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十年精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读者十年精华- 第18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也许还有荒漠沼泽,也许还有雨雪风霜,对于坚强的信念,艰辛也是一道绚丽的风光。

  也许费去了太多的时光,也许用尽了所有的力量,成功的领奖台已被先行者站上,可是,一种品质有时会比一种成就更加辉煌。如果不能为你的成功庆贺,那就为你的品质干杯,你的品质就是你未来成功的预示。走过了一段人生,你还会再彷徨犹豫吗?

????

Number : 7742 

Title :难得斯情

作者 :蓝轲

出处《读者》 : 总第 160期

Provenance :《新闻汇报》

Date :1994。7。2

Nation :中国

Translator :

  人生情最重

  曾经年轻、迷惘,并自问:为谁而活?其实人生在世,一切尽在不言中。唯有一份经世的温暖,与我们相牵、相连,维系我们一生,流淌在这血脉中间,使我们感到踏实,而又无奈。这不是别的,正是一种叫“情”的东西。

  亲情是桨

  向这个世界走来,一无所有。在这无助、惊恐的日子,我度过了每一个夜晚,并渐渐地懂得母爱如海,父爱如山。我如沐春风,如浴阳光,雏燕一般接受着一切,索取着一切,并开始了远航。而这一份亲情如厚实的山脉,使我有依有靠,感到无与伦比的踏实。即使风浪巨变,雨打风吹,我也有亲情做桨。

  友情是帆

  有智者言,人生在世三件宝:事业、爱情、朋友。

  真正的友情,是一种心灵的默契,是一种独特的景致,构成我生活的部分。

  在岁月的尘埃飘荡的日子,朋友昭示着雨水和光明。那些温暖的面孔,执著的手,诚实的语言,来自真情,源于友情。而友情如帆,洁白高远,在我的旅途之中,鼓荡起来,潇洒起来。

  爱情是水

  自从踏入那条河,使我苦苦地寻觅,变得瑰丽,而搏动我心脉的爱情之水,却长流不息,我为她准备了结结实实的一生。

  这一份水一样柔的情,是多么的香甜啊

  !有人说:人一生为情所惑、被情所累。其实,正是这种惑,这种累,才使生命更富于色彩,也是我们努力活下去的契机。

  人生变幻,难为是情。

  人生如魔方,在你的一生之中,你不但领受着亲情、友情、爱情,同时,你还要以真心付出亲情、友情、爱情。这一巨大“魔圈”的延续,就是生命的延续,“情”之延续。

  而要真正延续,却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你必须学会珍惜,同样,还要真诚。因为情是相牵、相连、维系我们一生的东西。

  所以,重情的人生是完整的人生,而忘情的人生不是完整的人生。

  人生在世,难得斯情。

????

Number : 7743 

Title :雨中情

作者 :阿义

出处《读者》 : 总第 160期

Provenance :《运动休闲》

Date :

Nation :中国

Translator :

  一生中你爱过多少人?

  你有过多少雨中的恋曲?

  你的伞下有过多少相依相恋的故事?

  其实这些故事都大同小异。雨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缠绵悱恻,相思风雨……只要你爱过,你的恋曲中便一定有自以为美丽的雨中曲。

  这种故事真的只对你个人新颖,因为恋爱中的你智商极低。

  然而我们还是要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那一天风和日丽,池塘柳絮,波光粼粼,绝对是一个想拥抱的日子。

  突然一阵暴雨,溅起池塘圈圈涟漪。

  隔着窗望那些相依相偎的恋人由幸福陷入狼狈,看他们气急败坏慌不择路,看他们美梦乍醒唉声叹气地逃避风雨,真是惬意极了…只要想一想一窗之隔的幸福陶醉与寂寞失意,你就能明白我这一刻的心态。那是绝对的幸灾乐祸。

  突然,我停止了嘲讽,怔怔地伫立在窗前绵绵的雨中,慢慢走着一对青年男女,他们是那样的年轻,年轻得如同窗外的一片新绿。没有沧桑,没有阅历,但他们却走得如同经历了一世风雨并且不分彼此。

  使我发怔的还不是这个。

  雨中的男孩子,他一只手拥着女孩,另一只手抬了起来张开了去,覆盖在女孩的头顶上方,像要为她挡住飘来的冷雨。

  就在这一刻,我被深深感动了。并且夹着一丝忌妒。

  我曾经在雨中为恋人送伞,我曾经脱下仅有的衣裳披在她身上。在雨中我曾有过很多很多,然而我却从没想过要用一只手为女人挡住风雨。

  一只手能撑起一片多大的天空?一只手又能遮住几丝飘雨?

  雨如泪水纷纷扬扬。我伫立在窗前,感动而且陶醉。

  风雨如人生。

  那个女孩真的很幸福。

  而那个男孩真的使人难忘。

????

