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十年精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读者十年精华- 第125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张集中反映苏丹灾情的照片使凯文·卡特赢得了美国普利策优秀新闻摄影奖。1994年5月,卡特登上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讲坛接受了这一奖励。他在给父母的信中激动之情溢于言表:“我敢说,我得到了最热烈的掌声。我真想现在就把奖杯给你们看,我都快等不及了。这是最宝贵的,也是我所得到的对我工作的最高承认。”但卡特几乎没有时间来享受成功的喜悦。两个月后,33岁的他在约翰内斯堡死于一氧化碳中毒。他在遗言中写道:“我很抱歉。生活中的痛苦太多了,而欢乐太少了。”卡特用他的作品感动了那么多人;可在他取得辉煌成就后,却又那么快就自杀了,这实在令人难以接受。许多人认为,他的精神在盛名之下被压跨了。卡特短时间的大起大落告诉人们:在悲剧中并不一定都有英雄。

  80年代,当暴力开始席卷黑人城镇时,曾经是一名体育摄影记者的卡特决心干一项以前南非的白人记者从未干过的事业─揭露种族隔离政策的暴虐。1993年卡特来到受饥荒困扰的苏丹。这天,一阵紧张却又无力的啜泣声吸引了他,他发现了一个在去救济站的路上倒下的一小女孩,这时一只秃鹫也降落在他视野内。卡特及时抢下了这一“珍贵”的镜头。之后卡特坐在树下点起一支烟,在那儿自言自语,他哭了。他的同事回忆说,他不停地说他想要抱抱他的女儿。这张照片作为非洲人民痛苦的写照在《纽约时报》刊出后,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成千上万的人来电询问这小子孩最后是否到达了救济站。

  这以后,卡特成了一名自由摄影师,这个听来诱人的职业充满了风险:没有工作保障,没有健康保险,也没有死亡赔偿。不久,他的一位同事凯恩在工作中殉职。

  这一切其实早在他获奖之前就已发生,他的美国之行并未能改变他的命运,只不过暂时延缓了他的死。得奖后,卡特不仅要应付赞誉,还要应付与名俱来的批评。甚至他的朋友也责问他当时为什么不去帮帮那个小女孩。作为一名摄影记者,卡特陷入了两难境地,他很痛苦:“当我把镜头对准这一切时,我心里在说‘上帝啊!’可我必须先工作如果不能照常工作的话,就不该来这儿。”

  他变得记性不好,精神恍惚,常常入不敷出。1994年7月27日晚,他开车到他小时候常去玩的地方。穿着T恤和牛仔裤,头枕着背包躺在汽车座位上结束了他年轻的生命。

Number:5356

Title:自由是一座需要围墙的绿屋顶

作者:陈染

出处《读者》:总第165期

Provenance:神剑

Date:1994。6

Nation:

Translator:

  正如同另一种前进的方式是后退,退一步海阔天空,那么,我的自由的另一种方式是自制,一个不会自制的人,便不会真正占有自由。它是一座无边而荫爽的屋顶,我用意志这双绿色的手臂构筑围墙和藩蓠,思想的脚在这里走路或飞翔……

  两个月前,我终于丢弃、或者说是失去了稳定的职业收入。这一方面,是宣告从此我将脱离往日那一种慵散从容的物质安宁;另一方面,是我终于获得了一座如我所期待的那样一个硕大的绿“屋顶”─自由。屋檐随意垂挂着星星,去彩像窗帘那样在风中休闲飞舞,雍容的时间在这个屋顶下漫无边际地游来往去。

  单独地占有如上述所说的这一种姗姗来迟的大“屋顶”,也许是过于奢侈,所以当我终于享有它的时候,上天要求我同时也必须伴随清贫。这如同当你推开自由这一扇大门的时候,你必须握住清贫这个把手一样自然而然。

  这个心神自在然而物质窘困的境况,终于到来。这是被我自己推到面前来的又一个严峻的自我挑战。

  物质的清贫与紧迫,使人的思想敏锐而洞深;远离团体公众后的势单力孤,使个人的内心增长力量。我从来都这样认为。同时,一个自由的个体工作者,所面临的弊端,也许正是一个不太自由的公职人员所渴求向往的。我为自己的选择,究寻一番之后,便安宁下来。但是,当自由真的降临于你,你是否能够撑起这一份松散的、气流般轻飘的重压?!

