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鼠劫 作者:常万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仓鼠劫 作者:常万生- 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陛下,如今天下大定,黔首大安,陛下难道不想巡游国中,扬威天下,饱览我朝大好河山吗?〃这天,李斯这样对秦始皇说。   
  李斯知道,秦始皇喜欢实地巡察。前些年,每逢重要战役或攻下重要都城后,他都要亲往巡视。那年秦军攻入邯郸,秦始皇就亲至赵都,接受了赵王迁的投降,捕杀了其外婆家的仇人。近期以来,秦始皇也流露过这样一些想法:六国虽灭,但六国旧贵族尚在,他们不甘灭亡,很可能会掀起复国恶浪;皇权虽尊,但在六国故地还没有建立起足以震慑人心的威望;政令虽好,但在六国臣民中还未深入人心。所以,他总是放心不下,总想出去走走,用巡游的方式进行一次示威和宣传…… 
  
  李斯这个建议正合秦始皇的心意。秦始皇微笑着对这位善解人意的丞相说:〃朕早有此意。卿欲与朕同行否?〃   
  〃若能幸伴君侧,当然是求之不得的。〃李斯说,〃只是道路不畅,狭小崎岖,怎容得下陛下大驾?若有奸人藏于路旁,可怎奈何?〃   
  〃你是说先将路整治好?〃   
  〃臣正是此意。臣拟以咸阳为中心修建两条车马大道:一条向东直通齐、燕故地;一条向南直达吴楚。此道若成,将大大方便天子巡行,也有利于调兵遣将,驻扎兵力,一旦发生变乱,可以迅速调兵前往需要之地。〃 
  
  〃嗯。〃秦始皇抬起右手,伸出中间的两个手指,点了一下,那意思是说此事可行秦始皇自从以皇帝为号,便不再像当秦王时那样喜欢与朝臣议论国事,交谈看法。他变得越来越高高在上,目空一切,不可冒犯,脸色总是阴沉沉的,威严冰冷,使臣僚们渐渐对他敬而远之,更无人敢于轻易和他说些什么。 
  
  李斯当然会察觉到秦始皇的这种变化,更清楚秦始皇这个高傲的动作意味着什么。他不再多言,应诺而退,并开始主持修建这条联系全国的交通干线。   
  这条大道也叫〃驰道〃,即天子车马所行之道。驰道是这样设计的。道宽五十步,路面要高出地面,用铁锤夯实,路肩培土,砌筑砖石,使之平坦坚实,这样,既利于排水,又收到整体坚实的效果。中间三丈是皇帝专用的道路,皇帝专用道路用青松隔开。由于规格统一,平坦坚实,有利于车马的高速行驶。 
  
  〃驰道〃的修筑是分段摊派的,同时动工。皇帝诏令〃驰道〃所经郡县,全力以赴,限期完工。随即,便有大批百姓被征发去服劳役,他们填沟壑,平高阜,连续奋战,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了这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工程。 
  
  秦始皇的车马奔驰在驰道上了。他的身后是一班随行官员:列侯武城侯王离、列侯通武侯王贲、伦侯建成侯赵亥,伦侯昌武侯成,伦侯武信侯冯毋择、丞相隗状、丞相王绾、丞相李斯、卿王戊、五大夫赵婴、五大夫杨樛等。跟随他的还有隆重的仪仗和庞大的车队,大驾属车竟达八十一乘!可谓威风凛凛,气势非凡。 
  
  这一年是秦始皇统一中国的第三年,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这是他的第二次巡游。去年秋天,他在李斯主持修〃驰道〃的时候曾在原秦国境内巡游了一次,路线是从咸阳出发,经陇西郡、鸡头山,然后回到咸阳。那次巡游远不及这一次。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远途巡游,他将走出原来秦国的疆界,前往六国故地,在那些陌生的土地上展示秦王朝的皇威。 
        