Number : 7744 

Title :且说胡适之

作者 :黄昌勇

出处《读者》 : 总第 160期

Provenance :《上海滩》

Date :1994。

Nation :中国

Translator :

  一夜牢狱灾

  谁也不曾想到,文化巨子胡适早年在上海曾有过一段浪荡无羁的生活历史。那时年轻的胡适在中国公学求学,偶与一些灰心的浪漫朋友一起陷入轻度的放荡之中。他们饮酒、赌博,也常常光顾灯红酒绿的妓院。胡适后来说:幸而我们都没有钱,所以都只能玩一点穷开心的玩意儿,有时候,整夜地打牌,有时候,连日的大醉。他1909年的一首诗颇能道出当时的心境:

  酒能消万虑,已分醉如泥。

  烛泪流干后,更声续断时。醒来还苦忆,起坐一沉思。窗外东风峭,星光浓欲垂。

  终于在次年春一个雨丝纷纷的傍晚,在狂饮之后,在回家的路上竟与警察争斗起来,当晚就被抓进监狱蹲了一夜。第二天,当胡适面对镜子打量他那张青肿的脸时,想起了李白名句“天生我材必有用”,懊悔了。于是在朋友的帮助下,胡适关起门来发愤读书。几个月之后,他考取当年庚子赔款奖学金留学,来到大洋彼岸,几年后成为余响至今的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健将之一。

  “副本”享大名

  胡适1917年发表在《新青年》上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开文学革命之先河,为他赢得了一世盛名。其实,这篇当时轰动的文章竟源于一件微末小事。胡适当年就读于美国康奈尔大学,作为一名庚子赔款生,他每月都要从华盛顿的中国公使馆领取一笔生活津贴。负责邮寄津贴支票的公使馆秘书是一位性情严肃的中国基督徒,每次他都在信封内塞进一些简短的道德宣传单和激励人上进的箴言。例如“不满25岁不娶妻”、“多种树种树有益”之类。有一次,胡适收到的宣传是劝说人支持用拉丁文字体做民众教育手段。在寄出一篇言辞激烈的反驳信后,胡适又认识到,这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由此想到中国语文言与白话之分的现状。胡适由此写出这篇文章,他一稿两投,一篇发表在他自己主编的《留美学生季报》上,副本寄回国内的《新青年》,谁知先期发出的原稿竟无人理睬,而后来发表的副本竟一纸风行,全国哄传,从此胡适便文星高照,独占鳌头。

  假博士与冒牌子孙

  1919年,胡适著《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出版,封面上印着“胡适博士著”。其实胡适留学并未获得博士学位。他在康奈尔大学毕业后于1915年9月考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他被陈独秀的《新青年》捧得大红大紫而驰名全国。1917年他接到北京大学一纸聘书:是立刻回北大做教授,还是留在纽约做老童生?这是摆在这位留美“新青年”面前的熊掌与鱼之间的抉择。胡适选择了前者。胡适在“哥大”一共读了两年,连博士学位研读过程中的“规定住校年限”都不足,更谈不上通过层层考试了。而学位论文也只完成了一个“导论”。胡适所以这样做是因为那时的北京大学挤满了全国的鸿儒硕彦,他乳臭未干,标新立异,多少有些胆怯,所以要靠“洋博士”唬人。“夜行吹口哨”,壮胆吓鬼,此之谓也。

  不仅如此,在《中国哲学史大纲》第一版蔡元培序文中,想当然地将胡适老家徽州的“解经三胡”说成是胡适的老祖宗。因而人们觉得胡之所以对中国哲学有如此透彻的了解,实在是家学渊源。蔡元培把胡适当成别人的子孙,而胡适亦居然默不作声。

  直到1927年胡适再到纽约时才携去100本1922年在上海印刷的博士论文,由杜威玉成,经过补交手续,始由校方正式颁予“哲学博士”学位。而胡适一生中接受34个名誉博士学位倒也货真价实,但这是以后的事。

  民国史上“七大奇事”之一

  1917年胡适回国,27岁的他被聘为北大教授,其时誉满京华,风流倜傥。可是胡适在14岁时就与同乡姑娘江冬秀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算命先生的瞎凑之下订下姻缘。江冬秀比胡适大1岁,人较矮,又是小脚,眼有翳子,识字不多,相貌平平。胡适留学时曾有一小诗:“病中得她书,不满八行字,全无要紧话,颇使我喜欢。”胡适的母亲因儿子离家有年,深恐他违约另娶,常惴惴不安。江冬秀更是忧心忡忡,度日如年,终于抑郁成疾,卧床不起,直到胡适回国后探视她并答应病愈结婚,才如释重负。胡适当时说过:便是不曾捉到我这个老新郎,锈了嫁妆里的剪刀,变陈了结婚的新房。只是那10年前备下的爆竹,越陈偏越响……以此表示不违旧约。

