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舞》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起舞-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迟子建 

                              第一章 老八杂 
     丢丢的水果铺,是老八杂的一叶肺。而老八杂,却是哈尔滨的一截糜 烂的盲肠,不切不行了。 
     上世纪初,中东铁路就像一条横跨欧亚大陆的彩虹,把那个“松花江 畔三五渔人,舟子萃居一处”的萧瑟寒村照亮了。俄侨大批涌入,商铺一 家家地耸起肩膀,哈尔滨开埠了,街市繁荣起来。俄国人不仅带来了西餐 和“短袖旗袍、筒式毡帽、平底断腰鞋”的服饰风尚,还将街名赋予了鲜 明的俄国色彩,譬如“地包头道街”“霍尔瓦特大街”“哥萨克街”等等。 其中,“八杂市”和“新八杂市”就是其中的街名。“八杂市”,是俄语“集 市”的音译,与它沾了边的街,莫不是市井中最喧闹、杂乱之处。解放后, 这些老街名就像黑夜尽头的星星一样一颤一颤地消失了,但它们的影响还 在,“老八杂”的出现就是一个例证。 
     老八杂不是街名,而是一处棚户区的名字。这是一带狭长的房屋,有 三十多座,住着百余户人家。房子是青砖的平房和二层的木屋,大约有七 八十年的历史。它们倚着南岗的马家沟河,错落着排布开来,远远一望, 像是一缕飘拂在暮色中的炊烟。这儿原来叫四辅里,只因它芜杂而喧闹, 住的又多是引车卖浆之流,有阅历的人说它像“八杂市”。因有过“八杂市” 和“新八杂市”,人们就叫它“老八杂市”。不过缀在后面的“市”字有些 拗口,时间久了,它就像蝉身上的壳一样无声无息地蜕去了,演变成为“老 八杂”。别看老八杂是暗淡的,破败的,它的背后,却是近二十年城市建设 中新起的幢幢高楼。楼体外墙有粉有黄,有红有蓝,好像老八杂背后插着 的五彩的翎毛。 
     老八杂的清晨比别处的来得要早。无论冬夏,凌晨四五点钟,那些卖 早点的、扫大街的、开公交车的、卖报的、拾废品的、开烟铺的,修鞋的、 打零工的,纷纷从家里出来了。他们穿着粗布衣服,打着呵欠,开始了一 天的劳作。带了夜晚,他们会带着一身的汗味,步态疲惫地回家别看他们 辛劳,他们却是快乐的,这从入夜飘荡在老八杂的歌声中可以深切地感悟 得到。 
     做体力活儿的男人,大都喜欢在晚上喝上几口酒。若是住在别处的男 人,喝了酒也就闷着头回家了,但住在老八杂的男人却不一样,他们一旦 从霓虹闪烁的主街走到这片灯火阑珊处,脚一落到“雨天一街泥、晴天满 街土”的老八杂的土地,那份温暖感立刻使他们变得放纵起来,他们会放 开歌喉,无所顾忌地唱起来。老八杂的女人,往往从那儿高一阵低一阵的 歌声中就能分辨出那是谁家的男人回来了,而提前把门打开。男人酒后的 歌,由于脾性的不同,其风貌也是不一样的。修鞋的老李,喜欢底气上足 地拖长腔,好像在跟人炫耀他健旺的肺;卖煎饼的吴怀张,爱哼短调。做 瓦工的尚活泉,唱上一句就要打上一声口哨,就好像他砌上一块砖必得蘸 上一抹水泥一样;开报刊亭的王来贵,对歌词的记忆比旋律要精准,他唱 的歌听来就像说快板书了。 
     老八杂的人清贫而知足地活着,它背后那些高档住宅小区却把它当成 了眼皮底下的一个乞丐,怎么看都不顺眼。春天的哈尔滨风沙较大,大风 往往把老八杂屋顶老化了的油毛毡和皖落中的一些废品刮起,空中飞舞着 白色的塑料袋、黑色的油毛毡和土黄色的纸盒,它们就像一条条多嘴的舌 头,在喋喋不休地说着什么附静风止时,它们鼓噪够了,闭了嘴巴,纷纷 落入马家沟河中。于是,那些沿河而行的人,就会看见哈尔滨这条几近干 涸的内河上,一带垃圾缓缓地穿城而过,确实大煞风景。 