  自由这个东西,我以为也许只能给予拥有足够意志加和思想能力的人。对于一个生活的弱者,是不能让他承受自由的。因为这种无边无际丧失任何制约力量的东西,会把他完全地消融、吞没。闲得发疯的痛苦,使得这个绿色的大屋顶不仅不能给予他荫爽的庇护,反而那屋顶会把他压垮、毁灭。

  个体意义上的自由,我以为存在着三个层次:

  1。个人行为的自由

  这是较为初级的一种自由。可怜的是,大多数人以为,获得了此一种自由,就是获得了全部要义的个人自由。克尔凯戈曾说到一类人:“……几乎从未运用自己拥有的自由,比如思想自由;相反,倒去要求什么言论自由……”我以为克氏的意思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理解,倒是更为奥妙─有些人根本不思想,也就用不着去要思想的自由。

  2。个人内心的自由

  比较上面的一种,它位于较高的一个层次上。但是,只有少数人拥有这个愿望和要求,因为更多的人已被麻木而拥护的外部生活全部吞没。他与外部的距离越近,留给自己内部的空间就越少,很多人甚至少得没留下一足之地,一线之隙,因而也就丧失了这个愿望和要求。但此一类人也易流于终日沉溺在一泄千里的冥想中,思想得越多,结果行为就越缓慢,以至于最后”深沉“得丧失了外部的行为能力。

  3。最高一种个人意义上的自由,应该属于那种懂得动用其内部的自由来驾驭或控制他的行为的人。这也就是我所比喻的那一种有围墙的绿屋顶。一个个人,仅仅难冲破某种公众观念的围栏,搭起一个四周没有任何原则遮挡的绿屋顶,那还是不够的。捣毁围墙之后,再一次地动用自己的理性之手围拢起栅栏的人,才真正能够拥有那大屋顶投射的绿意。所谓一个人就是一个秩序,我那间小屋旁边的一个邻人曾经这样对我说。这也是一种个人自由的境界。

  关于更大范畴的国家和政治一类的自由,那是另外的问题我喜欢关注于个体这一小的范畴,因为它是超越时间和地域之上的属于人类的东西,因而它是更庞大、深邃的。

  ……

  夜已经很深了,身后的玫瑰色灯光吸引着我到床上去,立刻倒下。我停住手,四下环视那被我写来写去的绿色大屋顶在哪儿,然而我没有找见。推开窗子,向远处眺望,仍然不见其踪影。但我知道,它就在看不见的四周弥漫,我不能说它在身体之内,也不能说它在身体的外部,它是一团气,浑然环绕着个人。

Number:5357

Title:与己无关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165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牧师布道用词激烈:这个教区所有的人都会死。

  教堂后排有个人听了之后却洋洋得意地笑了起来。

  牧师:你为什么这样开心?

  我不是这个教区的,那个人答道。我只是进来避雨。

Number:5358

Title:队列操练

作者:小兴

出处《读者》:总第165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一批新兵入伍不久,一次在进行队列训练时,教官不停地喊口令:“向左转,向右转,向后转……”

  这时一名新兵走出了队列。军官忙问:“你要上哪儿去?”

  “我要去歇会儿,等你决定好我们到底该朝哪个方向转,我再回来。”

  职业病

  星期天,有个警察到草原上打猎。他藏到大树后,边观察边想昨天追捕犯人的事。突然,他发现草丛中跑出一只兔子,便举枪高喊:“快站住,再跑我就开枪了。”

  简而不明的广告

  南非哈拉布《星期日邮报》的一则广告可谓简而不明:“莫可维西林园,逢星期三、星期六下午四点三十分喂鳗鱼,欢迎带孩子来。”

Number:5359

Title:安居守则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165期

Provenance:环球青年

Date:

Nation:

Translator:

  我所在的大学里专为己婚学生而设的宿舍是一幢三层高的楼房,每个单元都有阳台。一天,我们看到入口的大门上贴了一份住宿及睦邻守则。守则包括:“不准在阳台栏杆上清洁地毯,”“不准在阳台上烧烤”,以及“在阳台栏杆上清洁地毯时,先弄清楚楼下住客是不是在烧烤”。

Number:5360

Title:试验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165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淘气的别佳知道妈妈回家了;从房里冲出来:“妈妈,您知道一支牙膏里装有多少牙膏吗?”“不知道,真不知道,孩子。”

  “可我刚刚才知道,它能从沙发挤到房门口。”

  祈祷

  神甫问小男孩:“你晚上睡觉以前有没有念祷文?”

  “没有,都是妈妈替我念的。”

  “她说些什么?”

