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的论语》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隐藏的论语-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瘢继逑衷凇袄瘛鄙稀U蛭耍〉腔蟮谝惶蹙褪窍虼蟪夹妓闹喂倭欤骸笆コ孕⒅喂!北砻魉岣谋溆赫逼诳劣谡ǖ奶龋蚶窬础⒑退车囊缘轮喂姆较蛄恕

  『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武伯,孟懿子的儿子,名彘,武是他的谥号。我们知道汉武帝刘彻小时候叫刘彘,彘是猪。看来中国人蛮喜欢猪的,曾国藩就说过“家”字是屋里有头猪才称家。我小时候上学,也多亏家里的几头猪供养我的学费,这是题外话。

  仲孙一家很有意思,孟僖子死的时候嘱托孟懿子向孔子学礼,现在孟懿子的儿子又向孔子问孝。这样的编排是不是编辑者要表达孝代代相传的意义呢?

  “父母唯其疾之忧”,有不少注解说孝敬就是要“特别关心父母的健康”。要是这个意思,原文最好是“其唯父母疾之忧”。那个“其”指的是谁?从现实的情况看,母亲怀胎十月,一朝分娩,孩子得来是多么艰辛!一旦孩子病了,父母便紧张得不得了,所以我认为“其”指的是子女。孔子用父母对子女之情,来强调孝敬的情感基础。

  孟武伯问什么是孝。孔子说:“最令父母忧心的,莫过于孩子的病。”

  感恩的心态是善的起点和动力,了解父母担心子女病时的心情,将心易心,子女才能深刻了解孝的内涵。用一句“无厘头”的话说:“你给个孝敬的理由先。”孔圣人叫我们孝敬父母,凭什么?就凭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人无法单独成长,没有父母的养育、国家的的教育,“狼孩”近狼,成不了企业家、政治家。所以当我们长大成人时,就不能忘记这些恩德,而要能自发地回馈父母和社会。

  『7』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的人以为能养父母就是孝。但是狗啊、马啊,都有人养,如果养父母而不尊重父母,与养狗、养马有什么区别呢?”

  子游,孔子的弟子,姓言名偃,字子游,比孔子小45岁,吴国人,是孔子招收的“留学生”,孔子的学校国际知名啊。子游后来当官,很认真地实行孔子“礼乐教化”的教诲,《论语》在后面还有他的戏份。

  孔子对孝的回答,与前边又有不同。既要养,又要敬!生活中很多事,我们心里不愿意做的,又不得不做,于是一边骂娘一边完成它,这样并不值得赞许。如果象养猫养狗那样养父母,哪里还算孝呢?净土宗常说:“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就是叫我们心口合一,恭敬心行。从政的人,如果表面遵从道德礼制,心里却一肚子自私自利,上班时总黑着个脸,还算不算以德治国呢?

  『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nàn)。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zhuàn),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态度最重要。有事情,小辈去做。有酒食,长辈先吃。你以为这就是孝吗?”

  “色难”的色与“贤贤易色”的色是一个意思,指脸色、态度。

  这四章关于孝的阐述,步步深入。心敬是内,态度和悦是外,光心里尊敬老人,但说出来的话、表现出来的神情让人难以接受,还不够完美。这我们才知道,要做一个孝子,原来也象做学问一样没有止境。我们再回到为政以德的中心思想上来。它也有无违、恩情反刍、能养、心敬、态度和悦几个层次:

  无违。治民以礼,不要违背社会礼制和道德规范。历史上的暴君桀、隋炀帝,就是认为自己贵为天子,当然凌驾一切之上,把社会礼制也踩在脚下了。“土皇帝”的名言便是:“老子就是王法。”所以从政能遵守公务员条例,就是初步的以德为政。

  恩情反刍。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算你才比天高,权倾天下,也是父母、老师和国家培养的结果,离开了社会的环境和条件,人还是茹毛饮血的。所以一旦走上领导岗位,要懂得国家、人民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不要做违法、不敬人民的事情。这算是进一步从情感上了解为政以德的内涵了。

  能养。当政者,需有利于国家人民,普惠百姓。

  敬。不要以为给大家带来了好处,就可以瞧不起别人,好象大家都该对他感恩戴德了。现在一些企业家就是这个派头,认为自己帮助企业走出了困境,就可以为所欲为。其实这里头只是他的功劳吗?没有全体职工的辛勤劳动,也不可能实现好的业绩。因此,领导者也应尊重他人的劳动,尊重国家所创造的条件,心中常存恭敬之心。

