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十年精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读者十年精华- 第18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左肩往往较高。75%的人右侧上肢较左侧长。人的两手的掌纹,不但细脉络不同,粗纹也不完全一样。可以说,生物界里的不对称是绝对的,而对称只是相对的。实验研究证明,这是由于细胞内原生质的不对称性所引起的。从生物体内蛋白质等物质分子结构可清楚地看到,一般呈不对称的结构形式。研究发现,不对称原生质的新陈代谢活动能力,比起左右结构相等的化学物至少要快3倍。由此可见,不对称性对生命的进化有重要意义。自然界的发展,正是一个对称性不断减少的过程。

  对称,又不完全对称,这就是瑰丽多姿的自然界。

????

Number : 7754 

Title :“天下第一田”

作者 :章跃兵

出处《读者》 : 总第 160期

Provenance :《传记文学》

Date :1994。

Nation :中国

Translator :

  小说《红楼梦》中有一句话,道是“假作真时真亦假”。“假”的幽灵在地球上不知徘徊了多少年多少代,至今尚未绝种。读了这篇文章,相信每一位读者,不管是“过来人”,还是“未来人”,都会有一种切肤之感。

  …本刊编者

  一

  “大跃进”的1958年是一个“敢想敢干”的年代。当时只有31岁的原中共麻城县白果区委宣传委员王乾成,受组织重托,来到原白果区麻溪河乡建国第一高级农业合作社任社主任,以加强对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领导。王乾成是1949年7月参加革命工作的老同志,1951年被评为黄冈专区劳动模范,同年光荣地参加了中国人民赴朝鲜慰问团,作为新中国的优秀农民代表,参加了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慰问。初到建国一社,他一心只想认认真真地工作,把农业合作社的生产一步一步地搞上去。年初,根据头年本社上报亩产稻谷1002斤(两季)的情况,他表态:“去年亩产千斤谷,今日争取一千五。变过去的全社每月吃国家供应粮32万斤为今年的卖国家余粮30万斤。”

  二

  随着“大跃进”运动的逐步展开,浮夸风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抬头。1958年6月16日,报纸报道了湖北谷城县沈湾乡星光社亩产小麦4;353斤的消息;6月18日,报纸报道了河南双楼社亩产小麦4;412斤的消息,并配发了《报高产,天外更有天》的社论;7月25日,《麻城报》报道了本县黄市乡前进五社早稻亩产5;6562斤的事迹;8月1日,《人民日报》报道了湖北孝感县长风社早稻亩产15;361斤的消息,各级报纸都相继开辟了万斤高产榜。真是锣鼓越敲越响,激动人心啊!一切有创新精神的人士再也坐不住了。

  8月3日,中共麻城县委一位书记处书记在白果区主持召开全区早稻生产现场报喜表彰会,表彰了梁家畈乡燎原四社的早稻亩产10;237。127斤,当场颁发奖旗一面,奖金300元。此情此景,直令王乾成眼热心跳。正在这时,当时的县委书记处书记、曾是王乾成入伍介绍人的领导,直接点了王乾成的名:“乾成呀,人家早稻亩产都搞到了1万多斤,你还是区委下放的干部,能不能拿点硬东西出来呀?”王乾成鼓了鼓勇气答道:“我们有点硬东西,过几天再向领导汇报。”

  三

  其实,建国一社能有什么硬东西拿出来呢?这一点,王乾成自己心里很清楚。当时,当地一亩早稻平均单产不过600来斤,打个灯笼戴只发光眼镜寻,顶多寻块把亩产千斤的田,再虚报也翻不了10倍的产量过万斤呀!但当着那么多老领导和兄弟社的面,自己能服这个软吗?

  当天夜里,王乾成无精打采地回到社里,找来社会计罗文存,讲了当天开会的情况,叹了几遍自已社里亩产稻谷超不过梁家畈的苦处。比王乾成小了几岁的罗文存问:“梁家畈亩产稻谷1万多斤?说得鬼都不信!你到过现场,看他们是么样搞的?”王回答说:“哪个说他们是真能亩产1万多斤?说真话,我看到他们是把别处成熟的稻谷扯起来,都放到那一块田里密挨密地摆起来搞的。”罗文存一听乐了:“这还不好搞?他们都挪谷禾,我们未必不能挪!他们搞个1万斤,我们也来搞一个15;000斤,超过他。”王乾成一听恍然大悟,茅塞顿开:“对呀,我怎么没想到这一层呢?”转念一想,他又为难起来:“这办法好是好,时间这么紧,找哪个搞好呢?”正说着,第二生产队队长罗学江来了,罗文存把这件事跟他一说,他满口答应由他们生产队搞。

