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房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红房子- 第4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那不象巫婆了?哪有生孩子不辛苦的,变个人光享福了?有了文化就说生孩子是农民思想,
那以后的人都有文化了,就都不要孩子了?劝别人不要孩子的人,不是自己都有孩子吗?拖
累是拖累,可是也没有象你们说的那样拖得来一点不能做事。只要有根苗苗,还愁他不长?


    亦琼在梦想里勾画她的那根苗苗,可就从来没有勾画过带给她苗苗种子的那个男人。她
从来没有梦想过爱情,想象她要追求什么样的理想爱人。她的脑子里少一根爱情神经,冤枉
还是讲外国文学的大学教师。

    是什么使得她不谈爱情,不追求爱情呢?这样的问题,对亦琼来说,是比写论文还要难
的。她回答不了。

    她压根就没见过爱情,从小到大,她的生活环境,似乎都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爱情打动
过她,吸引过她,使她暗自羡慕得不得了,以至发誓等自己长大了一定要去亲自实践一下。


    她的父母是没文化的工人,说不上有多么深厚的感情,成天为生活操劳。并且,母亲是
耻于在父亲面前做出娇气的样子的,她一辈子都没有娇气过。亦琼从来都没有看见过父母同
住一间房,更别说有什么亲热的表现了。

    直到离婚后,亦琼和母亲拉家常,她才知道母亲在生了他们四姊妹以后,父亲就结扎了
。那是50年代中期,男性的结扎手术不过关,父亲结扎后就失去了性功能了。亦琼算了一
下,那时母亲刚30岁,父亲也才30多一点,他们就没有性生活了。母亲说,当时政府号
召结扎,工厂开会动员,已经生了四个,不结扎不行。厂里结扎了一大批,都出现了这个问
题。很多家发生打架离婚,哭哭闹闹,一个厂象开了锅一样。

    亦琼问母亲,你怎么没有和爸爸离婚呢?

    母亲说,死女子,问妈妈这个问题,也不嫌丑。我和你爸生了你们四个,要一起抚养你
们,还离什么婚?再说也不能怪你爸,他不结扎,就是我结扎。你爸也命苦,没结扎好,老
是滴滴答答流水。

    亦琼可怜她的父母,她似乎明白了父亲为什么那么凶暴,要打母亲,母亲为什么那样坚
决支持她离婚。她和她的父母,作为人的一部分生命都死过一次。

    宁子的父母该是正宗的知识分子,世代书香了,可是亦琼也没有见过宁子爸妈有什么缠
缠绵绵的感情表现。尽管宁子妈是一个说话风趣的人,但对宁子爸则是不苟言笑的。宁子爸
在妻子面前,连出气都怕响了。

    宁子爸没有活到给他恢复名誉的那一天。临终时,他抓住宁子妈的手,连说,解放台湾
,解放台湾!宁子妈也抓住老伴的手,哽哽咽咽说,解放台湾,解放台湾。她知道老伴这一
生的冤屈,可是她控制不了对他时不时发火,她心中的苦水水没处倒呀。

    亦琼没有见过实实在在的爱情,她也就不去憧憬它,懒得费那个神。她以为爱情都是书
上写的,是外国文学才有的,在她生活的现实中没有。就是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水浒
传》也是不写爱情的。写的是桃园结义,“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
足断,安可续?”梁山一百零八条好汉中,唯有矮脚虎王英谈过爱情,但他受到众好汉的嘲
笑。看来,爱情对这个民族都是一件奢侈品。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亦琼既然没有爱情的追求,她怎么可能得到爱情的结晶呢?
就算有了孩子,她又能幸福吗?她的精神园地里竟有这样一个荒芜的死角!

    亦琼并没有意识到她的婚姻悲剧所在,她在林木间自得地盘桓。越往森林里走,光色越
来越暗,远远传来熊猫党人的相互呼唤,她也呵呵地大声作答。

    突然间,她心血来潮,竟招魂似地高声大叫“亦——琼——,亦琼——,会——有——
的——,会有的——!”

    她紧张地倾听那林莽中的回音,过了一会儿,她听到了那远处传来的回声“亦——琼—
—会--有——的——”,尽管声音微弱,但亦琼是真真切切地听到了。她抿着嘴对自己笑
了。



 


                           第十五章 错位            


    亦琼从九寨沟旅游回来,她从门口信袋里取出好几封信,都是她不在学校时来的。有一
封北京来信,抬头仍象亦琼的亲朋好友那样称呼她“亦琼”,但信末的署名“连英”,亦琼
却是陌生的。她怎么也想不起连英是谁。