  色。态度和悦就更难了。官做大了,离百姓远了,整天前呼后拥跟着一帮说好话的,人也就轻飘飘的了,说起话来当然要有派头,脸孔一拉才够威严。我们平常接触一些企业老板,员工远远看见就躲,想必是他过分严厉,和员工就有了距离。色难哪。

  “孝”的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日本、韩国及东南亚一些小的国家,大体都是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如果我们自己将“孝”的传统丢掉,将来肯定会让别的国家耻笑。有人说21世纪是中华文化的世纪,那么“孝”的文化传统,就是推动中华文明复兴的最根本的力量。 
 
  
  
 
 

见与师齐,减师半德
 
 
      
   
  『9』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孔子说:“我整天和颜回讲学,他总是点头顺从,好象很笨。可我私底下观察他的言行,却能够将我讲学的内容加以发挥,可见他并不是笨。”

  现在说到颜回,《论语》的文笔真如同洒脱的良马,我们的缰绳要时时提起才行。

  颜回字子渊,生于公元前521年,比孔子小30岁,鲁国人,孔子的得意门生。后面还会多次讨论他。说颜回,其义仍在为政,与上文谈孝的“无违”是呼应的。颜回表面看起来对孔子无违,似乎傻傻的,但是私下的言行,却能发挥孔子的学说,将之落到实处,所以他并不是笨。“见与师齐,减师半德”、“尽信书不如无书”,意思是叫我们对所学的知识要领会贯通、创新发展。孝的精神、以德治国的精神也是一样,能从表面遵从、到内心遵从,到实际执行取得好的效果,才算真正的以德治国。没有深刻领会它的精神,不懂得在执行过程中灵活变通,以德治国就是一句空话。

  『10』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sōu)哉?人焉廋哉?”

  孔子说:“见到他的行为,留意他的动机,考察他的目的,这个人还能躲到哪里去呢?这个人还能躲到哪里去呢?”

  行文至此就是对前九章的结论了。

  视是普通的看;观是远观;察就是细心观察。不论什么事情,不光看表面,更要考察他的动机,以及最后的结果。为政以德也是一样,不能假仁假义,而要发自内心,更要在实践中加以发挥地去做。这两章将前面的“为政以德”与“孝”的内容紧密联系起来了,点明谈孝以喻政的目的,孝的不同层次,就是代表为政以德的不同层次。 
 
 
 
德以人为本
 
 
      
   
  『1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一般人认为本章是孔子在讲学习的技巧:经常复习,有新心得,就可以当老师了。这么解释也不能一定说错,只是让人觉得这个老师太普通了一点,复习旧知识,而有新所得,便是老师了?本章放到“为政”里又是为什么?

  故,故旧,过去,未必是学过的知识,过去发生的事也是“故”。新,新的时代、新的事物、新的问题。所以本章可解释为:

  孔子说:“能从过去的经验中了解新事物的发展规律,就可以做老师了。”

  “知新”的知,是明了,对新事物的洞悉。能从历史中得到对新事物、新问题的启发,表明这个人已经通达了事物的内在规律,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这个老师是“通达”,很不简单了。

  为政应当了解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史”既包括对具体历史事件的得失考察,也包括象黄仁宇先生所倡导的“大历史观”的研究,因为宏观与微观层面本就是不可剥离的。中国既以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为目标,就更应该对历史、传统文化中所蕴涵的政治智慧“温故而知新”了。

  为政以德最终要是靠人去落实的,所以从这章开始讨论从政者的能力与素质。

  『12』子曰:“君子不器。”

  孔子说:“君子不会将自己定型(成某一方面的人才)。”

  中国历史上很多帝王有专才,例如宋徽宗赵佶(jí)的字画(瘦金体就是徽宗创造的)、南唐李煜(yù)的词都是经典,但皇帝当不好。明熹宗朱由校最喜欢做木匠,一听见有人奏报国事头都要大。最后李煜亡国、赵佶当了俘虏,朱由校时魏忠贤等宦官当道,结局都不好。

