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十年精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读者十年精华- 第240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1982年11月13日,这座有着特殊意义的纪念碑落成向公众开放,迎接每日像流水般朝它走来的人们。这座看似简单的纪念碑无言地促使美国人正视越南战争的结局,开始了治疗战争创伤的漫长历程。特别在那些越战老兵的心中,这座纪念碑引发了他们无穷的思考,促使他们来到这里,怀念战死的人们,思索生活的意义。

  尤其是每年的5月30日——美国的“阵亡将士纪念日”,人们都要举行仪式,怀念那些捐躯疆场的将士。这天,在越南战争纪念碑前举行仪式已经成为惯例。

  有人说,林璎设计的纪念碑已经成为美国人的“哭墙”。其实那不准确,数不尽的美国人来到这里,携来的不仅仅是眼泪,带走的则必定有深沉的思索。□

 

Number : 9846 

Title :诗二首

作者 :

出处《读者》 : 总第 197期

Provenance :欧美女子诗选

Date :

Nation :

Translator :

  

  岛

    ●〔意大利〕奈西莫多

     ○吕同六 译

       对你的爱,

  怎能叫我不忧伤,

  我的家乡?

  桔花,

  或许夹竹桃,

  清幽的芬芳,

  在夜空微微荡漾。

  一湾碧蓝的流水,

  催动悄然东去的玫瑰;

  落花轻舐堤岸,

  在谧静的海湾低回。

  我依稀回到你的怀抱,

  街头隐隐流来,

  温柔而羞涩的声音,

  呼唤我弹拨诗人的弦琴。

  我茫茫然,

  这似乎是童年,

  又仿佛是爱情。

  一腔乡思,

  蓦然翩飞,

  我赶忙潜进,

  留不住的逍遥往事。

  (贺春辉摘自《知音》1996年第2期)

  我们不会再同杯共饮……

   ●〔俄罗斯〕安·安·阿赫  玛托娃

    ○顾蕴璞 译

    我们不会再同杯共饮,

  无论是白水,无论是琼浆,

  不会再在黎明时亲吻,

  在黄昏前朝窗外凝望。

  你呼吸太阳,我呼吸月亮,

  但同样凭靠爱的力量。

  总有温柔可靠的朋友伴我,

  伴你的也会是快乐的女友。

  但我看出你灰眼里的恐怖,

  你就是我的病痛的根由。

  我们不愿让短暂的相会频增,

  命定要这样保持我们的平静。

  唯独你的声音在我诗中荡漾,

  我的呼吸也在你诗中洋溢。

  啊,有一堆篝火,无论忘怀,

  还是恐惧,都不敢触及。

  假如你能懂得,我此刻多想吻吻

  你那玫瑰色的干裂的嘴唇!

  □

 

Number : 9847 

Title :改稿

作者 :刘日兴

出处《读者》 : 总第 197期

Provenance :新华日报

Date :1997。9。5

Nation :中国

Translator :

  

    我的女儿奥列奇卡常常是我小说的第一读者。

  我最近的新作描写的是一对正在建筑工程学院读书的情侣的恋爱故事。

  女儿读完这篇小说后对我说:“老爸,你的故事写得不错,只是对男女主人公叶戈尔和维拉爱情的描写有些不合时宜,应该修改一下。当代青年人不可能简单地表白‘我爱你’。要知道,你小说中的主人公是大学生,未来的建筑师呀!叶戈尔应当说,维拉,我们毕业后一起去建一座新城吧!”

  我想,也许奥列奇卡比我更了解当代青年如何谈情说爱,她今年18岁,正是青春年华。我只好按此改写。

  小说修改后,我又把手稿送给我认识的一位医生,请他过目。

  “要注意谈恋爱的那个场面描写,”在送还手稿时他对我说,“去建一座新城当然很好,但你应说些更能表达情感的话。例如,我们将去建一座新城,那儿绿树成荫,空气清新……”

  我认为“绿树成荫,空气清新”这些词句也很好,于是又加了进去。后来,我又把手稿送给一位作家朋友看。他提议,把爱情的场面描写得再浪漫一些。例如:“维拉,您是一位忠贞不渝的姑娘吗?让我们毕业后一起飞向木星或火星去吧!”我又照此改写了一遍。

  就在定稿后要寄出时,我突发奇想:何不利用现代最新科技成就来检测一下我的小说呢?我带着手稿去拜访一位搞电脑的朋友,对他讲了我的一些想法,请他用微机对小说进行一下处理。他对我说:“你真幸运,刚好我现在不忙,我很愿意帮你办这件事。让我来设计一下程序:

  ——他喜欢她。

  ——他知道,她对这一点并不知道……

  ——他不知道,她也爱他。

  ——他俩是大学生。

  我的这位朋友把这些输入微机后对我说:“两天后来看结果。”

  过了两天,他把一张上面只有三个字的打字带递给我看,上面写着:“我爱你。”

  我有些困惑了,真不知这稿还该如何改。

  晚上,女儿奥列奇卡回来,一进门就激动地对我说:“爸爸,你知道瓦洛嘉今天对我说什么了?”

