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的论语》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隐藏的论语- 第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孔子说:“仁离我们很远吗?我心想要仁,仁就在那里了。”

  仁本身是一种平等、清净的心态,念兹在兹,念念心中有仁,就是里仁,哪里还用另外去求一个仁呢?几年前我把烟给戒了,有人问我戒烟戒了多久。我说:“戒烟还要戒很久吗?那天我抽完最后一支,跟自己说以后不抽了,就戒了,一念之间而已。”仁就是这样,心存有仁,对不义的言行自然不再造作。如果见到不义之财,还是心思思想去贪求,那表明你心里的仁已经溜号了,再提起仁的念头来就行了。所以修道之人的意志一定要坚定,自己想做的事情绝不动摇,不被外境和心境诱惑,身心便很快能焕然一新。

  本章是表现孔子修仁的决绝心态,律己甚严。

  『31』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yī)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陈司败:陈国主管司法的官,姓名不详,也有人说是齐国大夫,姓陈名司败。 昭公:鲁国的君主,名惆(chóu),公元前541—前510年在位。“昭”是谥号。巫马期:姓巫马,名施,字子期,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30岁。党:偏袒、包庇的意思。为同姓:鲁国和吴国的国君同姓姬。周礼规定同姓不得结婚,昭公娶同姓之女,是违礼的行为。吴孟子:鲁昭公夫人。春秋时代,国君夫人的称号,一般是她出生的国名加上她的姓,但因她姓姬,故称为吴孟子,而不称吴姬。

  陈司败问:“鲁昭公知礼吗?”孔子说:“知礼。”孔子出去以后,陈司败向巫马期作揖进言说:“我听说君子不会偏袒他人,君子也会偏袒别人吗?鲁昭公娶了一个吴国人做夫人,也姓姬,他却将她改名叫她吴孟子。他若是知礼,谁不知礼?”巫马期把这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真幸运,一旦有错,就有人给我指出来。”

  巫马期据说曾接替宓子贱做单父宰,宓子贱是“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而巫马期则是早出晚归、忙生忙死才把单父治理好。巫马期就问宓子贱:“为什么你治理得那么轻松,而我却做得这么累呢?”宓子贱说:“能用人则闲,能用力则劳。我是能用人,而你是能用力。”看起来宓子贱更有从政的天赋。

  如果有人问自己的国君是否知礼,孔子能怎么回答呢?只能说知礼。但孔子心里知道不对,所以事后和巫马期说:你看我多幸运,有错误马上就有人指出来。这里表达了两层含义:心有仁,而有时也可以撒谎,就是仁智相融的观点。其二是孔子乐闻己过,知错就改。有人能指出你的缺点是你的幸运,可因此检点自己的德行。如果周围的人都对你一片叫好,那才是孤家寡人呢,过得一点味道都没有了。

  本章是赞叹孔子“闻过则喜”的品德。

  『32』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hè)之。

  孔子和别人一起唱歌,如果别人唱得好,就必定请他再唱,然后自己跟着唱。

  孔子对乐的好学,与他提出的多听、多闻,择善从之是相符的,也是对上章知错就改的补充:择善而从,乐于学习别人的长处。

  品德、心性之学,不论从哪里学来,得益的都是自己。知识不同于物事的妙处就在这里,不是你有我无的,知识的分享就如同能量的倍数裂变。如果我们推行圣贤的教化,也形成善心的倍数聚变时,还愁社会不太平吗? 
 
  
  
 
 
谦谦君子,落落光明
 
 
      
   
  『33』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孔子说:“就书本知识来说,我也许和别人差不多。若论身体力行的品行,我还谈不上有心得。”

  莫是也许,约莫。这是孔子谦虚的话,恰恰反映了孔子谦谦君子的一面。孔子说:“学如不及。”本章便反映他时刻保持“学如不及”的心态。我们也应扪心自问:是否已对自己的进步感到满足呢?

