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旧事 作者: 倪蓉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芙蓉旧事 作者: 倪蓉棣-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场辩论会,“东方红”自然赢得了很大胜利,但他们赢得并不光彩。不客气地说,这是一场阴谋。 
        其实,那天辩论,局势变化首先是从台下开始的。 
        我那天也在观战。我亲眼看见“东方红”在芙蓉当地的几位眼线,他们在台下窜来窜去,拼命地在拉拢 
      、怂恿观众,为台上的“东方红”代表呐喊助威,并且一马当先,带头呐喊起哄。因为台上的男女,都是外 
      地人,他们在台上辩论,谁赢谁输,跟台下的人毫不相干,台下的人只是看看热闹而已,因此,台下的人支 
      持谁都一样,而现在既然本地有人要求支持“东方红”,那就顺水推舟而支持“东方红”吧。 
        于是,“东方红”的阴谋得逞了。 
        七 
        “东方红”让“红造”在芙蓉出了丑,丢了脸,“红造”坐不住了。他们为“肃清‘东方红’在芙蓉的 
      流毒,让受蒙蔽的芙蓉人民看到历史真相”,同时为挽回面子,显示自身的强大,不久,便向芙蓉派出了一 支实力很强的宣传队。 
        这支宣传队在天后宫演出“造反戏”,其男女演员一律军人打扮,戴军帽,穿军装,系军皮带,而臂戴 
      红袖章,个个显得威风、神气,而演出的歌舞说唱节目,全是革命和造反的内容,因而台上断断没有靡靡之 
      音,断断没有温柔之言,断断没有舒缓之举,而充斥其间的,尽是劲歌猛舞、豪言壮语,而且,后台锣鼓打 
      得震天动地,这让看惯了古装戏的芙蓉人看了,真是惊诧不已,大家觉得特别刺激,特别过瘾,不断报以阵 阵掌声和欢呼声。 
        这次演出,台下反应如此热烈,宣传队自然喜不自禁,谢幕时,全体人马连同随从人员都站在了戏台上 
      ,个个满脸灿烂。的确,他们不光为“红造”在芙蓉赢得了荣誉,赢回了面子,还彻底消除了大家心头的疑 
      虑——原来,芙蓉人是地道的乡巴佬,他们没有见过大世面,头脑简单,思想单纯,很容易蛊惑,很容易上 
      当受骗,上次辩论会,他们之所以一边倒,在台下拼命地在给“东方红”呐喊助威,这并不说明他们真的在 
      支持“东方红”,而只能证明他们确确实实让对手给蒙骗了。 
        有趣的是,“红造”这一招却大大激发了“东方红”的斗志,他们不甘示弱,不久也派出了一支实力强 大的宣传队,风风火火赶到了芙蓉。 
        这可乐坏了芙蓉人,大家无不奔走相告。的确,在眼下这个文化荒芜的年代里,能有机会接二连三地看 
      到此类不用买门票的“造反戏”,那简直是一种造化。大家巴不得天后宫里天天有人辩论,天天有人演戏呢 。 
        显然,“东方红”这次演出,是一次荣誉演出,它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于是,演出之前,一场有组织 
      有计划的宣传战便打响了——许多在当地的“东方红”眼线,四处奔走游说,为演出大造声势。 
        正如宣传队所期望的那样,那天晚上,演出获得了空前成功。可以这么说,这是芙蓉人最疯狂的一个晚 
      上,在两个多小时的演出时间里,天后宫一直在沸腾,其呐喊声、欢呼声震天动地,不绝于耳。 
        说实在的,“东方红”与“红造”的这两次演出,连同他们举行的那场辩论会,都让我这颗小小的心灵 
      受到极大的震撼,它让我看到了革命、造反不仅仅是疯狂的,残酷的,虚伪的,而且有时是很美丽的。直至 今天,我依然觉得当年的“造反戏”好看。 
      天后宫(6)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在天后宫,尽管它举行过造反派的“誓师大会”、“批斗会”、“辩论会”,演过 
      “造反戏”,但它终究没有上演过造反派之间的武斗闹剧,没有发生过流血事件。这应该说是天后宫的大幸 
      。因为当时在全国各地,各造反派盛行“文攻武卫”,如果“文攻”不行,就实行“武卫”,而所谓“武卫 
      ”,就是“武斗”,就是拿起真刀真枪跟对手拼杀,彼此一决雌雄。当然,芙蓉不是世外桃源,武斗现象也 
      明显存在——在芙蓉通往外地的一些主要路口,人们就常常看到一些全副武装的人员在把守,而夜里,人们 在睡梦中也不止一次地被枪声所惊醒。 
        毫无疑问,天后宫作为造反派斗争历史的见证者,它终究没有目睹过造反派之间的武斗戏,那显然是不 
