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家族全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陈氏家族全传- 第4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北平师范大学校长李蒸、天津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北平大学校长徐诵明、上海暨
南大学校长黎照寰等先后发言,对蒋介石的讲话子以颂扬捧扬。会议由教育部长王
世杰担任秘书长,并于蒋介石不在会时主持会议。第二、三两天各地大专院校校长、
院长、教授和学生代表继续发言。
  蒋介石召集各省市教育厅局长、各大专院校校长、院长、教授和学生代表“聆
训”,其目的在于根本消除学生运动或至少让学生运动不致走向反蒋,这就要有具
体措施,应想出一个有效的办法。有人认为多年来大专院校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
没有出路,毕业即失业,使得青年学生彷徨苦闷,对现实不满,因而容易情绪激动
起来闹事,要想减少学生闹学潮的可能性,得先解决学生产生不满情绪的原因,解
决就业问题。蒋介石觉得有理,因此决定由行政院附设全国专科以上学校毕业生就
业训导班,由各地专科以上学校保送该校1936年毕业生中各科系的前三名到该班受
训六个月后,由行政院分发就业。
  在蒋介石“聆训”的同时,北平“诚社”和北平各中华复兴社联合煽动北平大
中院校落后学生组织“献剑团”,到南京给蒋介石献剑。参加“献剑团”的共30人,
其中中华复兴社分子占20名,“诚社”分子占10名,参团人员统一服装,往返路费
由公款负担。献剑时所用之剑及献剑词都由中华复兴社准备。该团团长为吴保三,
预定献剑时由吴保三宣读献剑词,由“诚社”中选派一人捧剑上献。预定由北平到
南京后,于1936年1月15日向蒋介石献剑。但1月15日正值蒋介石“聆训”,他讲话
离不开,于是,委托贺衷寒代为受剑。这样,向蒋介石献剑,就成了祝贺衷寒献剑。
  在1935年北平发生“一二·九”运动后,12月17日晚上,中央大学七个学院32
个科系的学生代表集会,做出了响应北平学生运动的决议。事情为南京“三民主义
大同盟”分子所知,他们连夜开会商量对策。本来学生代表会议议定18日晨吕时集
合全校同学传达决议,刚到7时,“同盟”分子敲响了紧急集合钟,并在同学陆续走
向礼堂时,先行占好了便于控制会场的位子。会议开始后,未等学生会代表把话讲
完,“同盟”分子刘伯谦根据事先定好的基调,以及“左”的口吻慷慨激昂地发表
了一通意见,并且号召解散原学生会,成立援救北平同学的“中央大学学生救国会”。
接着,事先准备好的“同盟”分子纷纷发言响应,改选学生代表和主席团一下子便
成了事实。在改选中,“同盟”的刘伯谦、杨博清等人当选。这样,南京中央大学
援助北平学生爱国运动的活动一开始就陷入了CC分子的控制之中。
  1935年12月18日,南京各校学生决定下午举行游行示威,由于无法阻止,徐恩
曾派项本善命令刘伯谦、杨博清等人,和复兴社分子合作,力求避免事态扩大,设
法避免学生冲入国民政府、行政院、日本领事馆等敏感机关;尽量使集会当天结束,
阻止上海学生进入南京,防止北平学生南下串联等。
  18日下午4点多,南京各校学生13000多人的请愿队伍出发,当来到行政院门前
时,门前警卫森严,军警让学生队伍停在广场,由各校学生代表进入行政院。行政
院秘书长翁文灏接见了学生代表,对学生的爱国行动表示钦佩,并说了一番慰勉的
话,最后要求学生要安心读书,各种要求解决的问题政府会加以考虑。学生代表们
要求蒋介石亲自出面答复质问,翁文灏表示不能。学生们表示不满,要求蒋介石出
来。这时CC分子刘伯谦鼓动说:“请愿的答复我们是不满意的,是敷衍的,没有诚
意的……,这样的请愿不会有什么结果,我们要改请愿为示威,要喊“九·一八”
以来4年没喊过的‘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由于大多数学生也认为向蒋介石
请愿请不出个什么来,赞成游行示威,这样就使请蒋介石出来变成了游行示威,给
蒋介石解决了一个大难题。
  游行示威开始后,刘伯谦和杨博清等CC分子又组成了纠察队和领队,一路带领
下去,避开了日本大使馆,最后回到中央大学。对游行路线,大多参加学生并不知
道如何安排,只是一路喊着口号跟着走,等到回到中央大学,虽然不满,但已劳累
