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2007年合订本 作者:多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读者〉2007年合订本 作者:多人- 第7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的只有一只轮子,有的侧翻着,有的被炸了个大洞,有的儿乎就只剩下一堆乱七八柑的废铁残骸。乡间自茫茫的一片,一望无际,没有一丝儿声响。有几天雪化了,农民们都很高兴,“看到大地真好。”他们说。可是第二天雪义下了起来,乌鸦在天空中嘶叫着“今年乌鸦很多。”年轻人低声念叨着。他们想起了战场,想起了遭到轰炸的城市,但是老年人回答说:“并不比往年多!”在农村,一切都没有改变,人们仍然在等待。等待战争结束,等待封锁结束,等待战俘回来.等待冬天结束。
  “今年不会有春天了。”女人眼看着2月过去,感叹道。接着是3月初,可温度并没有回升。雪已经没了踪影,似是大地灰蒙蒙的,生硬得很。就像铁一样,踩到上而咚咚作响。土豆都被冻了,牲畜的毛也儿乎没长出来,一根草都没胃出来。在萨巴坐家的农庄,老人们几乎一直躲在大木门后不出去,到了晚上,这木门就被钉死了。一家人都围着火炉坐在一起。一声不吭地为战俘织毛衣。玛德莱娜和塞西尔在用旧床单缝制小衬衫和小被子。玛德莱娜在9月嫁给了伯努瓦,现在她在等着孩子出世呢。有时一阵狂风摇动着大门,上了年纪的女人便会说:“唉,上帝啊,真是太悲惨。”
  在隔壁的农庄,圣诞节时,一个小男孩诞生了,他的父亲是战俘。孩子的母亲已经有三个孩子。这是一个瘦搜高高的农妇,作常害羞,不太说话,相当保守,从不抱怨。别人对她说:“你怎么办呢,路易丝,家里也没个男人,有这么多活儿要干,也没人帮帮你.还有你这四个孩子,你怎么办呢?”她总是微笑着。尽管她的眼神一直是那么冰凉凉的,充满了忧伤,她回答道:“必须这样。。。。。。”晚上,孩子们都睡下后,她会到萨巴里家。她坐在那里织毛衣,靠在门边,这样可以随时在黑牙牙的寂静中听到孩子叫她的声音。假如别人不瞧她,她便会偷偷地抬起眼睛,望着玛德菜娜和她年轻的丈夫,没有嫉妒,也没有恶意,只是有点说不出的忧郁。然后她很快垂下目光,看着手里的活儿,过了一刻钟后,她站起身,穿上靴子,低声说“好了,我得走了。晚安,先生,夫人”,然后回到自己家里。这是3月的一个晚上,她不能人睡。儿乎每个晚 上她都是这样过的,在这冷冰冰的、空荡荡的床上等待入眠她想过叫最大的孩子和她一起睡,可是她没有这样做,因为她有一种迷信的担心:她觉得应该给不在的人留着这个空位。
  这天晚上,狂风呼啸,从摩万山脉刮过来的风掠过村庄。“明天又要下雪了!”人们都这样说。这个女人,在寂静的、却像失去方向的小船一样到处都会劈啪作响的大屋子里,第一次听凭自己的眼泪姿意横流。丈夫1939年走的时候,以及后来他获准短暂回家之后再次离开时,她都没有哭,在知道丈夫被俘,在她独自一人分娩之时她也没有哭。但是现在她梢疲力竭:那么多的事情。。。。。。那个最小的孩子,他够厉害的,要吃,动不动就叫。弄得她无法应付。。。。。。那头因为天冷几乎不产奶的牛。。。。。。没有稻谷吃不愿下蛋的鸡,还有必须破冰的洗衣槽。。。。。。一切太。。。。。。她再也无法承受。。。。。。身休不行了。。。。。。甚至她连活下去的欲望都没有了。。。。。。活着有什么好?她不会再看见她的丈夫,他们彼此之间也都很厌烦,他会死在德国。这张大床真是冷啊:她将两个小时前放进被子、放进去时还是滚烫的、现在已经没有一丝儿热气的烫壶取出来,放在地砖上,手缩回来的时候,碰到了更加冰冷的地板,她觉得更冷了,一直冷到心里、她抽泣着,身休更加支撑不住似的。别人又能怎样安慰她呢?“不是只有您一个。。。。。。”她很清楚这一点,但是别人似乎比她运气好一点。。。。。。比如说玛德莱娜。萨巴里。。。。。。她对她没有什么不好的想法。。。。。。但是真的,太过分了!这个世界实在太不幸了。她瘦弱的身体冻僵了。即便在被子里,在鸭绒压脚被下蜷作一团也没什么用,她觉得寒冷已经浸人了骨头和关节里。“会过去的,她会回来,战争会结束的。”人们说,不。不!她再也不相信了,这一切会持续下去,一直持续下去……连春天都不愿意来……很快就是三月底了,然而地还冻着,和她一样,一直冰到心里。什么样的风啊!什么样的声音!她在床上半直起身子,听了一会儿。突然,在这张满是泪水和痛苦的脸上,掠过一种柔和的,难以置信的表情。风停了,这不知从哪里来的风此时不知又刮到了何处。它折断了树枝,在盲目的狂怒中摇动着屋顶,它卷走了山丘上最后的残雪,现在,从阴沉沉的,闪着狂风暴雨的天空,落下了春天的第一场雨,仍然是冷冰冰的,但它是流动的,那么急促,形成了一条水渠,一直流淌到埋在地下的树根里。一支流淌到黑色而深沉的泥土深处。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5期P08