      完美的。这不能不说是天后宫的一大遗憾,也不能不说是当地人的一大遗憾。的确,有关“文化大革命”的 
      戏,哪怕是最丑恶、最恐怖、最荒唐的,也是很值得一看的。 
        八 
        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芙蓉街原“大众”剧团又恢复了演出活动。 
        当时,中国文化在江青一伙的统治下,百花凋零,气候萧条,国人所能看到的戏,唯一就是革命样板戏 。 
        革命样板戏就是政治戏、英雄戏,其说教成分很浓。它最大的特点是“三突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 
      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亦即中心人物。当时,全国各地凡是 
      有演出条件的单位,比如厂矿、农场、学校、街道、机关、生产大队等等,大家都在学演革命样板戏。学演 
      革命样板戏成为各级组织的一项政治任务,成为检验一个人革命不革命、对毛主席忠不忠的重要标志。不但 
      年轻人在学演,老太爷、老太婆也在学演。当时,报纸上就报道过这么一个事件:某村里一位老太太常常上 
      台清唱革命样板戏,最后她累倒在舞台上,因心脏病发作而以身殉职。因此,当时革命样板戏风靡全国,其 歌曲响遍了全国城乡的每个角落。 
        自然,芙蓉“大众”剧团也不例外,他们把学演革命样板戏看作一项政治任务,全力以赴,排演了《红 
      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现代京剧的部分片断。 
        值得一提的是,以往任何戏都是在天后宫演出的,这是因为天后宫一则地处芙蓉街,人气旺,二则有现 
      成的戏台及完整的院落,便于演出及管理,然而,这回“大众”剧团所排练的革命样板戏,却很少在天后宫 
      演出,它们更多的是在原芙蓉小学操场的舞台上与观众见面。 
        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革命样板戏演出,全国都一样,观众一律免费观看的,这就要求,演出场地越 
      大越好,而在芙蓉,芙蓉小学操场比起天后宫来,场地显然要大得多。 
        这是天后宫走向冷落的一个开端! 
        今天,我已不记得“大众”剧团在天后宫演出革命样板戏时的具体情景了,但当时有些现象却很有意思 
      ,令我怎么也忘不了:演出时,台上演员在唱,台下观众也在唱,有时,台上演员唱了上句,正待音乐过门 
      唱下句,可台下观众却把下句也提前给唱出了;同时,台上演员在表演,台下观众在评论,因为大家革命样 
      板戏看多了,对剧情及表演情况非常熟悉,所以,对照“样板”,台上演员哪些地方念错了,唱错了,或哪 
      些地方演错了,大家便会马上指出来,有时,还高声嚷嚷,甚至还嘲笑起哄: 
        “嗬哦!嗬哦!” 
        “嗬哦!嗬哦!” 
        …… 
        的确,革命样板戏最好演,也最难演,而革命样板戏最有看头,也最没有看头。正因如此,“大众”剧 
      团在排演了部分革命样板戏片断之后,就不再继续排演,而当地人在天后宫看革命样板戏,其中一部分纯粹 
      是前来凑热闹的,他们与其说是来看戏,倒不如说是来看人——看台上、台下所有年轻漂亮的异性。 
        革命样板戏给芙蓉人带来的不仅仅是热闹,它至少还给芙蓉人带来一种对古装戏特别是对京戏的怀念。 
      正是出于这种怀念,许多人在天后宫观看革命样板戏,便常常情不自禁地提起古装戏特别是京戏中的种种表 
      演细节,并每每拿它们与台上的表演作比,自然,这些人多数是老戏迷。这就发生了矛盾。于是,演出时, 
      台下常常会见到这样的争论情景——许多人扎在一起,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意见各不相同,但最后似乎总 
      有人一气走之,其他人则嘿嘿哈哈地笑。当然,一气走之的人多数是老戏迷。总之,对革命样板戏,大多数 
      人持肯定意见,称赞有加,但少数人特别是那些老戏迷却不敢苟同,认为这是英雄戏,太硬,女的也像男的 ,一点也没有女人味,不如老京戏好看。 
        有件事值得一提:1971年,我所在的芙蓉中学高一班,也紧跟形势,排了革命样板戏《沙家浜》,大家 