  车驾浩浩荡荡地由咸阳出发后,沿渭水南岸的所谓〃华阴平舒道〃前行,出函谷关,经洛阳县,至荥阳。在荥阳小憩二日,又向北进发。   
  时间正是春季。春风送暖,大地复苏,杨柳吐绿,嫩草青青,一派明媚景色。刚刚筑毕的驰道平坦坚实,省去了颠簸之苦,两旁栽植的青松方经春风春露,饶有生意。秦始皇坐在车上,不时掀开车帷向外张望,他仿佛在欣赏一幅长长的画卷。他觉得,他便是这画卷的绘制者,是他带给了这大地以生机,是他带来了这一派平和的阳春。他为自己的杰作而骄傲,深觉趣味无穷,美不胜收。 
  
  这日,车驾进入薛郡邹县,只见前面层峦叠嶂,巨石嵯峨,松柏苍郁,便向左右问道:〃此是何山?〃   
  左右答道:〃此山名峄山,处于齐鲁故地,邹人以此山高耸,灵秀所在,常前往拜祭。〃   
  秦始皇听罢,令车驾停下,吩咐李斯说:〃朕至邹峄山,不能无言,可刻石以记之。〃   
  〃遵旨。〃李斯应诺,遂以小篆手书一文,令人立时镌刻,碑文是: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登于峄山。群臣从者,咸思悠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乃令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熘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群臣拥略,刻此乐石,以著经纪。 
  
  这是一篇颂扬秦始皇威武圣德的文字,为始皇刻石之始,也是最早的一块书法碑刻。此前的碑石是立在宗庙之前系牲口用的,以纪事表功为内容,作为永久性纪念还是第一次。此碑的大意是:皇帝当初继位承王以后,振耀威武,讨伐乱逆,并灭了六国,建立了统一国家。今亲自巡视远方,群臣追思往事,以为皇帝的功德三皇五帝都不能比拟。如今皇帝统一了天下,战祸平息了,百姓安定了,特刻石以记之。 
  
  此刻石辞藻华丽,字体肃穆方整,笔画刚劲有力,被视为小篆的规范字体。据说,此石刻成后,因其书法精绝,前来拓本的人络绎不绝,村民们疲于接待,便堆上柴把石碑烧毁了。然而尽管石碑残缺不全,达官贵人仍不断索求拓本,难于应付。后来有一任县令想了一个办法:在县衙上设置了一块根据古拓本翻刻的石碑,村民和衙役这才松了口气。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其诗中记述此事道:〃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即是说,因反复传拓,字体因〃肥〃而失去了本来面目。北宋时有一个叫郑文宝的人依照摹本重新刻石于长安,后来又有人分六次进行摹刻,唯有宋人据原拓的精刻更多地保留了李斯书法原作的风貌。此碑已断为三截,现存陕西西安碑林。 
  
  峄山刻石是李斯为秦始皇献上的第一曲石刻的颂歌。其刻文为小篆之鼻祖、书体之珍品,但刻文对秦始皇不遗余力的歌颂却使李斯本不高尚的个人品格又向着阴暗和卑劣滑落。  
 
  二   
  秦始皇的巡游车队离开薛郡邹峄山以后便一路向北前往济北郡。这里仍属齐鲁故地,当年七强并立之时,东方齐国便是凭借着这一片富饶的土地和堪称强大的国力与秦国比肩而立,并称二帝的。今天,秦始皇巡行至此,不禁想到:齐之先王齐桓公堪称一代雄主,但曾几何时桓公的霸业灰飞烟灭,东方大国也一落千丈,这难道不是天意吗?我今受命于天,镇服四海,实应答谢上天的授命之恩,向天地神祇祈福,以求延祚益寿,帝业永继。 
  
