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十年精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读者十年精华- 第195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巴尔斯!你这个混蛋,为什么不开枪?”

  “报告上尉,我有话要问他。他判你的那张红牌有误。”

  “你?你怎么知道那场球?”

  “报告上尉,那场球我看了,我是个球迷,那时正读中学。”巴尔斯一边举枪仍瞄着安德列夫,一边回答道。

  格塞一愣,朝他将手套向下一甩,示意他先放下枪。安德列夫也有些吃惊地回过头来。

  巴尔斯对安德列夫发问了:“第一,守门员扑那个球和格塞上尉铲射那个球几乎是在同一时间里,你已判了此球进球无效,再罚他红牌是否过分?第二,据比赛期间的报纸说,你踢过前锋,性格也曾是暴躁的。那么请问,当赛后格塞上尉打了你一个耳光时,如果你判得正确,为什么你对记者说‘我理解他的心情,请不必指责他’?假如我没猜错的话,你对这张红牌判得有愧,是不是?”

  安德列夫盯着巴尔斯半天,说:“你是个很不一般的球迷……现在我来解答一下。”说完,安德列夫蹲下,用那只左手拣起一根树枝,吃力地在地上画起了比赛的示意图。左手太不方便,树枝头太秃,线画得不清,还弯弯曲曲。格塞和巴尔斯也马上蹲了下来。格塞鬼使神差地从腰上拔出匕首,把安德列夫手中的树枝接过削尖,看了一眼他绑在脖子后的右手,竟把那绳子也割断了。巴尔斯则接过树枝,重新画了个长方形的球场示意图,然后把树枝递给了安德列夫。

  三个人,蹲在那里,一时完全忘却了你死我活的这场战争,全都回到了那场比赛中……

  那是战前在柏林举行的一场很重要的比赛,由东道主德国队对法国队,主裁判,就是著名的国际裁判安德列夫。双方势均力敌,拼抢激烈得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下半时,离终场快结束时双方都没有进球。这时,德国队前锋格塞在对方禁区前抢断一球,他做出要传球的样子破坏了对方造越位的战术,又甩掉了扑上来拉住他衣服的一个后卫,单刀冲向球门。一看对方守门员迎着他来了,他有些慌,在禁区里一脚开大了。守门员冲来,较远便跳起扑向这个球,格塞也同时飞起一脚铲去。争议正从这里开始:守门员已摸到球了,格塞的脚也到了,铲在了守门员的嘴上,球进网了,守门员嘴部顿时鲜血直流。安德列夫毫不犹豫马上对格塞亮出了红牌。

  更大的争议却在这里:法国队受伤的门将伤不重,包扎一下便上了场。他对安德列夫说,刚才的伤不是格塞踢的,而是场地上不知怎么有一块小石子造成的,是否只判进球无效,不要将格塞罚下场。但安德列夫坚持说,重要的不是伤没伤,而是格塞不该在守门员扑到球后向守门员头部出脚……

  安德列夫指着地上的图对格塞说:“你冲进禁区后,守门员已经出击。这时你本该机智地晃过守门员。你看,只要往左一带,就成了。可你太急,慌了。这时,守门员和你几乎在一条线上,你是在他扑球的一瞬间决定铲射的,这说明你眼中只有球,而没有人。一个好的球员,不仅技术出色,还要有一个高尚的意识决不能为一个球而伤人。同时,我要告诉你,对方的守门员所说的不是由你踢伤,而是摔在地上被石子擦破的话也不能成立。我找过,没有找到什么石子,你想怎么可能有呢?这只说明对方的姿态,那个守门员是好样的,他不忍看到一个出色的对手被红牌罚下。可你,本来还是默认这红牌的,一听到不是你踢伤的,马上就暴跳起来,还打了我……格塞上尉,是不是这样?”

  格塞盯着地上,没有出声。

  安德列夫又对着巴尔斯说:“但是,你刚才说的有一点是对的,的确,我对所罚的这张红牌有愧。因格塞出脚的意识产生时,对方还没有扑到球。那时间太快,快到不容他去收回念头。顶多,他该承担大半责任。所以,正确的裁判应当是判此球进球无效,犯规队员受黄牌惩罚。我明白红牌对球员意味着什么,为此我深为内疚。这里有一个原因,当年我踢前锋时,曾犯下类似之过,我踢伤过一个守门员,使他终身残废……我为此一生懊恨,我不想再让别的球员懊恨一生。”

  格塞、巴尔斯、安德列夫三人互望着,谁也没有再说什么。

  哨声。那是党卫军早餐的时间。

  三个人默默起立。

  格塞扭过身背向他们两人,手套一会儿握在左手,一会儿握在右手。最后,他毅然整了整军服,背着身下令道:

  “巴尔斯,执行吧!”说完,他急步向营地走去。

  在营地边,他听到了枪声,握在手里的手套紧紧地攥成了一个球。

  在处决犯人阿廖夫的文件上,格塞和巴尔斯在执行者一栏里签上了名字。

  半个月后,德军开到了列宁格勒附近。一天黄昏,格塞意外地从收音机里听到了正在列宁格勒举行的一场足球赛。播音员说出了主裁判的名字:安德列夫。

  巴尔斯正好也在格塞的营房里,陪一个中尉下棋。巴尔斯一听到广播,脸刷地白了,他偷偷看了格塞一眼,握棋子的手抖了起来。

  这使下棋的那个中尉很奇怪:“巴尔斯,你他妈的怎么了?”