     老八杂除了在风天会向城市飘散垃圾,它还会增加空气的污染度。由 于这里没有采暖设施,到了冬天,家家户户都要烧煤取暖,烟囱里喷出一 团团的煤烟,逢了气压低的日子,这些铅色的烟尘聚集在一起,呛得人直 咳嗽,好像盘旋在空中的一群黑压压的乌鸦。还有,由于电线的老化,这 里火灾频仍,而老八杂的街巷大都逼仄,消防车出入困难,一旦大火连成 一片,后果不堪设想。 
     改造老八杂,势在必行了。 
     政府经过多次论证,下决心要治理这处城市的病灶了。工程立项后, 实力雄厚的龙飘集团取得了对老八杂的开发权。丁香花开的时节,他们就 派人来对现有住户的住房面积进行实地测量,并将动迁补贴的标准公示出 来。如果不回迁,按照每平方米两千五百元的标准进行补偿;如果回迁, 每平方米要交纳四百元的小区“增容费”。这“增容费”包括小区会所、花 园、游泳馆及车库等设施所投入的费用。也就是说,将来你若想在老八杂 生活,即便是住原有的房屋面积,每户至少也要交纳两到三万元,人们对 此牢骚满腹。 

     卖烧饼的张老汉说:“我住旧房子住服帖了,不想挪窝!啊,我进了鸟 笼子,被他们给吊在半空了,还得倒贴钱给他们,我疯了?” 
     开发商设计的住房是沿马家沟河的四幢高楼,波浪形散开,两座三十 层高,另两座二十八层高。在高层住宅之间,有三层的会所和两层的游泳 馆。其余的地方种花种草,设置健身器材。 
     尚活泉说:“我天天在外出苦力,晚上回家时腿都软了,连爬到老婆身 上取乐儿都费劲,那些健身器材,谁他妈用啊!” 
     王来贵说:“这地段的房价如今涨到四千块一个平方了,他们才给我们 两千五,这不是打发叫花子吗?四栋高楼,我们老户回迁时住的又都是小 间,一百多户连一栋楼都使不了,他们能卖三栋大楼,得赚多少钱啊!名 义上是给我们改善条件,其实他们是靠我们的地皮发横财,咱们可不能上 当啊。” 
     人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大都是不想动迁。不想动迁的理由,五花八 门。有人嫌住在高楼里不接地气,人会生病;有人嫌自家赖以为生的架子 车没处搁,耽误生计;有人嫌晚上归来时不能随心所欲地唱歌了,生活没 了滋味;还有人嫌坐电梯头晕,等于天天踩在云彩上,不会再有好胃口了。 
     动迁通知在六月份就张贴出来了,限老八杂的人在七月底以前,必须 迁出。但大家不为所动,一如既往地过着日子。掌鞋的,依然安然坐在街 角埋头做着修修补补的活计;做鱼肠粥的,依然用三轮车蹬着满桶香喷喷 的粥,正午时到闹市区的写字楼前招揽生意;摊煎饼的,也依然在院子里 支着黑铁鏊子,就着微红的炭火,摊起一摞煎饼,拿到夜市去卖。 
     老八杂的人,但凡遇见难事,都爱凑到丢丢那儿请她拿个主意,虽说 她是个女人,却是老八杂人的主心骨。 
     丢丢四十出头,长脖子,瓜子脸,细眯的小眼睛,喜欢戴耳环和梳发 髻。喝松花江水长大的女孩,大都有着高挑的身材,丢丢便是。她有一米 七,双腿修长。有的人腿长,但不匀称,可丢丢不是。她的小腿圆润,大 腿结实却不乏柔美,似乎你摆到她面前一双舞鞋,她就能踮起脚尖,轻盈 地起舞。丢丢有着男人一样的剑眉,可以看出她性格的凌厉和豪爽;她又 有着敦厚的嘴唇,让人能感觉到她为人的厚道。 
