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的论语》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隐藏的论语- 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饨仓腔勖蝗顺宸嫦菡笠彩前状睿挥薪省⒅恰⒂陆岷掀鹄床拍芩蚺遥缺闹氐娜耸遣皇屎喜尉摹1热缧∪毡厩致晕颐橇耍慊挂晃兜卮缺倘茫腔崃鄱嗌偃宋悦克约幢闶茄У乐耍龅酵獾星致裕嗟狈苡律钡校哉鹕宓腥说淖锒裰模跹裘鞅闶羌枷爰矣刖录椅簧淼暮冒裱每鬃拥幕八担拔ㄈ收撸芎萌恕⒛芏袢恕薄

  『12』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孔子说:“富贵如果可以求到的话,就算给人当‘司机’,我也愿意啊。可如果富贵不可求,那我还是随我所好,悠闲自乐。”

  知道富贵不可求就是孔子知天命的表现了。人一生富贵几何,各有因缘,不是勉强可以求来的。世人面对贫苦,不从自身品德、能力上寻求突破,却想着去犯法、投机,只怕年纪轻轻便陷于国法王难了;万中有一个富贵了,所谓“富者多忧,贵者多险”,也极难安乐;又或者生下不孝子孙,三两年给你败得精光。如此种种,都属妄为。俗话说得好:

  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

  荣华富贵三更梦,福禄情爱九月霜。

  《老子》说:“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复命即相当于孔子的“知天命”,清净的天命才是恒久不易的,懂得这个规律才可称为“明”,才是个有智慧的人。富贵有富贵的规律,真想追求富贵,就需以正道,培养自己的仁德、才智,慢慢去创造机缘,这样才不致于落得悲惨结局。若以佛教的观点,富贵今生修已迟,它讲的是三世因果的道理。如果今生至善而行,到四十岁以后,命运就改了,福报中便有今生所修的份。

  一切圣贤都是基于知道天命,来告诉我们真相:人的快乐,源自我们清净的自性,而不能依靠外在的物质假象。凭借自己的辛勤劳动,总不至于饿死,既能生活,何不借以修道,悟明生死的根本?所以,象孔子这样为而无求的人生,就是快乐的人生。

  『13』子之所慎:齐(zhāi),战,疾。

  孔子非常谨慎对待的事情是:斋戒,战争,疾病。

  齐通“斋”,斋戒。古人在祭祀前要沐浴更衣,不吃荤、不饮酒、不与妻妾同寝,整洁身心,表示虔诚。斋戒难在戒心,身无邪行易,心无邪念难,所以心有所慎。

  《孙子兵法》开篇就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确切地说,一场持续一年的战争,对国家和人民的影响却可能长达十年甚至更久。《老子》(据帛书《老子》)说: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故有欲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铦(xiān)袭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乐杀人也。夫乐杀人,不可得志于天下矣。是以吉事上左,丧事上右。是以偏将军居左,而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杀人之众,以悲依立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中国的传统文化,向来不主张“弱肉强食”的竞争,而主张“礼让和谐”,共同发展。在战争中,最苦的是普通百姓。看看今天的阿富汉、伊拉克,看看印尼和索罗门群岛排华的种族主义造成的恶果就知道,战争中的百姓,过的是地狱般的日子,生命没有保障,财产被地痞流氓肆意抢夺。所以,中国古人认为,即便是军事上强大之后,也需讲究用兵的策略,“以正治邦,以奇用兵”——“铦袭为上”。战争攻心为上,掠地为下。心战则要明白对方的弱点,度利以得势,钳制他让他不敢冒险,就可以空出时间来富国强兵。

  疾病也关系到人的生死。自己生病固然会紧张、慎重,而那些整天面对疾病的医生,更不能因惯见病痛生死而变得麻木不仁。能对每个病人、每种病症都小心谨慎,就是医德。有时候人往往急于宣称战胜了一种疾病,可实际上人永远无法战胜疾病,到现在,感冒依然能致人于死地。究竟地说,人心有恶,便有病苦。正如计算机的病毒是由人心不善引起的一样,人世间的病毒也是因人心之恶而起,只是其因果转换更加复杂而已。比如疯牛病、猪链球菌病就是因人心不善而起,战争、环境污染也可导致疾病、瘟疫流行。人一发怒,肝脏就易受损……等等。