      曾到过岭底、雁芙(湖)、方江屿等许多地方演出,名气不小,可不知为什么,它竟没有就近在天后宫演过 
      。这对天后宫来说,委实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但它恰恰说明,天后宫作为芙蓉地区的文化娱乐中心,其地 位已经动摇甚或旁落了。 
        这也许是文化大革命在芙蓉所取得的一大成果吧。 
        九 
        天后宫演戏,人人爱看,但最快活的是三种人。 
        列为这个行列首位的,自然是像我一样的毛小子。每逢演戏,大家爱在宫里钻来钻去,不光看演出,还 
      看演员化妆、换装,甚至跟踪演员,看他们溜出去上茅厕或吃东西。特别是我,爱画画,看过戏后,还在家 认真地作画,墙上贴满了才子佳人和公侯将相的画像。 
      天后宫(7) 
        其次是卖小吃的人。 
        夏令时节,宫里卖青草糊、卖十莲糊的生意最好,小摊前总是乱哄哄的挤满了人。卖者满面春风,一边 
      像唱歌一般吆喝着,一边用小铜勺放在青瓷碗里来回击打,使之发出“叮叮叮叮”的清脆声响。这个行当, 
      有两个人值得一提。他俩都家住天后宫附近。一个叫荣财,他身高不到1。40米,当地人爱叫他“矮脚荣财” 
      。他挑的担子,一头是青草糊,一头是十莲糊,每次进了戏场,他总是将它们合摆在一起,并铺上小桌板, 
      摆出碗子、条匙、糖壶等家伙,使之变成一个摊。他手艺好,嘴巴甜,人面熟,生意做得很活络,有时,他 
      一个晚上能卖出三趟(担)货。一个叫洪宝,他是一位传奇式人物,中等个子,快30岁了,却未娶媳妇。谁 
      都说他功夫了得。传说,一次,他在树排底下卖十莲糊,突然,轰的一声,树排倒塌,只见他在底下双手往 
      左右一拨,倒下的树便一分为二,哗啦啦向外倒去,结果,他和他的小摊子完好无损,只是那只装着糖浆的 
      小铁皮壶,尖尖的嘴儿有一丁点被碰弯。洪宝名气大,有名人效应,他做起生意,顾客自然会买他的账。 
        冬令时节,天后宫里卖豆腐稀的生意最好,豆腐稀这东西又热又软,浇上糖浆,连喝带吞,嘴里热爽爽 
      的,胸口会阵阵发烫,好味道,好舒服。卖豆腐稀,海口芳林老婆最有名气。她待人客气,大家都热情地称 
      她为芳林嫂。她手艺高,制作出来的豆腐稀软而稠,尝起来滑爽、可口,谁都爱喝,而她卖五分钱一碗,碗 头往往显得也很满。 
        天后宫演戏,还有一种人最快乐,他们都是在天后宫附近拥有茅厕的人。的确,这件事说起来不怎么体 
      面,也很荒唐,然而,在那个化肥奇缺、人粪与畜粪高度吃香的年代里,谁家拥有较多的粪便,就等于拥有 较多的财富啊! 
        十 
        每到年底,天后宫便成了年糕加工场,其场面就跟演戏一般热闹。 
        宫里头雾气腾腾,到处是人,地上摆满了米箩,孩子在米箩间跑来绕去,又喊又叫;碾粉机发出的嘎嘎 
      声,大号风箱发出的“夫妻夫妻”声,煤气灯发出的嘶嘶声,炉膛里木柴燃烧发出的呼呼声,印版敲出年糕 
      的啪啪声,与踏臼捣糕时发出的“唔啊——嘣,唔啊——嘣”的声响,汇合在一起,就像一支雄浑的交响曲 
      在演奏,让人听了很陶醉;年糕在那张又长又宽的面板上制作,制作的大多是小伙子,他们均不穿外衣,捋 
      袖亮臂,围站着,有的在搓揉粉团,有的在用印版印制成品,有的在将零星的粉团压掐成包子(当地人叫“ 
      鼓奶头),风风火火,显得既紧张又热烈,而他们的背后则密密麻麻站满了观看热闹的人,大家习惯上边看 
      热闹边说笑,偶尔还冲着某位有突出表现的制作者齐声呐喊: 
        “有坯!有坯!” 
        “好!好啊!” 
        芙蓉人管年糕叫“鼓”。为什么取这么一个怪怪的名字呢?因为年糕的形状像一面鼓,圆圆的,直径约 
      15公分,厚约2公分,正反面印有花纹。不过,当地的年糕,其形状并非都是圆的,有的是长方形的(约长 
      25公分,厚3公分),而长方形的也叫“鼓”;为示区别,当地人把圆的叫“圆鼓”,把方的叫“长鼓”。 
      不管是“圆鼓”,还是“长鼓”,都是经过一整套工序而最后用印版印制出来的。 
        这套工序的基本流程是:主人先在家里把浸泡多日的白米捞出并淘洗干净,然后挑到天后宫,通过碾粉 
      机碾成粉,接着放在蒸屉上炊,待炊熟了,投进踏臼捣烂,最后抱送到又长又宽的面板上搓揉,并用印版印 制。 
        显然,这套工序比较复杂,它需要足够的人力和物力,作为单个家庭,是不可能完成的,它非依靠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