     老八杂那些暗淡破旧的房子,据说是旧哈尔滨的“马市”。那时城市的 主要交通工具是马车,夏天是四轮马车,冬季是马拉雪橇,所以经营马匹 的人很多,“马市”也就兴起了。那时的“马市”,相当于现在的“车行” 吧。“马市”在,就有养马人。有了养马人,就要有娱乐。老八杂现存的半 座米黄色的小楼,过去就是舞场,是一个俄国商人开的。它位于老八杂的 腹地,主人就是丢丢。 
     这楼是砖木结构的,二层,解放前的一场火,将房子烧掉一半,所以 它是幢残楼。活下来的房屋共有四间,楼下一大一小,大间是当年的舞场, 小间是门房。楼上的两间一般大,是卧室。房屋举架高,圆券高窗,对开 的包皮门,螺旋式木楼梯。屋檐下有云纹和花纹的浅浮雕,门楣处是锯齿 形的木装饰,外墙凹凸有致,有强烈的光影效果。 
     楼的设计不仅美观,而且实用。楼上有拱形晒台,楼下有壁炉和通向 二楼的火墙,上下均有一个小卫生间。最抢眼的,是楼下的三根雕花廊柱, 呈品字形。老辈人说,有些舞女跳晕了,喜欢环抱着廊柱,歇上一刻。所 以廊柱散发出的那股淡淡的木香气,被人说成是舞女身上遗留下的脂粉气。 此外,底层还有一个阴凉的地窖,成了丢丢家天然的大冰箱。 
     老八杂的人,都叫它“半月楼”。说是这幢米黄色的小楼原本该是老八 杂的一轮明月,它失了半面身子,只能是月色微明的半月了。 
     半月楼前有一片高大的丁香树,春季,暖风裹挟着花香,给老八杂的 人带来蜜月般的气息。被大火缭绕过的那面黑黢黢的山墙下种了藤萝,褐 色的茎儿背负着纷披的绿叶,爬了满墙,生机遮掩了伤痕。 
     半月楼的老主人,是齐如云。五十年代,她是哈尔滨一家劳保用品厂 的工人,专事缝纫,做工作服、套袖、护膝、手套、鞋垫等。齐如云不漂 亮,但她肤色白皙,身材俊美。好的肤色和身材,天生就是女人的一双“招 风耳”,她也因此比那些面容姣好的女人要引人注目和耐人寻味。 
     五十年代中期,苏联专家陆续来到哈尔滨,进行十三个重点工程的援 建。譬如哈尔滨汽轮机厂、东北轻合金厂、哈尔滨锅炉厂、哈尔滨量具刃 具厂等。那时候的报纸和电台,常有关于苏联专家的介绍和报道。齐如云 在工歇时,喜欢到单位的阅览室看报。每每看到苏联专家的照片,她会慨 叹着对同事说:“他们长得可真英俊啊!”所以当一九五六年的夏季,单位 通知她去参加一个与苏联专家联欢的舞会,齐如云激动极了。齐如云是厂 里的文艺骨干,她的舞跳得特别好。那天她穿着一条蛋清色的连衣裙,梳 着两条油光光的大辫子,是舞池中最美的一只蝴蝶。 
     那次舞会归来,单位的女工都很羡慕地围在齐如云身边,问她舞会去 了多少人,舞池多大,灯是什么颜色的,哪个苏联专家最好看?齐如云似 乎有些失落,她淡淡地说一共有二十几个苏联专家,个个都是大个子,高 鼻梁,分不清张三李四。舞池有篮球场那么大。最讨厌的是灯,中央的水 晶吊灯没有开,只亮着几盏壁灯,比蜡烛的光还微弱,没魂儿似的。而且, 跳到最后,停了二十分钟电,舞场黑漆漆的,可她们这些舞伴,还得被人 牵着手跳舞。 
     那年夏末,齐如云突然结婚了,嫁给了肉联厂的灌肠工李文江。不过 他们的婚姻只维系了两年,齐如云在五七年丁香花开的时节,生下一个男 孩。这男孩虽然是黑眼珠,但眼凹着,而且黄头发,白皮肤,高鼻梁,把 李文江气疯了。他受不了这侮辱,揪着齐如云的辫子,审她这小妖怪是谁 的?他发誓要用菜刀剁碎那匹撒种的“大洋马”,把他灌进香肠,熏好了下 酒,然后再休了齐如云,用水盆浸死那个小东西!可齐如云对孩子的来历 守口如瓶。李文江便告到齐如云的厂子里,说是八国联军都滚蛋了,自己 生活在新社会,却做了洋人的王八,咽不下这口气,请组织帮助他找到元 凶! 