  在治疗疾病方面,中国的传统中医值得称道。它建立在天人合一、正本培元的理论基础上,以培养人的正气,配合平常养生的手段,达到不生病的目的,非常高明。那么天人是不是合一的呢?答案是肯定的。《论语》及中国传统文化之“道”——人的本来面目,就是与天地合一的。即便从今天科学的角度看,人是地球的一部分,自然要合四时之序,循阴阳之理,逆行逆施就会得病。比如中国古典上说晚上子时(23点至凌晨1点),是阴阳交合之时,此时休息则有利于藏阳气于肾。事实也是这样,经常熬夜的人肾功能通常都会出现问题,将影响身体垃圾的排除而使皮肤变黑、身体发胖等。另外,中医还有个好处:便宜。现代人很可怜,拼命赚钱准备着看病、吃西药,否则连病都看不起。中医就不同,医与药是分开的,一般的病,找大夫、抓药都不贵。今天要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积极发展中医药仍是一条可行之路。

  钱穆说过,自己在病重时才感觉到《论语》“子之所慎”的“慎”字,落字之精!慎有慎重对待、慎重考察的意思。在斋戒时,考察自己的心念能否做到清净,若有邪念,即提起清净、恭敬的正念——“祭如在”。从中感悟念之本空,念念归寂。在战争中,考察人世无常。一次战争,死伤无数,国破家亡,便能兴起慈悯百姓之心,舍却“小我”的自私,而能对国家、人民有所奉献。在疾病中,考察人生之苦。人不论富贵穷通,都难免生老病死,从这点看来人人平等。贫民百姓、王孙贵族,最后都归于黄土,名利云消。于斋戒、战争、疾病处“慎”察,明了世事皆是无常、苦、空的真谛,我们才能谨慎言行,畏惧因果,进而志求于道。 
 
  
  
 
 
乐在其中
 
 
      
   
  『14』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沉浸在那美妙的境界,)三个月都食不甘味,他说:“想不到音乐之美,竟能到如此境界啊。”

  《韶》是舜时古乐曲名,也有人认为是赞颂舜的功德的曲子。有些好的音乐,的确令人永世难忘。我第一次听收音机里飘出名曲“好一朵茉莉花”的时候,才十几岁,当时呆立当场,惊为天籁。现在的流行歌曲,寿命只有一年或者几个月就会被人遗忘,真正的经典越来越少了。

  “三月不知肉味”是说孔子三个月连吃肉都不知滋味,完全沉浸在音乐的美妙境界,“心不在焉,尝而无味”。本章讲孔子对音乐的欣赏。

  『15』冉有曰:“夫子为(wèi)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冉有说:“我们的老师会出仕协助卫国的国君吗?”子贡说:“好吧,我去问问看。”他进到孔子房间里,说:“伯夷、叔齐是怎么人呢?”孔子说:“他们都是古代的贤人啊。”子贡说:“他们心中怀有怨恨吗?”孔子说:“他们志求于仁,而实现了仁,有什么可怨恨的呢?”子贡出了孔子的房间,说:“老师不会出仕协助卫国国君的。”

  “为”音卫,作“帮助”解。孔子在卫受到礼遇,住了较长时间,那时卫灵公年纪大了,政事交给南子,很多人以为孔子会在卫国出仕,执掌国政。子贡举的伯夷、叔齐的例子,是不食“周粟”的人,子贡就是想看看孔子会不会食“卫粟”。子贡说话真是很有“外交”智慧的。

  本章以孔子尊崇伯夷、叔齐表明其对仁的看重。

  『16』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gōng)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说:“粗茶淡饭,吉祥而卧,也是莫大的乐趣啊。那种取之不义的富贵,我视它如浮云一样。”

  肱是胳膊,曲肱,即弯着胳膊。人的养生之道很有讲究,比如睡觉的姿势,有些人喜欢贪图一时舒服的睡姿,晚上常翻来覆去睡不着,对健康很不利。孔子曲肱而枕,向右侧睡的吉祥卧,不会压住心脏,是适合久卧而有利于健康的睡觉姿势,对修道的人来讲,还有利于杜漏。

  道在平常日用间,活得明明白白,心不颠倒、不妄求,每天的生活也就是乐趣啊。孔子的生活态度是见利思义,虽无富贵,其乐不减。本章是讲孔子对义的看重。

  『17』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易》又叫《周易》或《易经》,古代占卜用的一部书,成书于殷周之际。相传由伏羲氏画卦,周文王姬昌写了卦辞和爻辞。一般认为孔子为《周易》作“十翼”。《周易》一书以阴阳消长来推测事物变化,蕴涵深厚哲理。