  秦始皇还想到,齐国曾是秦国的东方劲敌,在六国中最后一个被灭,原齐诸地是否真心归附还很难预料,封禅泰山,显示武功的煊赫,可以镇服齐地臣民,此外,秦始皇非常怕死,以为费尽千辛万苦才统一了天下,当上了皇帝,应多享受几年皇帝的威福,最好是长生不老。至泰山祭祀可得上天护佑,圣寿无疆。 
  
  基于告天、祈寿、镇服的多重目的,秦始皇决定前往位于济北郡境内的东岳泰山,举行一次郑重其事的封禅大礼。     
    
  封禅是一种古老的祭祀天地的仪式。在泰山上筑坛祭天,报天之功,称为〃封〃;在泰山脚下的梁父山辟场祭地,报地之功,称为〃禅〃。封禅之所以在泰山举行,是因泰山被认为是万物滋生、阴阳交代的灵山宝地,是大地的主宰,登泰山可以上通于天。此外,泰山雄踞东方,峻极于天,奇峰峭拔,风光绮丽,不仅〃神秀〃,而且〃灵异〃。据说,泰山能够神奇地预知朝代更替。夏桀将要灭亡时,泰山山走石泣,一片悲凉。 
  
  因为泰山的灵、神、奇、秀,故被称为岱宗。〃岱〃是〃始〃之意,〃宗〃为〃长〃之意,即万物之始,五岳之首,古来天子多前往朝拜。秦始皇曾听博士官们讲过,至泰山举行封禅大礼的有七十二君,确切知道的有禹、汤、周成王等十二位。五霸之首齐桓公曾自以为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也准备举行封禅大典,但管仲认为他功业不高,东海的比目鱼、西海的比翼鸟、鄗上之黍、北里之禾等祥瑞还未出现,不宜封禅,齐桓公这才作罢。 
  
  秦始皇觉得他今天举行封禅却正是时候。其功业之高姑且不论,祥瑞也已现于国中。去年,有人就向他奏报:临兆县有十二个天神一样的高大的人出现。他们身高五丈,脚长六尺,穿着夷狄的服装,站立在临兆的旷野中,后有祥云落地,高人才飘然而去。秦人本夷狄,这十二个高大的天神又是一身秦人打扮,这难道不是祥瑞之兆吗?秦始皇遂下令收缴天下兵器,销毁熔化后仿照天神模样铸成十二个铜人,每个重二十四吨,立于宫殿门口,称之为〃金狄〃。祥瑞既现,〃金狄〃已铸,再行封禅,这不是顺理成章吗? 
  
  然而,秦始皇对如何进行封禅,究竟应该遵循什么样的礼仪却不得而知,所以,当其车驾一行来到泰山脚下时,不禁踟蹰起来。他问左右道:〃既然古有七十二君巡行东岳,举行封禅大典,其典仪制度可有留存?〃 
  
  王绾道:〃七十二君事年代久远,礼废乐坏,无从查找。〃   
  曾与王绾奉命制作统一的度量衡器的丞相隗状接上来说:〃三代之前,结绳记事,尚无文字,民不识典仪,若论当时已行封禅颇不足信。臣以为此事纯属虚妄,封禅恐非古制矣!〃 
  
  王翦之子王贲、王贲之子王离此时也跟随秦始皇出巡,均已封侯。战功卓著的老将王翦是去年去世的,王贲袭父之官,领兵为将。这王贲颇有些才能,在灭燕、灭齐中曾建树了功勋,此次与其子王离随行主要是担当保卫皇帝、防人作乱的任务。听到秦始皇的询问,二人这样答道:〃尧舜等七十二君到泰山,想来只是巡狩四方,并非封禅,哪有什么古礼?陛下还是不必探究了吧。礼为人所制,大王欲行封禅,自制礼仪便是,何必去问他人!〃 
  
  王贲、王离父子的〃武人之见〃没有立即引起秦始皇的注意,他有些犹豫。   
  这时,李斯马上接过来说:〃陛下乃古来称皇帝的第一人,可做前人未做之事,可制前人未制之礼,此乃上天赐予陛下的权利,陛下首开先河,首行封禅,定会垂于后世,为万世师表!〃 
  