  “感谢上帝,你终于肯上床了!”

  不屑一答

  电视上正播放美国动画片《米老鼠和唐老鸭》。我家5岁的侄儿时常被逗得咯咯大笑。可他并不懂英文,他怎么会看到如此开心呢?

  “你知道它们说些什么?”我好奇地问。

  “我怎么能听懂鸭子的话呢?”他极不耐烦地回敬了一句。

  良策

  教授问一位学生:“你能想出一条解决失业问题的良策?”

  “可以,先生!我的办法是,把男人和女人分送到两个岛上去。”

  “那他们将会干什么呢?”教授问。

  “造大量的船。”

  叫什么名字

  一位教授正在上课,“原始人决不把他的名字告诉你,因为怕你用符咒害他。对你的问题不会正面拒绝,但会逃避作答。”

  讲到这儿,看到一个学生正在埋头看报,便问:“坐在后排看报的同学叫什么名字?”那学生大吃一惊,抬起头说:“谁,您指我吗?”

  教授继续对其他学生讲:“我说的没错吗!”

Number:5361

Title:再来一次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165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我和9岁的儿子外出买东西,在一个自动取款机前停下使用我的新卡。考虑到安全,我告诉儿子我要从那机器里取钱,注意别让人看见。机器吐出10张20美元的新票之后,我那大眼睛的儿子说:“再来一次,妈妈!没人看见!”

Number:5362

Title:善辩的司机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165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司机对警察说:“警官,这回就让我过去吧,我们生活在这个行星上,它以每小时1000英里的速度自转的同时,还以每小时66000英里的速度绕着太阳转。而且太阳还以每小时上百万英里的速度绕银河转。你怎么好因我在限速30英里的区域内行驶35英里面给我一张罚款条呢?”

Number:5363

Title:有好处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165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有一位职员生性怠惰,上班时到处闲逛,把老板惹火了。

  “我从来没有见过像你这样懒的人,你一个月都做不满一天的工作。”老板怒气冲冲地说,“你自己想一想,公司雇你这样的人有什么好处?”

  职员低头想了一会儿,回答说:“当我去度假时,不需要别人来顶替我的工作。”

  广告

  洛杉矶一家妇女用品商店有一则广告是这样写的:“您在这儿可以买到所需要的一切,除了丈夫之外。”

Number:5364

Title:雪山与人的对话

作者:张健

出处《读者》:总第165期

Provenance:星光

Date:1994。12

Nation:

Translator:

  生命,是一个自然、躁动、高擎着美丽梦幻的男孩,他总相攀越家门前这座太美太险的雪山,去看看那边的风景。于是,他的心永不安宁,有人慢慢长大了,丢弃了这梦,他的心,归于安宁;有人长大之后也固守这梦,且真的上山去了。于是,他找不到了过去的自己,开始为面前的整个世界心神不宁……

  山上,我的死亡线上的兄弟们,你们何苦而来?你们来追寻什么?你们能找得到吗?你们找到的就是吗?还有,我要问你身边的这片墓地里,中外攀登珠峰遇难的英魂们─是,这一堆堆石块,并不是你们真正的坟茔,你们至今仍安卧在山上的冰雪岩石之中。你们永远倒在这座雪山上的已有近200人,自海拔6000米向上,不到30米就埋着一个人,一直排向顶峰─你们,究竟为何而来,你们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值得吗?%─暴风雪无言。珠峰无言。我明白,山上的登山者,包括活着正向上挺进、死去的面向着珠峰之顶的所有登山者,面对这个问题,都会绝然沉默。

  可以这样问:雪山,究竟给了你们什么?

  一

  这里,我要记下一个普通的登山者,对他,我至今不知其名。

  他是一个高山协作队长(就是背夫头)。1990年,受一支日本登山队所雇,去攀登世界第二峰─乔戈里峰。乔戈里峰在我国的新疆境内,海拔8611米。这是一座难度极大的山峰,我国的登山者,尚未攀上顶峰。它地处荒僻,进山时,要赶着驼队跋山涉水步行8天才能到山下的大本营。

  这位队长领着十几个弟兄,进山时给日本人当驼工、耗牛工,到了山上马上开始当背夫,一趟一趟往山上的营地运物资。日本人登山,东西太多。氧气、食品、登山装备……在牦牛的背上和他们的背上往山上行进,一个营地,又一个营地。终于到了海拔8000米的营地,距突击顶峰,已不远了。

  可天灾来了。

  入夜,日本队员和高山协作队员正在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