    连英在信里说,在文琦那里看过她的信,并要来亦琼的地址,给她写信的。亦琼就想,
连英是文琦的女友了。

    文琦是亦琼的好友,她们结成朋友是非常偶然的。1985年冬,亦琼正在打她的死婚
官司,她去深圳参加一个学术会。在大厅听报告,她的钢笔没水了。她正不知怎么办好,后
排有人轻轻拍她的肩头。她回过头去,看见陌生的她,热情的笑脸,正对着她点头微笑,手
里递给她一支圆珠笔。亦琼接过笔,也对她一笑。就在那一刻,亦琼觉得心都充满了笑意。
她有了一个学界朋友,遇到一颗友爱的心。

    散会了,亦琼把笔还给陌生的朋友。她们一起去食堂吃饭。她知道了她叫文琦,学文学
的博士,从北京来。她们坐在一张桌子吃饭。亦琼见她买两份肉菜,心里便想,这也是一个
爱吃肉的人。不觉自个儿笑了。因为她自己是很馋肉的。她从不吃零食,但喜欢吃肉。不吃
肉就象大脑缺氧一样难受,熬夜都没有精神。

    文琦抬头见亦琼望着她笑,以为是笑她买两份肉。有些不好意思说,北方学校的伙食很
差,油水很少。到南方就买两份肉菜了。

    亦琼见她误会了,忙说,我也喜欢吃肉。我作的联想全都跟肉有关。我小时候用脚趾在
稀泥上去压,做黄泥猪肝,一片片地从脚趾缝里冒出来,象猪肝极了。说罢,还咽了一下口
水,好象还真馋一样。把个文琦笑得眼泪都出来了。亦琼就又知道了文琦还爱笑。笑起来,
胖胖的脸变圆了,嘴巴咧得很大,映得整个脸都很明朗。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个很和善,很好
相处的人。

    亦琼觉得她和自己有些相象。只是文琦要高大些,粗壮些。再后来,亦琼才发现更多的
相象是她们的经历。她们同月生日,文琦比亦琼小两岁,也当过知青。她们是同一年读工农
兵大学生的。后来亦琼在工厂做干部,文琦在中学做教师。恢复高考后,文琦是第一届硕士
研究生,亦琼是第二届硕士研究生。后来都在高校教书。就在亦琼陷入死婚官司泥淖的时候
,文琦在上博士生。她早已是四岁儿子的母亲了。

    亦琼到深圳参加学术会时,她的离婚还没有解决。因而她的情绪不是很高昂,外表显得
很平静。她着一条牛仔蓝裤,一件黑色的飘柔短衫,头发波浪式的披到肩下。每天早上,她
独自拎着一个包,到游泳池游泳,个把小时后,披着一头湿发回来,去食堂吃早饭,象个独
行侠一般每日操她的早锻炼,晚锻炼。这是她冬泳养成的习惯,走到哪儿,都带着游泳衣。
文琦把她注意上了。也可以说,亦琼一来开会,她就注意上了这个不爱说话,独自游泳的女
子。她在来开会前,就风闻亦琼离婚的事情。自然谣传是对亦琼不利的。说她是个武则天式
的人物,欲望强。她听着,没有去细想这回事。她读过亦琼早期写的论文,觉得很有才气。
这次开会,名单上发现亦琼来了,她就在一旁细细打量。怎么看,怎么也不象一个风流娘儿
们。不仅和与会的男士不来往,就是和同性也说话不多。那天开会,亦琼坐在文琦的前排,
没墨水了。这是天赐的要让两个女学者手拉手的良机,在那历史性的一刻,文琦拍了亦琼的
肩头,把笔递给了她。亦琼回头接了笔,会后她去找文琦。从此亦琼有了一个朋友了。

    

    文琦有一种天然让人信赖的亲合力。在会上,亦琼就很依恋文琦。她把她的事都告诉文
琦了,还把她哥哥老大的事也告诉文琦了。她们坐在招待所前的石阶上,谈心到深夜。文琦
说,老大是一个卡夫卡式的的小人物,你怎么不把你哥哥写出来?亦琼才知道,文琦不仅做
学问,还搞创作写小说。

    后来亦琼都感到奇怪,她从来没有对人说过她家的事,怎么见了文琦就有一种倾诉的渴
望呢?她把这归于是上天把文琦送来给她做朋友的,所幸她悟到了其中的奥妙,她向着文琦
迎上去了……

    文琦有很多朋友,但那一次,文琦肯定是专为亦琼来的了。她没有在会上和别的人结下
以后长达十多年的友谊。而亦琼这一生,除了中学时代的朋友宁子外,她再没有象文琦这样
的挚友了。文琦的论文材料是开会中间才寄到的,亦琼陪她到很远的县邮局去取邮件,她们
一道去逛了深圳的市场。她又知道了文琦对花呀绸呀,小装饰小摆设很喜欢。爱穿白色和红
色。她身上还带有港币和兑换卷。她是世家出身,亦琼觉得更奇了,她们是来自两个不同阶
层的妇女,追求学问使她们从社会的两极走到一起来了,现在做了朋友。后来她问文琦,我
们第一次见面怎么就要好上了呢?文琦想了一下说,倒不是你离婚引起我的好奇,还是同气
相求,我喜欢你的才华。