一天,无可奈何。以后,学生们虽仍坚持斗争,但已形不成大的气势。这样,南京
的学潮也就不了了之。
  为了防止北平南下学生串联,在南京学生中再传染不安情绪,南京的CC派加紧
防范。当北平学生代表清华大学学生刘毓衍和燕京大学学生朱南华到南京时,杨博
清奉命接待他们,一路陪将下去,几乎寸步不离,二人既得不到南京学生组织的帮
助,又不能和学生直接联系,最后只得匆匆北返。
  由陈立夫主持,在北平由张厉生、胡梦华具体操办,在南京由徐恩曾、项本善
操办的分化、瓦解和利用爱国学生运动的工作基本上说可以达到了目的。学生运动
的主旨是爱国,反对日本侵略,只要这个导致学生运动的原因不去,消除学生运动
不可能,但学生运动没有走向反蒋,已是很不容易了。控制学生运动的成功,主要
应归因于陈立夫手腕灵活,但蒋介石转变内外政策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1935年以
后,蒋介石的对日政策逐渐强硬,走上了和日本对抗的道路,学生再指责蒋介石对
日投降,已无理由。再加上蒋介石在学生毕业就业问题上采取了一些措施,也颇能
收买人心。蒋介石的这些举措为陈立夫手下的张厉生、徐恩曾等人大力宣传,使蒋
介石成了一些学生心目中的英雄,到1936年,很多人把领导抗日的希望寄托在了他
的身上。
 
                     3.陈立夫为此丢了乌纱帽
  陈立夫出任教育部长,一方面收容、安置流亡学生,组织战地服务,另一方面
在学生中发展培植自已的势力。进行反共宣传。美国指责陈立夫“统制思想”,为
此丢了教育部长职务。
  全面抗战开始后,陈立夫出任军事委员会经六部部长,由于第六部是由国民党
中央秘书处、组织部、宣传部、训练部。中央调查统计处和军事委员会政训处六个
单位合并成的,在合并时大批人员被裁并下来,再加上1936年蒋介石在国民党中央
常会提议设立,行政院附设的全国专科以上学校毕业生就业训导班未派工作的学员,
总共有50人需要安置。这时由于北平附近已处于战争状态。大批北平、天津学生南
下,这些人到南京后,也需要安置。于是,陈立夫、张厉生以这些人为基础,组织
战地服务团,以利用闲散人力,为抗战服务。军事委员会第六部战地服务团共100人,
由“诚社”组织者,张厉生的亲信胡梦华任主任。下辖两个大队,每大队50人,大
队设大队长一人,大队副一人,每个大队分5个分队,每个分队有团员10人,设分队
长一人,分队附一人,团员都享受中尉待遇。
  战地服务团第一大队由国民党中央各部裁并剩余人员和训导班未派工作学员组
成,大队长为黄埔军校第五期毕业生沈亮,大队附为第六期毕业生孙寅。第二大队
由北平流亡南京的学生组成,基本上都是胡梦华手下的“诚社”分子,由刘青原任
大队长,郭雅云为大队附。
  战地服务团的任务为配合国民党军队就地动员民众,联系党政部门协助抗战。
其具体工作为对民众宣传,指导民众组织训练,协助军队挖战壕,建筑工事,救护
伤员,搜集日军情报以及侦查汉奸等。其工作方式为:以一个大队为一单位,配合
蒋军一军或一师工作;或以一分队为一单位,配合蒋军师旅以下单位工作,工作时
分为小组,每两人为一组,承担上述动员和组织工作。原计划第一大队沿津浦路北
进,配合津浦路沿线军队;第二大队沿平汉路北进,配合平汉路沿线军队作战。
  战地服务团两个大队分别在南京市立中学和安徽中学集训1个月,随后,胡梦华
放弃原计划,率两个大队一同到达汉口,再转车北上,将团部设于郑州,开始工作。
同时扩充组织,建立第三大队,收容从北平,天津南逃的各校学生。
  1938年第六部取消后,战地服务团改称政治部直属政治大队,退至豫南一带。
1938年底政治部直属政治大队撤销,所有人员都派往各军、师中充当政工人员。
  从根本上说,战地服务团并未起到发动民众,组织民众,宣传抗日的作用,但
在当时局势比较混乱的情况下,战地服务团对收留流亡学生,使这些人免于失业和
流离失所,还是起到一定的作用。
  1938年1月,陈立夫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离开了他长期把持的国民党组织系统。
在他担任教育部长期间,他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工作,前期主要是收容、安置流亡学
生,后期主要搞反共教育。
  陈立夫出任教育部长时,日军在华北、华东都已占领大批地区,同时徐州一带
战火又起,从战区和沦陷区逃往后方的中小学生、教师人数极多,教师生活无着,