  “如果不是秘密,就告诉我他说什么了。”

  “我爱你!”□

 

Number : 9848 

Title :人与人的差别

作者 :蒙田

出处《读者》 : 总第 197期

Provenance :中外书摘

Date :1997。5

Nation :

Translator :

  

    普鲁塔克在什么地方说过,兽与兽的差别不如人与人的差别大。他指的是生命力和内在品质。的确,我觉得,就连我所熟悉的人——我说的是在通情达理上——也跟我想象的一样,离伊巴密浓达那么遥远。所以我愿比普鲁塔克走得更远些,我要说有些人之间的差别,要比人与兽类的差别更大:

  啊!人与人可以差得多远!

       ——泰伦提乌斯

  天有多高,智力的差别就有多少个等级。

  然而,谈起人的价值来,有一点很是奇怪,万物都以其本身的品质来衡量,惟独人是例外。一匹马,我们赞扬的是它的雄健灵活,而不是它的鞍鞯;

  人们赞扬快马,是因为它

  在全场的欢呼中得胜获奖。

       ——尤维纳利斯

  一条猎兔狗,我们赞扬的是它的速度,而不是它的项圈;一只鸟儿,我们赞扬的是它的翅膀,而不是它的牵绳或脚铃。对于一个人,我们为什么不也用他的品质去衡量他呢?大群的随从、华丽的豪宅、巨大的威望、高额的年薪,统统是他的身外之物,而不是他的内在品质。你不会买一只装在袋子里的猫,你若就一匹马讨价还价,你会卸下它的铠甲。你见到的是匹不遮不盖的马;若是像从前君王挑马似的将马盖住,盖的则是次要部位,为的是不让你只注意它那好看的毛色和宽阔的臀部,而让你主要注意腿、脚、眼睛这些最有用的器官。

  君王们相马往往将马盖住,

  以免头俊脚软之马,

  以它华美的外表,

  迷住购马的君王。

         ——贺拉斯

  那么评价人时,你为什么要让他裹得严严实实的呢?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他的外在部分,惟一真正可以作为依据对他作出评价的部分却给遮住了。你所求的是剑的锋利而不是剑鞘的华美:剑不精良你可能一个子儿也不掏。看人应看人本身,而不是看他的穿戴。有位古人的话说得很风趣:“你知道为什么你觉得他高吗?你把他的木屐都算上啦。”塑像的基座不算在塑像之内。量人别连高跷也量上。让他丢下财富、头衔,穿着衬衣来。他的体格与他的职务相称吗?健康、灵活吗?他的心灵呢?美好吗?高尚吗?各种品质都具备吗?它原来就高贵还是依仗别的而高贵?财富不起任何作用吗?面对剑拔弩张的挑战,他镇定自若吗?他是否视死如归不在乎老死善终或猝死暴毙呢?他沉着冷静、始终如一吗?他能知足吗?这些都是必须注意到的,我们可以借此评价人与人之间的极大差别。□

 

Number : 9849 

Title :功能性文盲

作者 :周权

出处《读者》 : 总第 197期

Provenance :北京青年报

Date :

Nation :

Translator :

  

    听得懂天气预报说的“降水概率60%”是什么意思吗?

  “会不会下雨”用降水概率来表示是现代数学理论进入我们日常生活的一个例证,与此类似的还有“模糊控制洗衣机”——可以根据衣物脏的程度自动调节洗衣时间。有学者甚至提出,产品质量的好坏也应该用“废品出现的概率是多少”来表示才更准确。

  今天,大量专业技术用语以加速度进入我们的常用词汇,各种现代化设施影响着我们的每日起居。假如有一天你遇到了这样的尴尬场面:面对陌生城市机场闪烁跳动的触摸式电子问路屏不知所措;在ATM自动取款机前无从下手;手持地铁磁卡却过不了检票口;有钞票却买不走无人售货机中的冰镇可乐,也许你就该警惕了——自己是不是正面临着悄悄变成一个“功能性文盲”的危险呢?