  有人认为“易”当作“亦”,断句为“加我数年,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我不同意此观点。“五十以学”如果解释为“五十岁开始学习”,则与后文“无大过”文意不通,与孔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也矛盾;如果解释为“学到五十岁”就可以无大过,那孔子也太武断了吧?“活到老、学到老”嘛。所以“易”作“亦”的观点是欠缺考虑的。古人抄书流传,往往会将读音相似的字误写了,就象我们用拼音打字时常发生错误一样,我认为“亦”版本的《论语》也应作“易”才对。

  朱熹说“可以无大过矣”是指:“学《易》则明乎吉凶消长之理、进退存亡之道,故可以无大过。”这也是一说,但避免过失又何必一定要靠多花几年时间去读《易经》呢?所以我认为“过”应该是遗憾的意思,他希望自己在有生之年能弄通《易经》,传之后人,发扬传统文化,免留遗憾。本章可解释为:

  孔子说:“如果能早几年,五十岁开始学《易》,我这一生就没什么大的遗憾了。”

  关于孔子学《易》的时间,历来笔墨官司不断,我就不再扯那个闲篇了。可有一点是肯定的,博览群书的孔子应当在青年时期就读过《易经》,但精研却是晚年的事情,起码是周游列国的后期才开始的。《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晚而喜《易》,序《彖》(彖tuàn 一种据说能咬断铁链的猛兽,以此表示肯定、断定的意思)、《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我赞同司马迁的观点,孔子晚年精研《易经》,深感《易经》之博大精深而发出感慨——“要是能早点研究它就好了,那就能理事圆融(彬彬矣),就没有大的遗憾了。”另外,孔子知天命与读《易经》的前后关系上,孔子五十知天命,而五十后才深入学习《易经》,可见并非因为读《易经》才知天命。孔子前五十年的君子言行、仁心所悟,及甘于平淡的性格,才是知天命的关键。知天命后读《易》才能真正切入精髓,否则《易》之过——“贼也”,无仁德之心读《易经》,容易变得贼头贼脑,凡事都想着依靠占卜来解决,还谈什么知天命呢?

  从上下文的联系上看,《易》的内容与下文《诗》、《书》、《礼》等相应,都是表明孔子所注重的知识和内容,本章意在强调孔子对《易》的看重,尤其是他晚年对《易》极为推崇。至于为什么,诸君或可自行从《易经》中获得答案。

  『18』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孔子在某些场合讲普通话,读《诗经》、《尚书》,执行礼仪仪式时,都讲普通话。

  雅言相当于“官话”、“普通话”。孔子讲普通话表明他非常重视诗、书、礼。如果用方言读诗,恐怕会让人鸡皮疙瘩掉一地。有些诗、文,是要用特定的表情朗读才有味道的,就象普通人的朗诵与李默然的朗诵效果截然不同一样,融入情感去学诗文,得益更多。 
 
  
  
 
 
有所为,有所不为
 
 
      
   
  『19』叶(shè)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叶公问子路孔子的为人怎么样,子路没理他。孔子说:“你怎么不告诉他,孔子这个人哪,发愤做事时常常忘记吃饭,高兴的时候就忘记忧愁,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变老了。你就这么跟他说好了。”

  叶公姓沈名诸梁,楚国的大夫,封地在叶城(今河南叶县南),所以叫叶公。我们熟悉的“叶公好龙”的寓言故事,就是以他为主角的。孔子在陈绝粮之后,见了楚国叶公,之后并没有入楚国而返陈,再自陈返卫。

  本章联系《雍也第六》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更清楚了,孔子醉心于道、德、仁、六艺,所以达到很高的造诣。古人说:“闲坐窗前读周易,不知春去已多时。”我则时常发生天热忘减衣,天冷忘加衣的现象,不知是傻,还是得了几分孔子“发愤忘食,乐而忘忧”的精神。

  『20』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孔子说:“我并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很多知识,而是喜欢钻研先哲们留下的典籍,不断刻苦、勤奋地学习来充实自己而已。”

  孔子非生而知之者,谁又是生而知之者?所以阅读、好学是个好习惯。“学海无涯苦作舟”说错了,应是“乐做舟”才对。每日学到新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