  『3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孔子说:“如果说圣和仁,那我怎么敢当啊?要说于圣、仁处勤奋努力地学,孜孜不倦地教,那还勉强称得上。”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学不到的啊。”

  圣人从不会觉得自己有什么高人一等的地方,他们总是那么谦恭温和。

  “为之不厌,诲人不倦”便是常人难以企及的。比如里仁,有些人发个狠心,也能几个礼拜勤奋好学,保持“清净”,可再长点时间就不行,毛病习气全出来了。诲人不倦也是一样,说一遍两遍可能还有耐心,再不明白就要骂人了!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论语》的智慧不去实践往往不知其难、不知其真。比如说“放下”,很多人担心放下是吃亏。我说你都没做到,怎么知道是吃亏?其中自有占大便宜处,你不去做怎么能明白?孝、弟、忠、信、敬、义,每个字都是高深的学问,唯有在实践中才能有更深刻的感悟。

  『35』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祝╨ěi)曰:‘祷尔于上下神祗(qí)’”子曰:“丘之祷久矣。”

  病比较轻称“疾”,病重了称“病”。子疾病就是孔子的病越来越重的意思。“祝笔瞧淼晃模┯谏撸摆场痹蚴鞘┯谒勒摺I耢螅糯铺焐裎瘢厣裎蟆

  孔子本章的话意向来为后人猜测,有人说孔子的意思是“要这样有效的话,我早就祷告了”,有人说是“我很早就祷告了,没效果的,现在不照样得病吗”。我不太认同这几种说法。孔子对待祭祀的态度是“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吾不与祭,如不祭”,他不认为能通过谄媚神灵来避免灾祸,也不赞同心不虔诚的、形式化的祈祷。在孔子看来,他有属于自己的祈祷神灵的方式:言行无愧于天,光明磊落即是祈祷。所以我对本章的解释是:

  孔子的病越来越重,子路请求为老师向神灵祷告。孔子说:“有这种事吗?”子路回答说:“有的。《祝肺纳纤怠蛱斓厣窳槠淼弧笨鬃铀担骸拔乙宰约海ㄐ惺鹿饷骼诼洌┑姆绞较蛱斓厣窳槠淼缓芫昧恕!

  若象一般人那样临难抱佛脚,生了病才去祈祷一下,怎么可能避免灾病呢?所以孔子的意思是不需要子路帮他向神灵祈祷,他自己一直以来都以正大光明的方式生活,还有比这更虔诚、更有效的祈祷方式吗?这就与孔子几次面临灾难时表现出的态度一致,因为无愧于心,所以孔子并不怕死,一生都随顺天命行事,有病就坦然面对病,有灾难就坦然面对灾难。

  『36』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孔子说:“奢侈就容易骄狂不逊,节俭就容易守成自足。与其骄狂不逊,我宁愿守成自足。”

  很多人将“固”解释为“寒酸”,其实不妥。固者,固步自封,是保守、守成、不敢冒险的意思。花钱大手大脚的人,容易犯眼高手低的毛病,心比天高,老想着做大事、发大财,志疏才罔,容易栽大跟斗。而节俭的人呢,通常都得少为足、不愿冒险,不想改变现状,过分小心谨慎。比如企业为追求发展,要花一千万改善设备。节俭的人会说:“算了吧,太浪费了。”他可能会因为心疼钱而错过发展的大好机会。孔子的意思是:与其狂妄自大栽大跟斗,不如守成自足充实而平淡。因为“固”虽无益,但无害,而“不孙”却有害。二者权衡,孔子宁愿节俭、保守一点。

  本章与上章为病而祈祷的内容联系起来,奢又作奢求,是谄媚神灵、奢求利益的意思。如果经常想着于神灵处讨巧、贪利,靠祈祷避开病痛和灾难,人会变得越来越不逊,会栽大跟斗。所以孔子宁可以自己的方式祈祷:谨慎言行,随顺天命。

  『37』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说:“君子胸怀坦荡,光明磊落,小人患得患失,汲汲营营。”

  这几章下来,其中的意思都是紧密关联的。“君子坦荡荡”指心胸宽广平和、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器宇。“小人长戚戚”指患得患失,就象一生病就忐忑不安,想着用祈祷神灵的方式免罪一样。孔子选择的是坦荡荡的君子做法。

  抓紧双手,你得到的很少,松开双手,你却拥有了世界。君子以感恩的心态看待世间的美好与丑恶,内心便是平静和安详的。若能放弃自己的成见,热爱世界的一切,我们的快乐一生都无有穷尽。小人则只爱自己,容不下任何人,他们没有真正的朋友,整天在心里算计小利,与谁都是矛盾和对立的,他的痛苦和烦恼也是一生没有穷尽时。佛经说金刚地狱空间局促,只有一身大小,很多人觉得难以理解。我说你看看世上的小人,心中只有自己,到哪里都与人冲突,他的世界不就是一身大小吗?心量小,世界就小,快乐就少。

  『38』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孔子温和又严厉,威严却不凶猛,恭敬有礼而又安祥自得。