  而对在本世纪70年代以前就完成了基础教育的中老年人来说,听不懂子女们口中越来越多的诸如“网吧”、“视盘机”、“高清晰度彩电”这样的新名词就不单单是一种尴尬了,更会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种种不便——如果没有年轻人的帮助,也许连新买的VCD机也开不了。

  其实“功能性文盲”并不算一个新鲜词儿,它指的是那些受过一定教育、会基本的读、写、算,却不能识别现代信息符号、图表,不能应用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流与管理,无法利用现代化生活设施的人。早在60年代中期,随知识爆炸的加剧,类似概念即已由西方国家的教育学家提出。据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教育处处长杜越介绍,如今即使在英、法、美等发达国家,“功能性文盲”仍然占总人口的20%。以英国为例,每年要拿出约60亿英镑用于扫除“功能性文盲”。

  专家们提醒说:对于从80年代初才打开国门加入全球经济发展的中国,这一现象在经济高速运转十余年后已开始显现出来,并将因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而加剧。

    律师证+会计师证+商务英语证书+驾驶执照≠“第三本护照”

  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现代化大城市,近年来一浪紧追一浪的“考证热”一直是媒体追踪的热点,不仅各种外语、计算机资格认证和驾驶执照被称为求职的“三大法宝”,而且许多专业资格证书也颇受青睐。

  评价“都市求证热”,教育专家决不苟同于媒体的连声喝彩。他们说,这仅是对这一代人进行补偿性的扫除“功能性文盲”的一种表现,要在未来从根本上杜绝“功能性文盲”,减少教育资源不必要的浪费,“关键在于在教育系统中确立和传播新世纪的文化价值观念,并据此改革教育模式,在新一代人身上塑造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品格、能力、思维与行为方式,由此完成国民素质的改塑工程。”

  持这一观点的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桑新民教授近年来一直从事未来教育模式的研究,他的研究成果显示,文字和印刷术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引发了教育模式的两次质变。进入90年代,“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成为工业化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变的两个重要杠杆,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思维、交往乃至生活方式。

  对此,桑新民教授认为,随着21世纪的临近,人类面临的挑战也愈严峻,“功能性文盲”的危害之大远不止于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种种不便。尽管社会上提供的各种补偿性教育会有帮助,但最有效、最紧迫的治本对策是:“从教育入手迎接跨世纪挑战,这就像让教育与灾难赛跑,我们既不能把这个世纪的功能性文盲带到下一个世纪,更不能在未来制造更多的现代文盲。”

  桑教授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有的国外教育学家将学历和专业技能称做是社会上谋生的第一、第二本护照,而这只证明了你有从事某一职业的资格。我认为,一个人无尽的创造力与适应能力才是通往数字化生存时代的‘第三本护照’”。

    中华民族将一个什么样的基础教育带入21世纪

  在谈到建立未来不再产生“功能性文盲”的理想现代教育模式时,一直致力于教育现代化研究的桑新民教授认为,当代教育正进入由电子和信息技术引发的第四次革命阶段,“基础教育的新使命就是从传播传统文化转向创建新文化,面向未来是最基本的要求。”因为与面向过去的农业社会、面向现实的工业社会不同,信息社会及全球一体化要求教育能面对并参与解决当前与未来的一系列全球问题,培养出能够适应和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代新人。

  桑教授认为,我们现实的学校教育的目标、课程、教学、考试等方面都带有很大的滞后性、封闭性。“已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跨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与难点是课程结构的改革,应该充实现代社会科学课程——经济、法律、金融、社会学、公民教育,注重培养批判性思维,加强体育和心理健康课程,提高对生理和心理现代病的防范与免疫能力。

  针对时代发展对教育的更高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发表了著名报告《学会生存》,由此引发了被称为当代教育发展中“哥白尼革命”的终身教育运动。专家们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内兴起的终身教育趋势,意在培养21世纪公民的中国教育必须突破学校围墙的窄小藩篱,使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的“隐性教育”)融为一体,建立一个“学习化的社会”,突破学校教育的狭隘眼界,把教育扩展到人的一生,成为每个人最基本的生存能力。□

 

Number : 9850 

Title :非洲的玫瑰

作者 :徐剑梅

出处《读者》 : 总第 197期

Pro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