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十年精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读者十年精华- 第57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三枚金牌。在赫尔辛基奥运会上,札托倍克是唯一获得三枚金牌的奥运会英雄(另外还有五名优秀选手每人获得两枚金牌)。所以,人们把这届奥运会称为“札托倍克奥运会”。

在赫尔辛基,札托倍克第一次参加马拉松比赛。但对象他这样一个每天先跑5次200米,接着跑25次400米,最后跑5次200米训练水平的运动员来说,42。195公里并不是望而生畏的距离。他说:“前20公里就象训练一样,到转折点才出现了是放弃还是坚持下去的考虑。我决定继续跑。那些饮食站的饮料特别诱人,真是应有尽有水果、咖啡、茶……如果去休息一下,就要丧失几分钟的时间。”当跑到20公里时,札托倍克才开始领先;中途计时情况是:20公里1小时04分27秒,25公里1小时21分30秒,30公里1小时38分42秒,35公里1小时56分50秒,全程2小时23分03秒2。当他跑完全程,绕场一周答谢观众时,脸上没有惯常的那种痛苦表情。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对马拉松运动员尤其重要的是要有“自我休息的能力,不是在安乐椅上休息,而是在跑的过程中休息。”

每隔二十八年……

法国运动员A·米蒙1921年生于阿尔及利亚,身高1。70米,体重59公斤。这位阿尔及利亚血统的世界级选手31次获得法国赛跑冠军,但是他生活在“札托倍克时代”,可以说有些“生不逢时”。1948年奥运会他在万米比赛中败给札托倍克,1952年奥运会他在5000米和10000米比赛中又都败在札托倍克手下,三次获得银牌。但是他并不气馁,1956年他在墨尔本奥运会上终于平生第一次夺得了奥运会金牌。而且象卡布雷拉和札托倍克一样,第一次参加马拉松赛跑就夺取了王冠。当时已经35岁的米蒙对这次胜利充满了信心。这位刚强的老兵在墨尔本获得金牌后说:“1900年马拉松获胜者是法国人,1928年又是法国人,1956年是我。每隔28年就有一个法国人拿金牌。”

赤脚马拉松冠军:阿贝贝·比基拉

阿贝贝·比基拉在1960年和1964年奥运会上两次获得马拉松金牌,在世界田径史上书写了动人的篇章。阿贝贝1932年8月7日生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附近的农村里。后来他当了海尔·塞拉西皇帝的卫士。阿贝贝身高1。77米,体重57公斤。

马拉松赛跑的起点设在有古罗马色彩的潘昂运动场。人们惊奇发现这位埃塞俄比亚选手赤着脚。这本来是违返规则的,因为运动员在比赛时应当穿鞋。但是东道主意大利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在那个东非高原国家(当时叫阿比西尼亚)打过仗,深知非洲人的习惯,也就没有过于认真。阿贝贝一直跑在第三、四位。20公里以后,摩洛哥选手拉迪一直领跑,阿贝贝紧跟其后。离终点还有5000米时,尼斯卡宁对阿贝贝说:“冲过去!”结果阿贝贝以2小时15分16秒2第一个到达终点,打破了奥运会纪录,获得金牌。

阿贝贝·比基拉想在1964年东京奥运会上蝉联马拉松冠军。可是祸从天降,在奥运会前几个星期他得了阑尾炎,不得不在9月16日动手术。这次飞来的横祸使他不得不中断两星期的训练。比赛是在10月21日,除了阿贝贝自己以外,谁也不再相信他还能第二次拿金牌。

东京奥运会马拉松赛跑的前夕,札托倍克对记者说:“谁在东京能跑2小时14分就是大尖子,谁能跑2小时13分就是天才。谁要是跑2小时12分,我就找不出赞美的词了。”

当阿贝贝·比基拉第一个跑进运动场时,运动场里的七万观众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一次,阿贝贝可没有打赤脚,而是穿着西德“美洲狮牌”的运动鞋,步子轻捷地跑完了最后一圈。他以2小时12分11秒2的令人惊异的成绩再次打破奥运会的最好成绩,第二次夺得金牌,成为奥运会史上第一个获得两枚马拉松金牌的运动员。

阿贝贝到达终点以后,信步走到场内草坪上,开始作徒手体操。他的这一举动使观众都惊呆了。他们先是笑了一阵,继而以崇敬的目光看这位伟大的马拉松选手不知疲劳地表演者。

比基拉1969年因车祸造成横截瘫痪。此后,这位深受世界体育爱好者爱戴的大明星还坐在轮椅上积极参加国际残废者运动会。1973年10月25日,阿贝贝·比基拉与世长辞。有七万人参加了他的追悼会,这是有史以来为一个运动员举行的规模最大的一次追悼会。