  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孙轶玮
  在今天中国人的生活感受里,除了急速发展的经济景象和日益强盛的国家实力外,也伴生着诸多疑虑。比如,为什么地铁里永远挤满了面露疲态的上班族?为什么深夜写字楼里总是密密麻麻的灯光?为什么必须在没有尽头的堵车长龙里呼吸着污浊的空气?为什么电视里不停播放的总是那些大哭大笑的娱乐选秀?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宁愿人格分裂地沉溺在虚拟世界而不愿回到现实……
  作为一个中国人,你觉得自豪吗?你对自己目前的生活满意吗?你所憧憬的理想社会是怎样的?
  携着上述问题,由上海社会科学研究院教授童世骏主持的名为“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的大型社会调查,给太多人带来了意外。这份报告所展示的,已不仅是一张问卷的答案,而是当代中国人不自觉的内心独白。
  因身为中国人而自豪
  在4568个有效回答中,认为作为中国人“非常自豪”的占52.3%,“比较自豪”为30.5%,“一般”为12.2%,“不太自豪”为1.8%,“一点也不自豪”为0.8%,“说不清楚”为2.5%。
  “这是让我和我的同事们普遍有些意外的一个结果,”童世骏说,“从分析结果来看,中国人的自豪感指数还是相当高的。”
  在问卷备选的17条自豪的理由中,名列前三的是“悠久的历史”、“辽阔的国土和美丽的山河”以及“灿烂的文化和艺术”,后三名则是“人民团结、奋进”、“社会治安良好”以及“这是我祖先生活过的地方”。除此之外,还有0.8%的被访者提出了其他的原因,包括: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国人有敢闯敢干的精神;社会主义好、毛主席好、共产党好,国家和平,农民减负;交通好、生活条件好;男女平等;老人有保障;人民非常聪明;人们互相帮助;有人权有自由,人口多;有美好的未来。
  “让中国人引以为豪的原因大都是超越具体事物的宏观认识,或者说是来源于教育的结果。但从对一些‘微观事实’的回答来看,显然现实中的许多方面并没有得到被访者的认同,说明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更应该强化处理微观事务的能力。”该调查报告的主要分析学者、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张文明说。
  “另外,我们还从‘非常自豪’的角度,分别从地区分布、学历、年龄、收入四个方面做了一系列分析,发现几个有趣的现象。”张博士说。
  年收入越高自豪感指数越低。在文化程度上,自豪感指数呈现两头低中间高的态势。小学以下和大学以上毕业的人都低于10%,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更低于1%。与此相反,从年龄来看,自豪感则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态势,随着年龄的增长自豪感的指数也在增长。
  “20至30岁这个年龄段的人的自豪感指数最低,特别是21至24岁,这个年龄段正是读大学或者进入社会的关键阶段,他们表现了对国家的‘无意识’状态。”张博士说。
  城市人生活满意度低于农村人
  对于“你对目前的生活是否满意”,张博士说,这个问题的设置是试图观察中国人对目前具体社会生活状况的“综合判断”。
  调查结果显示,有44.9%的中国人对目前生活是满意的,即“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有55.1%的人表示了“一股”和“不满意”。
  有意思的是,城市人口的生活满意度低于农村人口,而流动人口的生活满意度处于城乡的中间水平;同时,生活满意度呈现一种由南向北、由西向东的递减趋势,认为生活满意的华北最高,其次是西北、西南、华东、东北、中南。从极值的分布来看,西南地区生活满意度最高,东北地区最差。
  与自豪感类似,学历越高的人生活满意度越低,分析者认为,对生活的高要求可能导致了他们满意度的下降。
  在14种影响生活满意度的因素中,受访者被要求用1至5分来进行打分,分值越高,影响满意度的程度就越大。结果发现,影响中国人生活满意度的因素呈现一种从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硬”条件向与生活距离较远的“软”条件递减的趋势。