  格塞朝身边的椅子猛踢了一脚,吼道:“巴尔斯!给我去煮杯咖啡!不许放糖,要苦苦的!……”

 

Number : 8287 

Title :我是忙碌的

作者 :杨唤

出处《读者》 : 总第 152期

Provenance :

Date :

Nation :台湾

Translator :

  我是忙碌的。

  我是忙碌的。

  我忙于摇醒火把,

  我忙于雕塑自己;

  我忙于擂动行进的鼓钹,

  我忙于吹响迎春的芦笛;

  我忙于拍发幸福的预报,

  我忙于采访真理的消息;

  我忙于把生命的树移植于战斗的丛林,

  我忙于把发酵的血酿成爱的汁液。

  直到有一天我死去,

  像尾鱼睡眠于微笑的池沼,

  我才会熄灯休息,

  我,才有个美好的完成,

  如一册诗集;

  而那覆盖着我的大地,

  就是那诗集的封皮。

  我是忙碌的。

  我是忙碌的。

 

Number : 8288 

Title :14

作者 :

出处《读者》 : 总第 152期

Provenance :文化译丛

Date :

Nation :

Translator :张敏

  知道事物是什么样,说明你是聪明的人;

  知道事物实际上是什么样,说明你是有经验的人;

  知道怎样使事物变得更好,说明你是有才能的人。

                               狄德罗

 

Number : 8289 

Title :女孩与花的私语

作者 :张新宏

出处《读者》 : 总第 152期

Provenance :现代人报

Date :1993。11。30

Nation :

Translator :

  某一天,我看到这样一幕情景:一个小女孩站在花丛中,正扶着花枝,歪着脑袋,煞有介事地对花私语。我走过去,靠近她,蹲下身去,问:“你在说些什么呀?”

  女孩道:“我说,花朵你好漂亮呵?”“花朵能听到你的话么?”

  “能的,”小女孩很自信:“只要靠近她,她就能听到你说的话。”随后,她又机灵地说:“你对我说话时,不也是蹲下身来,靠近我的吗?”

  孩子的天真,让我不禁笑了起来。但我并不怀疑女孩所说的真实性。我相信女孩与花的心灵是相通的,相信女孩对“距离”的认识。

  我牵着可爱的女孩,默默地走上回家的路。此时,女孩刚才的一番话仍萦绕于心,让我心生感触。我想:要求得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沟通,你就得首先用心贴近他人,缩短人与人心灵的距离。

  只要用心交流,你也能听到花的细语。

 

Number : 8290 

Title :今夜,有月朦胧

作者 :艾明波

出处《读者》 : 总第 152期

Provenance :青年之友

Date :1994。5

Nation :

Translator :

  今夜,有月朦胧,我开始遍地寻找,独独地没有了你的笑容。等待了一个季节,不曾等来你的那片温馨,却等到了月的清冷。

  我久久地回想:故事刚刚开始却怎地又接近了尾声。

  茫然的时刻,我拾起落寞重重。

  还是那片柳林,还是那条小径,而今你离我远去,故事无法继续,情节无法生动。只有我沿着你遗落的芳香,寻找过去的事情。

  那是一个月夜,树梢挂满晚风,你随风而来,君临我无痕的心境。

  你我默默行走,任天上的月映照着我们青春的身影。月也朦胧,你也朦胧,而我心的那片原野却透明而晌睛。我知道,感受女孩的秘密不靠语言要用悟性。

  你说,这月色真好,洒一把晶莹。

  我说,这时辰真好,我会把它密封在我平淡的生命之中。

  可如今我踽踽独行,身边已不再有梦。沐着月色,听着蛙鸣,漫天飘移的是我挥洒不掉的无尽的渴盼。我空旷的心中已无亮丽闪动。

  今夜,虽然有月,可我面临的仍旧是黑色的天空。

 

Number : 8291 

Title :温馨的老妇

作者 :张梅

出处《读者》 : 总第 152期

Provenance :新民晚报

Date :1993。11。18

Nation :

Translator :