马拉松的闹剧

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的马拉松赛跑参加者共71名选手,在15点整离开了奥林匹克运动场。沿途站满了助兴的人,比赛路线一直通往慕尼黑市西郊风景秀丽的尼姆芬堡。美国运动员F·肖特在跑到15公里时开始领先,到20公里时,后面的选手已落后他半分钟。当肖特快到达运动场时,他已超出其他对手两分钟的路程。

当第一个马拉松选手跑进大运动场时,乐队开始奏乐,8万观众都从座位上站了起来,欢呼着。这个跑在最前面的马拉松选手从入口通道拐进红色的塔当跑道。这时全场掌声雷动,人们等待已久的激动时刻终于来到了。可是一瞬问人们又产生了怀疑。这个先跑进来的选手并没有穿着美国运动员的白背心和黑裤衩。他也没有戴着已经宣布了的美国运动员肖特的号码:1014,而是戴着一块上面印有“72”的号码布。整个运动场的欢呼声顿时消失了。只有站在通道外的大会工作人员在作手势。另一个选手出现了。这个运动员才是穿着美国比赛服、戴有1014号码布的弗兰克·肖特。全场的观众越发摸不着头脑了,以至于他们对真正的肖特并未报以热烈的掌声。肖特本应获得的优胜者的荣誉却被西德一个十六岁的顽童大煞了风景。原来这个少年是来这里参加露营活动并参观慕尼黑奥运会的,可是他却开了这样一个大玩笑,把大会的组织者和八万观众都愚弄了。

二十五岁的肖特本人仍然感到很高兴,因为这是美国人在时隔64年之后再次夺得奥运会马拉松金牌。肖特在整个比赛的后三分之二路程都处于控制地位,最后以2小时12分19秒8获得冠军。

西尔平斯基的秘诀何在?

东德运动员瓦尔德玛尔·西尔平斯基在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和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上连获马拉松金牌(成绩2小时09分55秒和2小时11分03秒),是继阿贝贝·比基拉之后的第二个取得这一卓越成就的马拉松运动员。西尔平斯基生于1950年,身高1。70米,体重58公斤。

一个马拉松运动员应当均匀地使用力量和控制氧的输送。任何一次破坏规律性都将自食恶果。西尔平斯基提供了从门外到名列世界前茅的一个典型例子。他每天进行的山坡跑(跑上跑下)以及必要的休息为他成为一名长距离赛跑选手打下了良好的耐力基础。对马拉松运动员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有用之不竭的力量,而西尔平斯基就具备这一点。

优秀的马拉松选手一般用2小时20分,这相当于每公里3分20秒;都改成秒就是每公里200秒即每秒5米。将它与最优秀的男子100米选手(100米成绩10秒0)每秒10米的速度相比,那么马拉松选手的跑速就是百米跑速的一半。换算成五公里,相当于跑16分40秒。西尔平斯基的跑速是每秒5。41米,肖特是每秒5。38米,利斯蒙特是每秒5。36米。显而易见,每秒差几厘米,全程加起来就不少。当年的努尔米和今日的西尔平斯基跑法的区别只在于速度不同罢了。努尔米就是一圈接着一圈匀速跑的,西尔平斯基也是如此。半个多世纪的马拉松争夺史表明,马拉松选手无疑要具有一定的基本速度;在此基础上的合理的匀速跑是出成绩的关键。

马拉松的明天

1969年5月30日在比利时的安特卫普,当时二十七岁的澳大利亚选手D·克莱顿以2小时08分33秒6的成绩创造了马拉松世界的最好成绩。他的步长是1。60米,每秒5。44米,步频每秒3。04步,全程42。195公里共跑了26371。8步。早在1967年,克莱顿就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突破“2小时10分大关”的人。

然而,直到克莱顿跑出2小时08分33秒6九年后的1978年,全世界除克莱顿外,只有四个人的马拉松成绩在“2小时10分大关”以内。

十几年来,世界马拉松的最高成绩虽然提高有限,但是整个成绩水平已从几年前的停滞不前改观为大有起色。截止到1982年1月1日,全世界历来有15人成绩在“2小时10分大关”以内,其中有8人年龄不到25岁,这8名选手排在世界第1、2、4、5、6、7、10、11名。世界前50名的成绩是2小时08分13秒2小时11分17秒,这50人当中有35人是1978年以来跑进这一区间的,35人当中又有28人是1980年和1981年进入世界前50名的。可见,世界马拉松的竞技水平有了新的发展。从进入世界前50名行列的选手来看,有下列几个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最多的世界尖子选手,它们是:美国17人,英国7人,澳、新、日本和除去英国以外的西、北欧(荷、比、芬、瑞典)各6人。

马拉松的成绩发展前景如何?美国运动员萨拉札尔认为,他自己还有潜力,可以把现有的成绩再提高23分钟。达到2小时05分的水平。

以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为目标的两枚马拉松金牌获得者西尔平斯基认为:“1小时53分是马拉松极限成绩”的提法仅仅是计算出来的结果,即从生物学的角度来估计人类跑马拉松的最高能力。他认为,实际上完全可以在两个小时以内跑完马拉松。