    文琦是个不爱表露自己感情的人。她对亦琼的爱,就说了“同气相求,喜欢你的才华”
几个字。弄得亦琼琢磨了半天。她想起她和宁子结成好朋友是很容易的,现在和文琦做好朋
友,也一点不费力。一个人的好朋友不可能多,但既然能做成好朋友,那一定是不费力,不
费心的一件事。

    文琦回北京后,常来信鼓励亦琼,决不要因离婚官司消退自己的斗志,中国做学问有成
就的女性毕竟不多呀,要爱惜自己的才华。她还让她的朋友给亦琼写信,开导她。这个连英
就是其中之一了。

    亦琼不经意地把连英的信放在了一边。到了晚上,她一一给朋友回信,又拿起了连英的
信。这人是谁呢,要不要回呢?她说她给她来过信,写的什么呢?亦琼实在想不起文琦的这
个女友了。

    突然,她想起来了,连英不是文琦的女友,他是文琦的男同学。亦琼急忙在抽屉里去找
文琦和连英的上一封信。果然,连英是男的,他和文琦是研究生同学,文琦读博士,连英读
硕士。亦琼禁不住笑了,她想当然地把“连英”看着是一个女性的名字,结果却是个男的。
真是马大哈!

    她想起她和上海文友龙平通了两年信,后来龙平去加拿大了,来信说到西方的女权主义
。并说她也是个女权主义者,所不同的是她是要结婚生孩子的,并是一个六岁儿子的母亲。
亦琼收到信,一蹦老高,原来龙平是女的呀。她跟她通信,从没想过她的性别,还以为她是
男的呢。她急急忙忙给龙平写信讲自己的感受,龙平也很惊讶,她是上海的答辩老师推荐她
和亦琼通信的,自然知道亦琼是女的,也就以为亦琼也会知道她是女的。两人在信里说起这
些都感到很开心。象亦琼这样一个缺少性别意识的人,忽视的不仅是对方的性别,也包括自
己的性别,难怪对异性没有吸引力,更不可能去主动追求异性了。

    亦琼看着连英前后的两封信,他是从文琦那里看到她的有关离婚材料给她写信的。第一
封信说她对男人有偏见,并非男人都是得意者。应该把焦躁的诅咒化为深情的呼唤。第二封
信里附了两份研究生小报,信写得很短,信里说,“也许,我们还有些话可以说一说,,当
然,这只是我自己的感觉。如果你愿意,可以来信。我暑假的地址是青海。最后,该解释一
下信的称呼,我觉得用‘同志’不免过于严肃,就没有用,不知这是否冒昧?”

    亦琼从信里的地址知道连英是青海人了。没有哪个男人象连英这样小心谨慎地和亦琼说
话的,亦琼也从来没有这么小心谨慎地和别人说过话,她是个属于说大实话,大白话的人。
我手写我口,心里怎么想,嘴里怎么说,笔下怎么写。用她早年在工厂做工人时的行话来说
,就是“开刨床的——直来直去”,或者用母亲的话说就是“一根肠子通屁股——弯都不转
一个”。亦琼一下子觉得连英说话很好玩,心里有种活泼泼的感觉,要跟这个不认识的陌生
朋友调下皮。于是,她把他信中那些“当然”、“也许”、“如果”、“解释”都挑出来,
连成串,给他写了回信。“你来信那么谨慎和委婉,有那么多的‘当然,’、‘也许’、‘
如果’、‘解释’,我在理解你怕伤害我的苦心的同时,感到非常好玩,禁不住笑了。谢谢
你的好意。‘也许’,我这么跟你写信,这种调子,这种口气,你不一定喜欢,‘如果’是
这样的话,请来信指出,并提议我最好采用哪种方法写。‘当然’,你的提议是得你愿意来
信为前提,以后,我对什么都不作‘解释’了。我跟‘解释’打的交道太多了,我想回避这
两字。”

    她很快又收到连英的来信。这一回写了几大张。他解释与人通信有两种。“一种是把话
说得差不多了,人家就接不上话,另一种是留下一个缺口,能在这上面另套一个环儿。我似
乎觉得还有话和你说,又不知从何说起,刚好我们办的研究生报出来了,我心里一动,想出
这么一个办法来。”原来他寄研究生报,是做的一个环儿呀,究竟要套住什么呢?信里似乎
已经说得很明白,他是委培研究生,原单位出钱送他读书的,他必须毕业后回到青海去。但
他想走出青海,托付亦琼帮他在重庆联系一下,有无愿意为他出委培费的大学,他好离开原
单位。

    居然有了这么一个为别人帮忙的机会。亦琼立即给连英去信,要他把个人简历,本人要
求寄来,当然还包括他的家庭状况,以便接受单位考虑。

    不久收到连英的回信,在信中,他用散文性语言,给亦琼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