绘之于宫门上,称为“门神”。 到后来中国凡是贴门神的,就都是秦、尉迟二人了,你看那门神一个持金锏一个持钢鞭就知道了。 
  春联的事儿也不难想通了。春联是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梗”演变而来的。《淮南子》上说,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着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了。至于春联这一名称的正式诞生,则在明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后,曾在除夕时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须写春联一副,以缀新年。”以后,春联得以推广,沿袭至今过年时,各家各户都要贴春联。所以,唐朝哪儿来的春联,只有桃符。 
  街上点起了一堆堆的火,人们都把竹子往里扔,这是怎么回事儿?这个乱某还是知道的,古时放爆竹,是用竹子放进火内燃烧,竹内空气受热膨胀,便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以此避邪驱鬼,祈祷来年吉祥幸福。到了唐宋以后,才发明了用火药制成的鞭炮。其实现在到处禁燃鞭炮,倒不如重新拾起老传统,烧竹子得了,更好玩一些,还能取暖。 
   
  走得太久,乱某饿啦,可惜人不生地不熟,连个蹭饭的地儿都没有。这穿越得向留洋学习了,最好在目的地找个担保人先。乱某是万分地怀念家乡的饺子啊。 
  远在公元五世纪,饺子已是北方汉族的普通食品。当时的饺子“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但当时饺子是连汤吃的,故当时称之为“馄饨”。至唐朝时,吃法已与今天一致。宋代称饺子为“角子”,此词也外见于时清小说中。元代忽思慧《饮膳正要》中又有“扁食”一词。明、清时又有了“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新称谓。到今天,“馄饨”和“角子”都是指别的东西了,但是“扁食”嘛,嘿嘿,在乱某的家乡,老一辈的还是称饺子为扁食的。 
  小小的饺子内涵丰富,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 
  除了饺子,另一种常见的春节食品就是年糕了,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得多。 
   
  跟乱某拱手作揖的居然还有洋人,乱某英语好歹过了四级,刚想上去说声hello套近乎,忽然脑中灵光一闪止住了脚步:这是波斯人! 
  唐朝是我国古朝代中改革开发搞活经济、民族融合亲如一家的典范,在唐朝的大街上遇见金发碧眼的洋人也不稀奇,少数民族的人那就更常见了。其实咱们国家虽然民族众多,各民族过新年的形式各有不同,但风俗习惯都有相近之处。 
  汉族、满族和朝鲜族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差不多,全家团圆,人们吃年糕、水饺以及各种丰盛的饭菜、张灯结彩,燃放鞭炮,并互相祝福。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极为丰富多样,有舞狮耍龙的,也有踩高跷跑旱船的。在有些地区人们沿袭过去祭祖敬神活动,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丰收。蒙古族的传统,是把春节叫做“白节”,正月叫白月,是吉祥如意的意思。藏族是过藏历年。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是过“古尔邦节”。春节也是苗族、僮族、瑶族等的盛大节日。 
  乱某的穿越大业终于要告一段落了,这春节还是回二十一世纪过吧,回家跟老爸老妈守岁去。守岁,俗名“熬年”。传说古代有个叫年的怪兽……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对付,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嘿嘿,人们馋嘴了什么借口都找得出来,都说人心不古,看来这古时候的人也不大老实啊。 
 
今之侠客行
独 孤  
(本文字数:2666)       《今古传奇·武侠版》 2007年第7期 
 
字号: 【大 中 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