  时间不等人,早稻已成熟就要收割了,县委也在等着他们的“硬东西”。王乾成马上召集社委会,统一了思想,迅速布置罗学江他们连夜突击挪稻禾。第二生产队所在的河北垸有400多人,分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共4个生产队,光靠第二生产队的田不集中,劳力不够用,社委会决定4个生产队一起上。真是人多力量大,集体的力量大,当天夜里,他们用手扯,用门板抬,硬是将七八亩稻田已熟的稻谷全部连蔸扯起,移到一块1。016亩的水田里,密匝匝地排列起来。

  四

  8月4日一早,王乾成急忙用电话向县委领导作了早稻亩产15;000斤的汇报。县委那位书记处书记听了汇报后,8月5日亲自赶到建国一社田头检查,当场叫人拿来一个鸡蛋,放在大田的谷穗上一滚,鸡蛋在谷穗上滚了1尺多远,仍稳稳地撂在谷穗上。这位书记满意地笑了,讲了很多鼓励的话。后来,这位细心的书记又问王乾成:“你们放了15;000斤这么大个‘卫星’,马上参观学习的人很多,你们介绍经验一定要讲清楚讲好。哎,我问你们,这么多稻谷挤在一起,通风问题是怎么样搞的,通风搞不好,谷子可是要捂烂的哟。”王乾成随口答道:“稻谷不通风,我们用竹篙捅。”县委领导忍俊不禁,说:“这样不行,赶快到县里去借台鼓风机来暂时用一用。”王连忙派人到县城借来一台鼓风机,日夜不停地鼓起风来。

  8月5日县委领导上午刚走,下午县城就来了一队又一队敲锣打鼓、红旗招展的参观队伍,四乡八畈都轰动了,男男女女的人群在建国一社川流不息。

  8月8日,已成熟的稻谷再也不能等了,经请示县委批准,他们开始收割。收割这天,为慎重起见,对上级对人民负责,由省、地、县三级领导同志组成的早稻高产验收团亲自到场参加丈田,过秤验收。武汉电影制片厂进行了现场摄影,新华社记者进行了现场报道。

  8月11日,这块田收割、打场、晾晒完毕,连夜过秤入库,社里特意买了两盏大汽灯挂在稻场上。尽管一亩田里摆了七八亩田的谷,但也不过四五千斤干谷,为了凑数,社里又偷偷将别的稻场上的谷调了一部分过来,称秤时,一杆秤不够用,共用了十几杆秤,省、地、县验收团的干部称,当地生产队的干部、社员也称,验收团的干部称累了,干脆懒得称,半箩筐谷估重60斤。当地干部、社员看了,胆子更大起来,一箩筐谷干脆报二三次,三四次秤。这样一夜下来,这1。016亩田竟产出了干谷37;547斤,折合亩产36;956斤,真是一举成名天下惊啦!

  五

  36;956斤单产,真是前无古人(还不敢说后无来者)。很快。县、地、省、中央四级党报作了重点报道,苏联《真理报》还转载了一幅该社4个小孩站在早稻田里谷穗上跳跃的照片。王乾成、建国一社乃至整个麻城县一夜之间名扬全国,名扬世界,出尽风头。原来只指望搞个15;000斤超过梁家畈乡,在本县出出风头,没想到竟风光到了全国,这是王乾成所始料未及的。高兴之余,他不禁有些后怕起来:这样的弥天大谎,一旦被揭穿追究起来,谁个承受得了?一连几天,他称病躲了起来,社里专门成立了一个接待小组,由社委副主任冯福炳第天出面接待,介绍经验。

  36;956斤出笼后不久,建国一社先后接待了各地的参观访问者10多万人次,其中还有朝鲜政府代表团,前苏联、东德、波兰、、捷克、越南等国家的专家学者。

  为了接待好中外来宾,做到不漏破绽,建国一社的社委们对这块田的面积进行了精确丈量,几分几厘几毫都算准确了。他们请教了农业专家,算出这1亩多田里的谷穗是768万穗。同时,社里召开了全体社员大会,统一了口径,谁敢“乱说”,吃不了兜着走。

  在那种环境,那种时代,参观的人一部分根本不相信但不敢异议,一部分人将信将疑。当时,湖北省直机关和武汉市直机关曾有一参观团前来参观学习。一位青年干部提问:“你们这么密的稻禾是怎么通风的?”答曰:“先用竹篙捅,后用鼓风机。”问:“苗长得这么密,需要大量养分,你们是怎么下肥的?”答曰:“在水田四周开沟,用管子往田里灌水肥。”这位青年干部还是不信,跑到留下专供参观的2分多高产稻田边,随手提起几蔸连根都没有扎住的稻禾说:“这样也能生长吗?”作介绍的社委尴尬地笑了,参观团带队领导忍无可忍,当场喝令将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拖到垸子边的竹园里狠狠地开了一通现场批斗会,给他戴上了一顶右派的帽子。

