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十年精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读者十年精华- 第107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津贴的数目总比需要的少,而且无法索取,于是未来的富豪们开始做家务事挣钱:逮到走廊上的苍蝇每100只1角,捉住阁楼上的耗子每只5分,背柴火、垛柴火和拔草每小时若干,等等。纳尔逊和劳伦斯,当一个9岁、一个7岁的时候就取得了擦全家皮鞋的特许权,皮鞋每双5分,长统靴每双1角。

  家中仆佣成群,但孩子们从小要学会生活自理。父亲带头补衣服给他们看,教他们怎样折叠衣服和整理旅行箱,还安排一个管家教男孩们当厨子。不久后每星期有一顿晚餐由孩子们准备,从配购作料、摆餐桌、煮、烤、上菜到事后收拾一切,每个男孩都各司一职。若干年后,纳尔逊和劳伦斯读大学时,就凭能做饭的本事,暑假里在去北冰洋的一艘探险船上当厨子,免费旅行了一次。

  约翰第二不使子女处于浑浑噩噩只知享乐的状态。当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物资不足和定量供应时,完全有财力食精脍细的洛家也和千万户平民一样转向战时经济,节制饮食。比如,对每个子女配给食糖,必须为男孩们做点心时,就从各人的玻璃杯里取出等量的食糖去制作。对于到星期四就已经用完食糖配额的小男孩,不得不等到下星期一再分发。一个曾寄居在洛家的孩子这样写信给父母:“(洛家)男孩们早上吃麦片不加糖。我们每周只吃两次熏猪肉,自从到洛家以来我没有吃过一口牛肉。……我到此以来只见过两次白面包。”

  长期耳濡目染,使洛氏昆仲逐渐形成一种观念幼子戴维在上大学时这样写道:“从我们最初的岁月起就教我们不要把食物剩在盘子里,不用的时候不要让电灯还亮着,不要缺少考虑地乱花钱,因为这些事情都是浪费。……可是在一切形式的浪费之中,最令人憎恶的浪费是懒惰。”

  在腐朽没落、弱肉强食的资本主义社会,权力和金钱的再分配时时都在发生,豪富之家顷刻陋室空堂,千金公子转而沦落街头。目睹这一切,约翰第二才如此苦心积虑,为他的下一代操尽了心。他能够聊以自慰的是,在这种严格要求之下,六个子女终于没有一人成为败家子,不仅接下了他的班,还发展了洛克菲勒家族的事业。

  从来纨绔少伟男。在怎样教育子女这点上,与封建主义父贵子荣、靠牌子仗权势的一套相比,资产阶级毕竟要清醒得多。

  (摘自《书林》1981年第2期)

Number:4563

Title:奖惩的启示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10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奖或惩对于学习效率都有影响,已是尽人皆知的常识,但其详情如何,却很少有人深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外国心理学家哈洛克曾做过一项奖惩混合的比较研究。

  哈洛克选择了许多数学程度相等的学生,将他们分为四组。在给第一组上课时,每次课前都赞扬作业成绩优良者。对第二组则刚好相反,对他们好的成绩不予赞扬,仅对成绩差者严厉谴责。对第三组既不赞扬、又不谴责,但让他们知道第一组和第二组每天发生的情形。第四组则控制安置在其他地方,不使他们知道其他三组每天的情形,对他们的成绩既不赞扬也不谴责。

  不久,受赞扬的第一组和受谴责的第二组的作业成绩立刻有显著的进步,计约改进了35%40%。第三组的成绩也有进步,但只有一、二组的一半。但如此继续下去,情形却有显著的改变,那受赞扬的第一组成绩进步到79%,那受谴责的第二组和不受奖惩的第三组的成绩又低落下去,那隔离的第四组的成绩,也有轻微的降低,但不明显。

  在这方面,美国心理学家桑戴克进行的一些实验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比如他所谓的“效果律”是:当一项行为带来满意或鼓励的结果时,该项行为则保持而增强;反之,如行为结果得不到鼓励,或得到惩罚时,该项行为则倾向于不再重复。

  上述实验,除了说明赞扬和谴责对学习的影响之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表明了谴责和惩罚的真正性质。从短时间看,谴责好像与赞扬有同样效果,但从长时间看,可知赞扬的效果要大得多。所以,对学生应以鼓励为主;责罚只宜在适当的时候用一下,而不能当做提高学习效率的武器。

Number:4564

Title:想知道你的寿命吗?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10期

Provenance:时代

Date:

Nation:美国

Translator:

  如果你已步入中年或年愈花甲,一定会愈来愈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当你遇到一位鹤发童颜的长寿老人时,你一定会由衷地赞美和羡慕他生命力的旺盛,同时可能会油然产主一种想知道自己寿命的心情。