  温馨老妇,开一间小店、门口放一个筐,筐里装各式新潮帽子:鸭舌帽、宽沿牛仔软帽、灯芯绒女帽……店里的墙壁挂许多丝巾,都是今年流行的样式:加长型,有一种黑色贴圆点金片的,想必披上十分灿烂。

  老妇十几岁去香港闯荡时,口袋里只有几文钱,然后结婚,然后做生意,送儿子到美国读书,然后一年年老下去,然后回广州开一间卖服装的小店。

  老妇把胳膊支在柜台上,见我进来,欢喜得眼睛眯起来,从衣架上找出一条红色长裙,硬要我买。我不想买,说没带钱,老妇说,放下两元,其余半年后再给。

  老妇开这间小店,不是为了糊口,而是为了度日,而这个度日的选择实在温馨。看看老妇,挽一个髻,想必年轻时是一个丽人。而今天,在阳光下,开一个小店,卖自己年轻时喜欢的衣裙、帽子、口红、首饰,和前来购物的众女子攀谈,这日子实在轻松。

  每次去,必见一个满头银发精神爽朗的老人帮她前后张罗,以为是她丈夫。其实不然,是她的舞伴,什么时候想跳舞了,店门一关,双双翩翩而去。

  这个温馨的日子,惹人艳羡,真想赶快老了,也开这样一间店子。

  某日看报纸,列出香港当红歌星年轻时的愿望,不是名医就是大律师。唯有张学友讲,他那时只想在自己家旁开一个小店,每天步行上下班。学友亦是温馨。

 

Number : 8292 

Title :为谁而歌港台歌星在大陆

作者 :朱玉

出处《读者》 : 总第 152期

Provenance :兰州晚报

Date :1993。12。23…27日

Nation :

Translator :

  从歌声和形象上了解港台歌星,大陆听众是从张明敏开始的。这个一身书生打扮的年轻人,用一曲《我的中国心》巧妙地把民族精神和通俗音乐结合在一起,全长城内外的炎黄子孙为之动情。

  在此之前,拎着收录机在大街上放邓丽群歌曲成为一种时尚;在此之后,费翔载歌载舞,让大陆小伙子和姑娘们第一次知道了什么叫“劲舞”,一时间,中学生们“我为君狂”,大陆追星族初具雏形。

  至1987年、1988年,张明敏、费翔等人开始有了出声费,但不过几万元。进入90年代,港台歌星开始炙手可热。亚运会前,赵传、潘美辰开个人演唱会,出声费价码已达10万、20万元,丑男人和并不丑的歌相加,演唱会的票价到了50元左右。

  此后,港台歌星之热一年高过一年。1992年,港台歌星在北京举办个人演唱会10台,共28场;1993年1至11月,已有11台、共30场的个人演唱会在北京举行。

  让人挠头的演唱会保卫工作

  除了演员自己及经纪人、乐队、伴舞外,恐怕最辛苦的就是文化行政部门和公安部门了,客观环境要求保卫者如临大敌。每次大型演唱会,围着观众席的栏杆绕场一圈,平均三五米就有一个戴着白手套、十分威严地坐着的武警战士,这种阵势虽然与演唱会气氛不太协调,但也是没办法的办法。

  就是这样,还是经常有不可预见的事发生。1993年8月,香港“四大天王”之一到京演唱。当这位“天王”刚刚出场唱起第一首歌时,一名三四十岁的女观众便冲过栏杆,要为“天王”献花。为了保证歌星的安全,公安人员马上将她带离现场。不想此举没有得到歌星的理解,他当即停唱,要求公安局放人,让追光灯照着歌迷,送她回到原来的座位上,这一要求被公安人员拒绝。“天王”回到后台,公安人员让他见到了这名歌迷,“我18岁,我18岁啦!”满脸皱纹的歌迷喃喃自语。“天王”明白了,这是个精神病患者。

  同样的事情也在上海发生,但以公安局妥协而告终。女歌迷被放后,跳上舞台拥抱“天王”长达数分钟之久,最后,连“天王”本人都感到害怕了。

  港台歌星总是有这样一种心理:他们期望用自己的歌声和舞艺把观众煽动得越火爆越好,但是如果当观众的情绪疯狂到了顶点,就会出现连歌星自己也难以控制的局面。一个以丑男人的温柔形象出现在大陆的歌星就为此大吃苦头。他捡起一筒观众扔在台上的饮料,冲着看台翘起大拇指:“好!”喝了一口,又把剩下的饮料从头上浇下。这下可坏了,激动的观众将几百个软、硬包装的汽水瓶、可乐雨点般向台上扔去,一个扔在歌星的头上,另一个打在歌星的胸上,他再也唱不下去了……

  为了造成演出气氛的热烈,向看台上扔碟子,往看台上打网球,或者在演唱中走下舞台与看台前排的观众握手,都是港台歌星曾采用的方法,但这些方法所造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