  相传上古伏羲氏教人结绳为网,猎捕野生动物加以饲养,使中国进入渔猎、畜牧时代,同时伏羲氏创造了八卦符号,用以占卜和观察天文,也为语言文字的诞生打下了基础。炎帝神农氏遍尝百草而成医学初祖。黄帝统一全国后,率领一帮能臣致力于科技发明。在黄帝的时代,文字、医学、算数、历法、乐器、陶器、蚕桑等各种发明相继出现。据说指南车就是黄帝发明的,所以黄帝又叫轩辕黄帝。黄帝还懂得观察星象,发明了记日法,以记录日子的变化而教人如何耕种。可见自古的圣贤之王,都具备超人的才智,多是通才。

  大禹治水成功以后,铸九鼎镇九州,象征国家统一太平,后代人便以鼎象征王权。鼎三足而易倾,就象国家政权一样,容易倾坍,只有平衡国家各个方面的施政,和谐发展,才能保持稳定。政治家必须了解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才能在为政中合理地调和各种矛盾,平衡经济、军事、教育、科技发展等之间的关系,确保国家方针政策的正确性。政治学似乎很象哲学,可是当代哲学中的很多命题在观点上也是相互矛盾、彼此对立的,未能通达。就我浅见,中国的儒、释、道三家,原理相通,侧重点各异,不宜用一般的哲学眼光来看待,若有人能于此三家彻悟,就算是“通人”了。

  『13』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问什么是君子。孔子说:“事事做在前,说在后,从而能带动其他人。”

  一般注解认为“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就是“先做后说”的意思,可我觉得“先行其言”已经完整表达了“先做后说”的意思了,“而后从之”则是强调君子因其行动力,而能获得号召力,这也是从政者应该具备的素质之一。好比将士出征,你冲锋在前,自然能激发士兵的士气。相反,如果你是个爱说大话,实际却做不到的人,就会给人看扁,怎么能当领导呢?

  『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一般解释为“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却不团结”。我不是很认同。“周”代表平等、圆满,周遍整体。“比”表示分别、计较,执其局部。它不应仅限于与人交往,而是从政者处理人事的普遍规律。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

  孔子说:“君子考虑问题一视同仁,顾全大局。小人却喜欢凭自己的主观或一己之私而分别计较、厚此薄彼,不能做到一视同仁。”

  从政者应具备容怀天地万物的心胸,才不会因人废言、因私废公。人的个性有很多种,不可能每个人都对你的口味,但若因此对人产生偏见,就会耽误政事。出色的政治家,什么人都要能用、会用,让他们扬长避短,使事情圆满进行。企业管理也是如此,让那些积极好动的人去做业务、开发新市场;让稳重不活跃的人留在总部或维护老市场;让精于算计的去审查部或会计部。因为积极的人往往情绪化,需要业绩提升的奖金刺激,开发出一个新市场后,他没有更多的激情去稳定市场。而那些稳重的人又不敢冒险,开发新市场不成功,守业却是高手。精于算计的人放在业务部门往往会贪污腐败,让他在审计部门,正好去对付贪污腐败的人。以前我看见当兵的一喝酒就来劲,一言不合就想拼命,觉得很不习惯,认为他们太“野蛮”了。可后来一想,要是当兵的个个谦虚礼让,那仗还怎么打?所以不同的人,各有不同的作用。

  古代君王在将帅的匹配、封疆大吏的调动上都相当讲究策略,务使人人都能施展所长,真正做到人尽其才。小人则不同,只从个人喜好出发,常因一点小利而破坏大局。

  『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会不切实际。一味思考,不通过学习来充实自己,会非常危险。”

  学而不思的是“书呆子”,不能融会贯通。罔就是疏漏,不切实际,看起来知识渊博,实则百无一用。相反,思而不学的是“短脚虎”,容易陷入过往的经验和主观的判断。时代不停地发展,人事日新月异,过去的经验可能会变成今天的绊脚石。只有学与思的结合,才能令自己具备发展的眼光和思维,不被时代所淘汰。一些经济学家将“胜者为王”戏称为“剩者为王”,意思是能紧跟时代步伐,不被淘汰的企业才能笑到最后。从政者身系家国命运,他必须具备超越常人的远见卓识,才能带领大家共同进步,这就更需要将学习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 
 
  
  
 
 

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16』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有人解释为:“攻击那些不正确的言论,祸害就消除了。”也有人解释为:“常去研究异端,那就有害了。”攻击则无害,研究则有害,那么“异端”的标准是什么?应该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