     齐如云坐满月子,刚一上班,等待她的是领导的谈话和女工们不屑的 
 目光。对组织的谈话,她提交了一份书面材料,说是有一天下夜班回家, 路灯熄灭了,她走到一处僻静的街角,突然闪出一个黑影,把她给强奸了。 由于天黑,她根本没有看清那个男人的脸。李文江得到这个答复后,更加 变本加厉地折磨齐如云,让她站着吃饭,坐着睡觉,不能喝开水,不能用 温水洗脚。他一天到晚地吼:“我就不相信,谁搞了你,你会不知道!撒谎, 撒谎啊。洋人身上有膻味,这样的公羊爬到你身上,你他*的还闻不出来?” 
     在厂里,齐如云依然气定神凝地坐在缝纫机前,不惧女工们投向她的 冰冷的目光,安心做着活计。怕李文江真的会对孩子下手,她把他送到了 双城的亲戚家。刚开始的时候,她给孩子报户口时填的名字是“李宽”,被 李文江知道了,他拎着户口簿,冲到派出所,骂户籍警:“一个小洋鬼子, 他凭什么随我的姓啊!你们这帮卖国奴!”没办法,齐如云只得让孩子随自 己姓,给他起名“齐耶夫”。李文江依据“耶夫”二字,判定孩子的生身之 父是苏联人。他说:“原来是个老毛子搞了你,养活了个二毛子!” 
     李文江磨刀霍霍,费尽心机地在哈尔滨寻找名字中有“耶夫”字样的 苏联人。就在此时,他听说了齐如云与援建的苏联专家跳舞的事情,便缩 小了包围圈,泡了两天图书馆,在旧报纸中搜寻专家的名字,结果令他大 失所望。就他所查到的,名字中带“夫”字的倒不少,但不是“诺夫”“托 夫”,就是“佐夫”“可夫”,没有一个“耶夫”。这就好像是撒了一片大网, 打上来的鱼没一条是自己想要的,让他懊恼。他再次去找齐如云单位的领 导,说是他知道内情了,齐如云是在舞场被人糟蹋的,既然是组织上派她 去跳舞的,他们就应该对她的安全负责。如果他们不揪出那个混在中国良 家妇女中的色狼,他将采取报复行动,自制炸药,炸毁苏联专家楼,让那 些高鼻子的老毛子统统见鬼去。 

 
     劳保用品厂的领导,并不相信齐如云提供的材料,他们也猜测齐耶夫 来自那场舞会。可是这事情是在什么情境发生的,却让他们百思不得其解。 他们原本心虚,李文江又步步紧逼,这让他们很头痛,怕鲁莽的李文江把 事情闹大,影响了中苏友好关系,那他们就是历史的罪人了。正一筹莫展 时,李文江的老母亲被儿媳妇的事气得生病住院,这等于是救了他们的驾。 李文江是个孝子,他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