  六

  建国一社出了名,王乾成更出了名,当年8月,他就被提拔为白果区区委副书记、区长,还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光荣地出席了全国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先有了早稻亩产5千多斤,就有了之后的1万多斤、1。5万多斤,有了3。6万多斤还会不会有更高的产量呢?8月中旬,原湖北省委一领导视察建国一社时鼓励该社社员:“争取明年大面积水稻单产1万斤,高产5万斤。”结果,等不到明年,当年8月下旬,麻城县明山乡第一农业合作社妇女主任姜延怀等3人就创造了亩产中稻4。3万斤的新纪录;8月28日,该县建新六社1亩多中稻报出了亩产52;599斤;9月17日,《麻城报》报道了易家大垸乡高潮三社亩产中稻10万斤的最新纪录,报纸同时还配发了题为《人有多大的胆,地有多大的产》的社论。也许是麻城的牛皮也吹得太大了,中央和省级报刊不再奉陪麻城往下吹。结果,以后的4万多、5万多、10万多的产量再也没有得到社会承认的机会,因此,建国一社的亩产3。6万斤也就登峰造极,有幸成了闻名于世的不朽经典之作,真正做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七

  建国一社很是风光了一阵,王乾成也很是风光了一阵。然而好景不长,不到一年时间,三年自然灾害临头,建国一社先是按谎报的产量超卖了大量的粮食,接着是吃公社食堂,再接着是天灾人祸饿肚皮,连《人民日报》也发出了《赶快加工利用野生植物》的社论。建国一社的社员们真正是吃了“36;000斤”的亏,到公社粮管所称口粮,遇到的是营业员的冷嘲热讽:“哦,你们是建国一社的,有36;000斤粮食,还称什么口粮哟。”到周围借粮,遇到的尽是白眼:“就是沾了你们建国一社的光,搞个36;000斤,牵连我们的粮食也超了,要借粮?没门!”真是见人矮三分。这以后,建国一社的人出门都不敢说出自己是建国人。36;000斤的主要创造者…王乾成的日子也不好过,反浮夸风时受到党组织的严厉批评,检讨写了几大捆,受到了降职处分。同时,“三万六”成了他的诨名,走到哪里别人喊到哪里,“三万六”的阴影始终罩在他的头上。

????

Number : 7755 

Title :意林

作者 :张玉庭

出处《读者》 : 总第 160期

Provenance :《竞争与谋略》

Date :1994。

Nation :中国

Translator :

  土豆

  当高产抗病的土豆传到法国时,法国人并不感兴趣。为了提倡种植土豆,法国有关当局就曾巧妙设疑,迅速引起了农民的兴趣。其办法是,先在一块地上种上土豆,然后派兵把守,日夜监护…庄稼地居然会设岗放哨,此举的确神秘之极。生性好疑的农民决定弄个“水落石出”,便趁着士兵的“疏忽”纷纷溜了进来,并小心翼翼地把“偷”来的土豆种在自家的地里。不仅如此,他们还精心侍候,认真栽培,望眼欲穿地盼着土豆丰收。由于“偷”种者甚多,土豆的诸多优点很快被人们所认识,自然,土豆迅速走进千家万户,成了法国人最欢迎的农作物之一。

????

Number : 7756 

Title :意林

作者 :张玉庭

出处《读者》 : 总第 160期

Provenance :《世界知识》

Date :1994。

Nation :中国

Translator :

  精打细算

  有三个人得到了100美元。怎样分呢?合乎逻辑的答案当然是三个人平分了。但是根据“民主”原则,三人中谁赢得多数的支持,谁就有权主持瓜分这笔财产。于是,幕后交易开始了。

  甲对乙说:“你支持我吧,咱们平分,各得50美元,丙什么也别想得到。”

  面对这种不利局面,丙略微考虑了一会儿后,对乙说:“聪明人,不要听信甲,要是咱俩合伙,我可以给你55美元,我只要45美元就行。”

  甲没想到丙还有这一手,就转而对丙道:“好吧,算你厉害。那么咱们俩来分吧,我要52美元,给你48美元,这样你可以多得到3美元。”

  丙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有利地位,灵机一动,微笑着对乙说:“你瞧,朋友,你可能连一个子儿都甭想拿到。但如果你投我一票的话,我可以让你拿到30美元。”

????

Number : 7757 

Title :名人轶事

作者 :

出处《读者》 : 总第 160期

Provenance :《演讲与口才》

Date :1994

Nation :

Translator :

  不敢偷看

  爱因斯坦出席一次为他举办的正式宴会,来宾男的打白领带,妇女都穿裸肩的礼服,他的太太因感冒未曾同去,见爱因斯坦回家,急忙询问宴会的情形。他于是告诉她,今晚有几位著名的科学家出席。他的太太打断他的话,问:

  “不要管那些,你告诉我太太们穿什么衣服?”

  “我可真的不知道,”爱因斯坦认真地回答,“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