  “我们发现,影响中国人生活满意度的最主要的因素是现实因素,主要集中在收入、健康、家庭、居住、人际交往等具体事情之上。与现实生活相关的环境因素居于其次,个体意识因素的影响力最小。”张文明分析。
  另外,也有少数其他影响因素被受访者提到,如中国的国际地位、教育问题、休闲娱乐、社会制度和社会安全。
  中国人已有很强的自我认同意识
  整个调查报告中,“社会风气”一栏显得很特别。张文明的解释是,课题组试图通过被访者的回答来观察当代中国人如何评价其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并希望发现中国人“自我”精神状态存在的社会环境。
  在被调查者中,认为目前社会风气“好”的只占被访者的四分之一,而认为社会风气“一般”或“不好”的却占了绝大多数。
  与前面的调查方式相同,课题组也从学历、年龄、地域、收入四个方面作了分析,结果发现,文化程度越高认为社会风气越不好,这样的人群主要集中在高中以上到博士以下文化程度;年龄越大、个人收入越高,认为社会风气不好的比例也越高。
  在认为“社会风气好的表现”中,“社会和平、稳定”、“社会治安较好”、“社会氛围轻松、自由”占到了前三位。其中,认为社会和平稳定的最多,占全部回答者的四分之三强。“人民安居乐业”、“经济发展快”和“观念进步了”也被认为是社会风气好的表现。
  对于“社会风气不好的表现”,超过70%的受访者选择了“许多领导干部不为人民服务,不带头遵守党纪”,“社会治安不好”、“社会缺少诚信”位居其后。而认为社会氛围不自由的最少,只占全部回答者的9.3%。
  张博士分析说:“中国人已经有了很强的自我认同意识,这种意识表现在对自身生活情境进行判断时的自主性。同时,我们发现中国人在追求精神自主时也表现了极其强烈的‘现实性’,即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在具体的物质形态上表现了‘自主与理性’的统一。”
  学历越高越期待公平竞争
  涉及“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这个问题时,课题组并没有急于求解,而是做了其他一些内容的铺垫,答案却再一次让他们惊诧。
  首先,课题组请受访者对不同时代人精神生活丰富与充实的状况作出评价,统计发现,被判断为精神充实的人群顺序为:第一代人(参加建国、建党的那一代),第六代人(八九十年代出生,对信用卡、无厘头、QQ习以为常);第三代人(建国前后出生,年轻时参加过“学雷锋”、“红卫兵”、“上山下乡”);第五代人(“文革”期间出生,“文革”以后读高中、上大学);第二代人(建国前后参加工作,“大跃进”的主力);第四代人(50年代末60年代初出生,“文革”时期读中小学)。
  张文明和他的同事们发现,随着学历的增高,人们认为第一代人精神生活丰富、充实的比重也在增高,而对认为第六代人精神生活状况的判断正好与此相反。另外,课题组还发现,第一代人和第六代人对自己所处时代的精神生活质量能够给出很高的评价,表现出了对自我的高度认同,而其他年龄段人群的相应评价却普遍不高。
  课题组随后提出了“希望生活在哪种社会之中”的问题。“调查结果出乎我们预料,数据显示只有6.2%的人希望生活在目前这样的社会中,而更期待生活在前三种社会之中,即‘生活水平一般,没有贫富落差’、‘竞争激烈,规则公平’以及‘社会不动荡,人人道德高尚’。”张文明说,“人们在判断什么样的社会更适合生存时,并没有表现出我们一贯想象和认定的对财富的要求,而更多的表现了对社会公平、道德高尚的期待。”
  与我们的一般认知相符,将“生活水平一般,没有贫富差别”作为理想社会的人群,主要是从事农牧渔业者、家庭主妇和服务人员这些从事竞争能力较低职业的人员;而希望生活在“竞争激烈,规则公平”的社会的,主要是专业技术人员、学生和管理人员;认为“现在这样的社会”比较理想的则是从事农牧渔业者、管理人员、普通办事人员和营业人员,显示了这部分群体对目前生活状况的满足并追求稳定的心态。
  分析显示,学历越低的人更希望生活在“生活水平一般,没有贫富差别”的社会中,相反,学历越高者对“竞争激烈,规则公平”社会的期望就越高。
  九成以上的人认为明天会更好
  与对现状的不满相反,课题组调查发现,中国人对未来生活充满了期待。
  受访者被要求将现在的生活与过去5年作一对比,42.3%的人认为“好多了”,42.2%的人认为“好一些”,认为没有变化的有十分之一,只有4.1%的人认为生活不如从前。
  张博士说:“中国的社会分层正在逐步加剧,处于各个不同阶层的人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