  秦始皇瞅了瞅李斯,欣慰地点了点头说:〃可!〃   
  当即,秦始皇令人在齐鲁一带召募了七十名儒生博士,让他们拟定封禅之礼。儒生博士们摇头晃脑,引经据典,各抒己见,争议不休,最后他们出主意说:〃封禅乃古来天子祭祀大典,登山时乘坐的车子的车轮要用蒲叶包裹起来,以免伤害了泰山的土石草木;至于仪式,可在泰山顶上打扫出一块场地,点燃柴禾进行祭祀。〃 
  
  秦始皇闻之,忍不住笑出声来,鄙夷地说道:〃何处腐儒,竟献此愚钝之见?不可取也!〃一气之下竟令手下将儒生博士们赶走了。从此以后,秦始皇对儒生们再无好感,以为他们咬文嚼字,愚顽可笑,只不过能读点古书,知些古事,对国家治理毫无用处,若听其言必坏大事。 
  
  不过,秦始皇对同样是读书人出身的李斯却是另眼看待,他认为李斯和他们不同,虽从师于儒学大师荀卿,但对儒学却不是一味承袭,而是吸收了儒家之精华,又兼容百家之言,对法家的帝王之术尤为精到。李斯还重现实,多谋略,毫无迂腐之气。因此,当他将儒生博士们斥退之后,便单独召见了李斯,让他制定封禅礼。李斯既蒙信任,受宠若惊,以极快的速度完成了这一重要使命,并得到了秦始皇的许可。于是,这次前所未有的封禅活动就依照李斯制定的礼仪程序进行。 
        
  车驾向泰山进发了。秦始皇下令开辟车道,从南麓登山。时值雨季,天气变幻无常。秦始皇刚至山腰,忽然狂风骤起,大雨倾盆,秦始皇正愁无处躲避,忽见附近有一棵大松树,树冠苍郁如盖,秦始皇便急往树下躲避,免除了雨淋之苦。为答谢此松,秦始皇当即赐封此松为〃五大夫〃松。 
  
  雨霁之后,秦始皇继续登山。及至山顶,便筑土坛祭天,进行了〃封〃礼。这个仪式进行得很成功,秦始皇非常满意,仿佛了结了一大心事。但是,具体仪节却不得而知,因为秦始皇有令:〃封〃礼程序要保密,不得外传,参加〃封〃礼的只有李斯等几个近臣,人人都对此事守口如瓶,以至于没有任何文字记录流传下来。秦始皇为什么这样做?其动机如何?这一问题也成了历史的悬案。 
  
  〃封〃礼既毕,秦始皇命令在峰顶刻石记事,表明自己确实举行了〃封〃礼。接着,从泰山北麓下山,来到泰山脚下的一座小山梁父山,准备在那里举行〃禅〃礼。   
  秦始皇选择此处为〃禅〃礼之地,是因自古便有〃封泰山禅梁父〃的说法。此外,梁父山被认为是地神依止之处,地神好阴,祭祀它必在高山之下,梁父山正好在泰山山脚,在此地祭地神,神必得馨香。再者,梁父山是一座隆起于平地、微见突兀的小山,在此行〃禅〃礼,在人力上也较方便。当然,秦始皇并非看重人力,他不在乎动用人力,主要是因地神在梁父,故往祭之。 
  
  祭所设置在一片扫除干净的平地上,祭礼用的是秦国古时在雍城由太祝令主持的祭祀上帝的仪式。但〃封藏〃的内容却秘而未宣。〃封藏〃是将写有文字的玉制册书封于玉匣中,再封以石碱,然后再用五色土封埋于祭坛之上。这项仪式历来被视为封禅过程中最神秘、最隆重的礼仪,因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