马拉松热

世界范围的大众体育活动在六十年代末和七十年代初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新时期。特别在欧美、日本等工业发达的国家,“文明病”越来越威胁着人们的健康水平。为了防治因为缺乏运动而造成的各种疾病,人们开始投身于大众体育活动。在这股健身浪潮中,慢跑是最简单易行的运动方式。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表明,跑步对增进健康的作用十分明显。马拉松是一个既可以追求高水平成绩、又可以做为健身跑手段的项目,于是一股“马拉松热”首先在欧美一些国家应运而生。

美国的“马拉松热”尤甚。虽然传统的波士顿马拉松赛自1897年至今已举行了八十多届,但是近些年来才出现十分壮观的规模。例如1977年的第八十一届波士顿马拉松赛,沿途观众已达150万人。

著名的纽约马拉松赛始于1971年,第一届选手人数才126人,1970年增至2090人参加,1977年有4800人参加,而1978年盛况空前,有11400名选手参加。第十一届纽约马拉松赛选手人数又创纪录,共有43个国家的14012名运动员参加;年龄最小的只有9岁,最年长者78岁。

波士顿、纽约和福冈马拉松赛号称国际马拉松“三大赛”,水平最高。此外,比较有名的国际马拉松比赛还有埃松(法)、科息斯(捷)、别大(日)等马拉松赛跑。随着马拉松热的蔓延,目前欧洲举办“城市马拉松”的地方也越来越多。

Number:2540

Title:称谓种种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27期

Provenance:辽宁青年

Date:1983。15

Nation:

Translator:

令尊、令堂:对别人父母的尊称。

家父、家严、家母、家慈:对自已父母的尊称。

考妣:指父母,一般情况,在生叫父母,死后叫考妣。

泰山、泰水:旧时对岳父、岳母的尊称。

令兄、令妹:对别人兄妹的敬称。

家兄、舍妹:对自已兄妹的雅称。

令郎:旧时对别人儿子的敬称。

东床:旧时对女婿的雅称。

内室、内人、拙荆:旧时丈夫对妻子的称谓。

夫婿、郎君:良人:旧时妻子对丈夫的称谓。

夫妻称伉俪、配偶、伴侣、佳偶。

兄弟称昆仲、棠棣、手足。

妇女称巾帼、红袖。

男子称须眉。

老师旧时称恩师、先生、夫子。

学生旧时称门生、受业。

学校旧时泛称寒窗,同学称同窗。

对自已旧时的称愚、鄙人、晚生。

夫妻一方亡故叫丧偶。父死后称先父、先严、先考;母死后称先母、先慈、先妣。同辈加“亡”字,如亡妻、亡妹。

Number:2541

Title:人和沙眼的斗争

作者:张峨

出处《读者》:总第27期

Provenance:随笔

Date: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拿破仑的烦恼

1801年,妄想征服世界的法国统帅拿破仑,在埃及维持其殖民统治三年零三个月后,在当地人民不断反抗下,灰溜溜地退返巴黎。侵略军从埃及除带回失败之外,还把一种当时欧洲人不知名的眼病带回了欧洲。很多法军士兵都染上这种“奇异的眼病”:开始时眼睛发红、淌眼泪;继而睫毛倒生,慢慢把眼睛的角膜磨破,眼球上长了白色的翳膜;最后什么都瞧不见了!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眼病这么厉害呢?说起来你可能不会相信,原来就是我们最常见的“沙眼”。当时法国人叫它做“埃及的眼病”。

四个人里有一个

据估计,全世界有四分之一的人口受到沙眼的感染。特别在亚、非、拉三洲以前殖民者统治的地方,卫生条件恶劣,再加上其它一些原因,沙眼流行就更厉害。例如过去的埃及,沙眼患者就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九十。我国解放前沙眼病患者也占全国人口的二分之一,世界各国尽管流行的程度有所不同,但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没有沙眼!从流行的广泛,患者之众多这一点说来,可以说没有任何一种疾病能与它相比的。直到现在,如何防治沙眼还是世界医学界关心的问题。

折腾了半个世经的问题

沙眼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眼病?它是怎么引起的?已经有多久的历史?目前世界上还缺乏完整的文献记载。世界医学界开始对沙眼病原体的研究,始于1881年。但直至1907年,捷克学者哈、普两氏,才在爪哇从沙眼病患者的眼中结膜里,找到一种颗粒状物。这种颗粒状物个子比细菌小得多,能钻进细胞里面繁殖,因此称它为“包涵体”。哈、普两氏认为:这些“包涵体就是导致沙眼的病毒。但是,这种“包涵体”是否就是导致沙眼的病毒呢?要肯定这个问题,首先得把这种病毒分离出来,再经过从动物到人的试验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