学生无法安置,一时急得教育部诸官员团团乱转,束手无策。这时,教育部官员顾
树森向陈建议,把大部分中等学校教师和学生,分别在适当地区设立国立临时中学,
予以收容,对一部分中学教师和一些小学教师、社会教育人员,设立战区中心小学
教师服务团,使他们得以继续工作,维持生活。此建议得到陈立夫的支持,他先在
河南斯州上集设立国立河南临时中学,专门收容河北、察哈尔、北平、天津等省市
流亡教师学生,以后又陆续在贵州钢仁设立国立贵州临时中学,在四川合川设立国
立四川临时中学,专门收容南京、上海、江苏、安徽、浙江等省市逃亡后方的中等
学校教师,学生。后来,经国民政府行政院批准,各临时中学去掉“临时”二字,
改为国立中学。陆续在陕西安康设立国立陕西中学,甘肃天水设国立甘肃中学,湖
北郧阳设国立湖北中学,陕西洋县设国立山西中学3湖南乾城设国立安徽中学,分别
收容各战区陆续退到后方的中等教师和学生。教育部迁到重庆后,陈立夫将这些国
立中学,按照成立的先后顺序,分别定名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中学,到1942
年,共成立国立中学22所。此外还专门设有招收女教师和女学生的国立女子中学,
专门招收华侨学生的第一、第二、第三等三个华侨中学和其它特设的国立中学。
  国立中学收容的一般都是流亡后方的零散教师学生,还有一些大学、中学、小
学整个搬到后方,但在搬迁过程中,由于人员流散,已不能单独成校,陈立夫便把
这些学校,收拢合并,采用战时措施,成立联合学校。联合学校大学、小学、中学
都有,其中以中、小学居多,大学著名的有西南联大和西北联大,西南联大设在昆
明,西北联大设在西安。
  国立中学的设置,包括高中、初中、师范、简师,职业各科训练等。国立中学
校长人选,由教育部秘书主任张廷体把持,经费的支配和发放,由总务司长CC分子
章品掌握。陈立夫基本上管不了各联合大学,但对各国立中学控制极严,竭力防范
各校教师,学生思想左转。为了约束学生,他大发国民党人党志愿书和党证,动员
中学教师和学生整批人党或集体人党。为了随时观察学校动向,他极力在各校中发
展CC分子,从内部监视教师、学生的动向,有的学校发展不了CC分子,他就派人强
行打入,充当教师或学生。有的充当教师或学生的CC分子,既不教课也不学习,整
天在学校四处乱逛,查找别人的思想问题。
  战区中,小学教师服务团主要有在河南的第一、第二服务团,在四川的第三服
务团,在湖南、贵州的第四服务团和在湖北的第五服务团。以后,又成立陕西第六
服务团,甘肃第七服务团,山西第八服务团,湖南第九服务团和宁夏第十服务团。
服务团的任务,最初以办理中、小学,编订地方教材,辅导国民教育,社会教育与
地方自给工作等为主。根据各省市当地的实际需要,按急缓先后实施。中、小学教
师服务团采取委员制,设主任委员一人,委员若干人,名义上由普通教育司管,实
际上由主任秘书负责。到1941年,服务团改为团长制,团长由教育部指定所在地区
教育厅厅长担任,团员工作由所在地教育厅指定若于地区为工作区,每区成立工作
队。到1943年,各服务团工作结束,工作交由所在地方办。
  对于沦陷区,陈立夫基本上根据《沦陷区教育设施方案》制订各种管理方法。
将江苏、安徽、浙江、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察哈尔、绥远等九省和北平、天
津、上海、武汉四市划分五个教育指导区,每区设置专员,负责办理从沦陷区撤退
到敌踪不到地区的各中等学校。1939年“教育部战区指导委员会”成立后,重新划
全国沦陷区为70区,由陈立夫亲自指挥。“教育部战区指导委员会”下辖三个组,
分别主管特别教育、战区教育和战区救济工作。
  陈立夫任教育部长,除了安置战时流散教师、学生,恢复教学秩序外,更重要
的是统制教育,也就是让教育完全成为国民党统治的工具,这也是蒋介石让他出任
教育部长最重要的目的。陈立夫统制教育主要采取了三方面的措施:
  首先,推行国民教育。1938年4月,国民党五届四中全会曾有《改进地方行政组
织,确立地方自治基础》的决议案,1939年9月,国民政府根据此决议案制订《新县
制组织纲要》,其中关于教育方面,规定乡镇设中心学校,保设国民学校,受教育
者包括儿童、成年人和妇女三部分。乡镇长、中心学校校长、乡壮了队长、保长、
保国民学校校长、保壮了队队长,分别以一人兼任。在教育、经济发达的地区,乡
镇中心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