  这里,我们向你介绍一种国外估计寿命的方法,它的可靠性如何,尚有待实践的证明,但不妨姑妄听之。重要的是,通过这一测算,对你目前的健康状况和生活习惯做一个全面检查,并督促你纠正不良的嗜癖,从而起到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作用。

  以72岁为基准,回答下列问题:

  △如果你是男性,减3。

  △如果你是女性,加4。

  △如果你居住在人口超过2百万的市区,减2。

  △如果你住在人口少于1万人的小镇或农村,加2。

  △如果你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之一活到85岁,加2。

  △如果你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皆活到80岁,加6。

  △如果父母之一在50岁以前死于中风或心脏病,减4。

  △如果父、母、兄、弟、姐、妹中任何一位50岁以前得癌症或心脏不正常,或自幼就有糖尿病,减3。

  △如果你的经济收入相当宽裕,减2。

  △如果你是大学毕业生,加1。

  △如果你是65岁或已超过而仍然工作,加3。

  △如果你同配偶同住,加5。如果没有,从25岁以后每独居10年,减1。

  △如果你从事桌上工作,减3。

  △如果你的工作经常需要很大体力,加3。

  △如果每星期好好运动5次(球类、跑步、游泳等),每次至少半小时,加4。每星期2或3次,加2。

  △如果你每晚睡眠超过10小时,减4。

  △你是否紧张,易怒,性急?减3。

  △你是否随和轻松?加3。

  △你快乐吗?加1。不快乐?减2。

  △如果你去年有一次因事故被处罚,减1。

  △你1天抽2包香烟吗?减8。1至2包?减6。半包至1包?减3。

  △你一天喝相当于1至2两的酒吗?减1。

  △你体重超出标准50斤以上吗?减8。超出30至50斤吗?减4。超出10至30斤?减2。

  △如果你是40岁以上的男人,每年检查一次身体,加2。

  △如果你是女人而每年看妇科一次,加2。

  △如果你是30至40岁,加2。

  △如果你是40至50岁,加3。

  △如果你是50至70岁,加4。

  △如果你超过70岁,加5。

  好了。你对自己的“估计寿命”满意吗?

  (摘自[美]《时代》编译)

Number:4565

Title:墓志漫谈(墓志铭)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10期

Provenance:《基础英语》

Date:

Nation:

Translator:鹤群

  中外古今,很多人临终前都希望聘请到一位文笔流畅的文学家给自己写墓志;希望能写些漂亮的词藻为自己歌功颂德,以为这样就能死而无“憾”。但世界上也有一些伟大的人物,尽管他们对人类的贡献是那样的大,临终前却要求人们把墓志写得愈平凡、愈简单愈好。

  英国著名科学家牛顿临终前告诉给他写墓志的人,只在墓碑上写:“艾萨克·牛顿,一个海边拾贝壳的孩童”。

  美国著名科学家富兰克林临终前嘱咐,在他的墓碑上只写:“印刷工人本杰明·富兰克林”。

  我国唐代的武则天,临终前对宫臣们说:“不要为我写墓志,我的墓志留待后人去写。”

  英国伟大作家狄更斯临终时,英国人民要把他一生的功绩刻在墓碑上,而他却说:“我要求我的墓志写得非常简单,墓碑上只写查尔斯·狄更斯,除此以外,不要再写什么。”

  据说,创造“相对论”学说的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临终前有一大笔财产,他没有把这笔财产留给儿子,而是吩咐律师在他死后埋在他的公墓里,墓碑上这样写:艾伯特·爱因斯坦名字下面是一道有关相对论的问题。并注明,谁能解决这个问题,谁就可以获得这笔财产。

  另外,不妨看一下19世纪苏格兰伟大作家史迪文森给他的一位朋友所写的一段富有哲理的墓志。他这样写道:“你的仪表使我的朋友心悦,也使我欣慰。我曾经仔细注意过你在不平凡遭遇中的行为,也曾研究过你是如何承受了损失而视之为儿戏。当请你去赴汤蹈火的时候,你却像赴宴似的欣然应命。”

  最后,抄录一段别有味道的“墓志”,它是为军队里一头驴子写的。由于这头驴子的“驯养无素”和它那种“目无长官”的脾气,在它遇难后,军官们特意给它题了墓志:“下面安睡着我们的麦吉(驴名),在她的一生中,曾踢了一位将军,两位上校,4位少校,10名上尉,24名中尉,40名上士,220名士兵,最后,她踢上了一颗炸弹,不幸以身殉职。”

  (摘自《基础英语》)