  1917年寒假,胡适从北京大学回家,举行文明婚礼。他亲自写了两副对联,一副是“旧约十三年,环游七万里。”另一副上联是“三十大月亮”(结婚之日系阳历三十,阴历十一月十七),下联一时没想好,这时身旁一个绰号“疯子”的本家哥哥,他虽无功名却有捷才,脱口“十七老新郎”,对上了。胡适默然,照着写下。

  婚后第二年,江冬秀到北京为胡适操持家务。她虽然是一个身受封建礼教毒害的普通妇女,但为人却干练果断,颇有魄力。当年她发觉胡适与曹佩声有暖昧关系,不是温柔相劝,而是抓住胡适爱惜名誉的特点,大吵大闹,寸步不让,有一次竟拿起裁纸刀向胡适掷去,最终使胡适与曹断绝关系。

  抗战时期,江冬秀随胡适远涉重洋,成为“大使夫人”,此后她一直陪伴胡适寓居海外,1975年离世。“胡适大名垂宇宙,夫人小脚也随之”,胡适的小脚太太,成了民国史上的七大奇事之一。

  胡适的子女

  胡适生有二子一女,长子名祖望,次子名思杜,女名素菲,5岁时患病医治无效夭折。

  胡适平生最反对人取洋名,但他却给自己的偏怜女取了个洋名“素菲”!其实这里隐含着他对青年时代一段情缘的追怀。

  原来胡适留美时与当时也在美国留学的才女莎菲即陈衡哲女士有一面之缘。在1927年4月叩访之前,胡陈已有尺素往还,5个月之内胡适单方就寄出40余件。只可惜,惊鸿一瞥前,罗敷已自有所属,对方是胡适最好的朋友任叔永。

  1927年胡适重访美国,揭开记忆的情结,2月5日于风尘仆仆中,做了一个“醒来悲痛”的梦。胡适谓之“梦见早夭的女儿”,在《素菲》中他写道:

  素菲,不要让我忘了,

  永远留作人间痛苦的记忆。

  其实,“素菲”者,SOPHIA也,“莎菲”也。这首缠绵悱恻的诗作实是一石双鸟,悼亡、怀旧兼而有之。

  胡适将次子取名思杜,因为他一生最崇拜的就是他的导师、实验主义哲学大师杜威。思杜本性善良、脾气随和,但自幼却养成消沉、悲观情绪。1941年他去美国,抗战胜利后回国,在北平图书馆工作。这时期,他沉默寡言,读书勤奋,显得很老气。北京解放后,他分到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学习,之后又去唐山工学院任教,1957年反右运动中自杀身亡,时值中年。1962年,胡适在台北逝世,尚不知思杜已早于他离开人间。

  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因缘

  在世界级奖项中,诺贝尔奖恐怕是最为世人瞩目的了。20年代,胡适在一次从北京到上海的旅途中,意外碰上他多年的老朋友瑞典探险家斯文·海定(SEVE HEDIN)。海定是诺贝尔奖金委员会成员,在他们谈话中,海定说他可能提名胡适获取文学奖。胡适私下想,如果这笔奖金是因为作为中国五四文学革命发起人所做的工作颁发的,他可能会接受,但如把他作为一名作家授予这笔奖金,他可能不会接受,他认为自己不配得到这个荣誉。

  确实,作为一位散文家,胡适是一位具有简明、清晰活泼风格的大师,但他在文学创作上建树有限,他的白话集《尝试集》,以他自己的说法大都是实验性的产品;对他的翻译小说同样不敢恭维,而他的独幕剧更显得笨拙有余、创造不足。胡适的文学创作才能确实是贫乏的。当然,他的诗、剧开风气之先的作用也还应得到公允的评价。

  名人本色是书生

  1938年3月,根据陈诚的建议,国民党政府和蒋介石本人3次致电在美国的胡适,敦请其出任驻美国大使。9月17日,任命正式下达,10月初胡适抵达华盛顿任职,从此正式从事战时的外交工作。胡适后来说他是在国家最危急的时期,做点战时的工作。

  珍珠港事变前,我国北平图书馆有数百部善本书托美国国会图书馆代为保存。书籍运到华盛顿后,美国方面认为这是件文化大事,所以当该批书籍在国会图书馆开箱时,美国国务院和该馆馆长努索·埃文斯特请胡适前往察看并派大员陪同。岂料胡大使是位“书迷”,他一进书库,便如入宝山,情不自禁地席地而坐,旁若无人地看起书来。一看便是1个多小时,那些陪他前来的大员和图书馆馆长被冷落在黝黑的书库走廊,大踱其方步。最后,当胡适从书堆里提着上衣笑嘻嘻地走出来后,又开始和这批与“善本”无缘的要员们大谈其“善本”经纬。

  这些事,在外交圈子里自然有失身份,但胡适我行我素于不自觉之中,是真名士自风流,因而别人也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