  温是因为发自心性仁德,待人亲切和蔼。厉是因其正言正色,劝人向善,对恶言恶行具有很强的威慑力。

  威是因其智慧、品德,具独立人格,不可欺罔,不可亵渎。不猛是因其仁慈周遍的爱心,“苟志于仁者,无恶也”。

  恭是因其礼乐修为能谦虚下人。安是因其清心寡欲,与人无争、于世无求而胸怀坦荡。

  有道德学问的人,表面看是比较严肃的,说话也比较严厉。但他的内心却温和善良,接触越久,你就越能感觉到他的魅力。 
 
  
  
 
 《述而第七》全篇回顾
 
 
      
   
  第1…5章,写了孔子对学问的态度,为学的方法,忧心的事项和生活中的神情,最后还写了孔子的梦,就象是孔子的素描,让我们感受到孔子的人性魅力。

  第6…8章,讲孔子的教育内容:道、德、仁、六艺。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教育方法:启发教育、案例教学、因材施教。

  第9…13章,讲子所慎:生死、利益、斋戒、战争、疾病等。这几方面都是孔子谨慎谈及的部分。

  第14…18章,讲孔子看重的几个方面:雅乐、仁、义、《易》及《诗》、《书》、《礼》。这些内容就是他会与学生畅论、教授的内容。

  第19…23章,讲孔子有所不为的几个方面。他不讨论怪、力、乱、神;向人学习只学其善者,改其不善;面对灾难也能有所坚守,不会失去原则。表现了孔子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为学、为人的态度和原则。

  第24…27章,讲孔子教学的目的。孔子诲人不倦,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从文、行、忠、信几个方面教育学生,目的是想教育出圣贤之才、善而有恒心的人。正如他“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以保护鱼鸟不绝嗣一样,他希望圣贤之学源远流长,惠及子孙万代。

  第28…32章,讲孔子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一面。孔子以亲身经验,告诉我们多听、多看对学习德能的重要性。他见互乡童子则是表现他实事求是的品德。“我欲仁,斯仁至矣”是其志求于仁的品德。再以与陈司败讨论鲁昭公是否知礼、孔子见人歌而善时“和之”,来表现出孔子知错就改、择善而从的品德。

  第33…37章,讲孔子谦虚、光明磊落的美德。“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是说他的谦虚。他病了但不需子路帮他祈祷,是表现他的正直和光明磊落。“与其不孙也,宁固”和“君子坦荡荡”是表现他寡欲无求、节俭、坦荡等的美德,赞颂孔子言传身教的高洁品行。

  第38章,最后用“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高度总结孔子的崇高形象。

  本篇主要是讲孔子的教育法,以“述而”为题再恰当不过了。具体内容主要包括教育内容、对象、方法、注意要点等,文章前后还叙述了孔子本人的德行。 
 
  
  
 
 
泰伯第八礼让为国,文明始兴
 
 
      
   
  『1』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孔子说:“泰伯可算是品德最高尚的人了。他三次把天下让给季历,(却没有露出痕迹,)让百姓无法用确切的事实来称颂他。”

  泰伯即太伯,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长子(次子仲雍,三子季历,即周文王姬昌的父亲)。古公想传位给季历,所以泰伯、仲雍放弃王位,主动逃到吴国,成为吴国的始祖。三让天下,一般说逃至吴地,一让。父丧不返奔丧,二让。免丧后断发文身,终身不返,是三让。

  中国的吴姓与这个三让天下的泰伯有着直接关系。吴氏源于姬姓吴国,始祖是主动让贤于季历的太伯和仲雍。他们趁古公有病的时候,以给父亲采药为借口,远奔到东南沿海一带的吴越地区,不再回陕西,并在那里断发纹身,显得无法任用,以此来回避季历。

  当时江南还很落后,由于太伯、仲雍带来了中原的先进文化和技术,当地土著就拥立太伯为领袖,建立姬姓吴国,称为“句吴”,也作“勾吴”。太伯无子,死后由弟仲雍继承君位,并世代相传。西周建国后,武王姬发寻求太伯、仲雍的后代,当时仲雍的曾孙周章已是吴君,因而封周章为吴子,追封太伯为吴伯,另将周章的弟弟虞仲封在周王朝北面夏朝旧址处,并把他们正式列为诸侯。

  吴国建都于吴(今江苏苏州),包括如今江苏、上海大部份和安徽、浙江的一部份,到春秋后期开始强盛。吴王阖闾任用伍子胥为相、孙武为将,公元前506年曾一度攻破楚国;传到其子夫差,又战胜越国,迫使越王勾践屈服求和,并北上与晋争霸。后来由于夫差骄傲自大,不听伍子胥的劝谏,贻误战机,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