  墓志铭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墓志铭,是莎士比亚《暴风雪》中的诗句:

  他并没有消失什么

  不过感受了一次海水的变幻

  化成了富丽珍奇的瑰宝

  英国诗人济慈,生前为自己撰写了墓志铭:

  这里躺着一个人

  他的名字是写在水上的

  意大利画家拉菲尔的墓上刻着这样的话:

  活着,大自然害怕他会胜过自己的工作;

  死了,她又害怕自己也会死亡。

  美国著名科学家、政治家富兰克林的墓志铭有二,其一是:

  从苍天处取得闪电

  从暴君处取得民权

  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的墓志铭中刻有这样的话:

  他几乎神一般的思维力,最先说明了行星的运动和图象、彗星和轨道和大海

  的潮汐。

  欢乐吧,人们!在你们中间存在着点缀人类得的珍品。

  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墓碑上,刻着本人生前写的铭文:

  阿里哥(贝尔,米兰人。

  活着,爱过,写过。

Number:4566

Title:后娘

作者:丁巩

出处《读者》:总第10期

Provenance:《辽宁画报》

Date:1982。1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小白菜啊#地里黄啊

  两三岁上没了娘啊

  跟着爹爹还好过啊

  就怕爹爹娶后娘啊

  这是现在的老年人小时候就会哼哼的童谣。好动感情的人哼着哼着就会流下泪来。这首童谣表达了一个极为普遍的问题:自古以来,当后娘的常常存个偏心眼。

  下面记述的不是童谣和故事,而是发生在辽宁省本溪市的一件真事:煤矿工人杨松令,死了妻子,拉帮五个孩子,下井还要三班倒,处境极为困难。有人把一个软心肠的姑娘李墨菊介绍给他。这李墨菊看杨松令忠厚朴实,五个孩子又十分可怜,暗暗打定了主意。这时候,有人说她太傻,自己想往火坑跳。这李墨菊却想:人活着能帮助他人解除痛苦也是值得的。于是,27岁的李墨菊,毅然和杨松令结婚了。她昨天还是母亲面前的孩子,今天变成孩子面前的母亲了。五个孩子,大的男孩12岁,老二老三是女孩,一个11岁、一个7岁,最小的是双胞胎男孩,只有4岁。这后娘的担子可不易挑啊。过了两年,她自己又生了一个男孩,当妈的一颗心,分成六等分。她既要拉帮好孩子,又要料理好家务。可哪里想到,过了5年,杨松令不幸因工死亡了。李墨菊悲恸欲绝,住了医院。出院后,孩子们一个个跪在她的面前,哭着叫着:“从前我们叫你姨,以后叫你亲妈妈了!”“妈妈……”李墨菊拉起孩子,为孩子擦眼泪,又为自己擦眼泪。当时她只有32岁,别人劝她改嫁。她想:孩子已经没了爸爸,还能让他们再一次没有妈妈吗?她咬紧牙关,决心把六个孩子抚养成人。1979年,二女儿突然头痛难忍、双目失明,医生诊断是脑瘤。李墨菊心急如焚,千方百计借了1000元钱,送孩子到医院动手术。她日夜守在床头,端屎端尿,细心护理,孩子终于得救了。1974年冬天一个晚上,淘气的双胞胎男孩玩火枪走了火,把小弟弟的腮帮子穿了个眼。李墨菊下了班,不先去医院看小儿子,而是把闯祸跑掉鞋子、站在外面雪地不敢进屋的双胞胎儿子抱到炕上,为他洗手洗脚。然后才耐心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十年动乱期间,孩子们不愿上学,她白天拉着孩子手送到学校,晚上督促孩子复习功课。她又教育小儿子,不让他有特殊感。对孩子的缺点错误不姑息迁就,但批评教育从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她一次也没有打骂过孩子。她注意培养孩子艰苦奋斗的意志,遇到困难也不找矿领导。连她家的小仓房,都是她领着孩子动手盖起来的。

  11年转眼过去了。五棵小树都成材了。每到妈妈生日这天,每个孩子都各自表达他们挚诚的祝贺。

  多么值得自豪的母亲!倘说是后娘,这后娘的心灵多圣洁!多高尚!多美丽!

  (原载《辽宁画报》)1982年第1期)

Number:4567

Title:奇特的奖章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10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宋南大澎

  俄国彼得一世在位期间,为了防止下属醉酒误事,他便下了一道指令:凡在职醉酒者,授予“铁制特别奖章一枚”。这种奖章,大如菜盘,重约八公斤,正反两面铸有“奖给醉汉”四字,用铁链套在违令者的脖子上,上好铁锁,一星期内不得取下,以使其饱尝醉酒之苦。这一治醉妙法效果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