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十年精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读者十年精华- 第106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7.玩一玩连字游戏。让你的朋友先说一个字,你马上补一个字。接着你的朋友也补一个字,然后又轮到你补。把这些字都写下来。等双方都补了十个字(或词)后,互相猜猜是什么线索使对方联想到了他说出的那些字。

  8.创造一门自己的课程。如果有一个莎士比亚剧团到你的城市来,买一张戏票,在去看演出以前,仔细读一遍带注解的莎士比亚的剧本。同样,在去听一个音乐会以前,先把其他乐团演奏的这些曲子的录音听一遍。当你亲临音乐会时,把这个乐团的演奏与其它乐团的演奏加以比较,不是比较演奏技巧,而是想一想这位指挥或独唱家想通过音乐“说”出什么。不管是听歌剧还是听音乐录音,都应当事先读一下歌剧剧本或音乐说明,因为在演出过程中,如果你的精力集中在弄懂演出的内容上,那你是无法进行思考的。相反,你应当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体会音乐上。

  9.少睡觉,多躺着思考。静静地躺着是非常养神的,在这些大脑平静的时刻,你的潜意识的创造性思维将会异常活跃。你可以漫不经心地看着某些使人安祥的景物:白色的云彩,龙飞凤舞的书法,一道道帆布上的油彩,风格鲜明的东方地毯,绿色的植物,或金色的阳光。

  10.认识一些比你大得多或小得多的人,并和他们不断地保持友谊。孩子和老人的那些宝贵的洞察力常常被我们忽略,而这种洞察力常常可以激起更大的艺术创造力。

  11.从一个新的角度观察事物。用望远镜或者放大镜重新观察和发现你周围的环境或事物,从一个高建筑物上观察你生活或工作的地方将特别有益。我们是谁?我们正在做什么?对于这些问题我们通常只有过于破碎和内向的认识。换一个角度看待它们,会使我们有一个更新和更广的认识。

  12.随时准备好。在灵感降临时,不要让你的铅笔还未削好,或者你找不到空白录音带,或者你缺少颜料,或者你忙得脱不开身。随时随地组织安排好自己的工作,不论灵感何时降临,你都能够从容应付!

Number:4521

Title:偶然的机会意外的发现

作者:艾·阿西莫夫

出处《读者》:总第9期

Provenance:《科学文摘》

Date:

Nation:美国

Translator:唐恩光祝君明

  世界上,有些科学家是在偶然的机会之中得到了重要而又意外的发现。

  公元前3世纪,希腊著名数学家阿基米德受命在不损坏皇冠的前提下,鉴定出皇冠是否用纯金制成。他用了很多时间,一直没找到一个合适的办法。一天,他跑到一家公共浴室去洗澡,当他的身体慢慢沉入澡盆时,盆内的水不断溢出盆外。他灵感一动,高兴得手舞足蹈起来,竟一丝不挂地冲出浴室,奔回实验室去。他终于运用物体排水的原理,找到了鉴定金皇冠的好办法。

  1845年,德国化学家C·F·舒宾在助手们的协助下,正在做化学实验,他的贤妻严格规定他不准把难闻的化学品擅自带进厨房。有一天,他妻子外出购物,舒宾溜进厨房,不小心把一些化学混合物在厨房里洒了一地。惊慌之中,他随手抓起妻子的围裙,把乱七八糟的东西擦干净了。然后,他为了不被妻子发现,又把围裙拿到火炉上去烘干。天晓得!围裙让火一烘就一下子不见了。原来,硝酸混合剂和围裙上的纤维素结合在一起,就自然产生了一种崭新的物质硝化纤维素,或称硝化棉。这种物质如果控制得当,就可以代替战场上的火药。

  美国发明家查尔斯·哥德依尔绞尽脑汁,想把天然形态的橡胶变成实用的东西,橡胶在天然形态时遇热变得柔软和胶粘,遇冷则僵硬和脆弱。哥德依尔整天把硫磺和橡胶一起加热,想改变它的形态。1839年,他无意中把这种混合物洒在炉子上,奇迹出现了!混合液变成了一种既干燥又柔韧的物体。他把炉子上的混合物小心翼翼地剥下来,惊奇地发现它已经变成了梦寐以求的东西。炉子表面的额外热量,使他发现了橡胶硫化这一重要规律。

  化学家如果在和一种新化学物质打交道时,他该经常洗手,但这一点往往被忽视。1879年,美国化学家雷姆逊的学生康斯坦丁·法尔贝光正在和一种崭新化合物打交道。他偶然用没有洗过的手去擦了下嘴唇,谁知,几粒化合物就牢牢地粘附上了,法尔贝光顿时感到有点儿甜味。他用手指又在嘴唇上碰了一下,又用舌头舔了一下,他发现了糖精!

  1943年,瑞士化学家阿尔伯特·霍夫曼无意中发现他嘴唇上粘了些结晶体。他对此感到惊奇,也觉得有点儿可怕,就对这种化合物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了麦角酸二乙基酰胺(一种麻醉药物)。

  1819年,荷兰物理学家H·C·奥爱尔斯坦正在进行普通的课堂示范教育。他无意中从一根电线上触到了电,突然,发现附近的指南针上的指针也震动了一下。这样,他就发现了电磁。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W·C·伦琴,一天正在做阴极射线的试验时,偶尔发现房间内的一张镀有钡铂氰化物的纸,每当他开仪器时,纸就发出微弱可见的光。这事就引起了他的注意。他放弃了原来的试验项目,终于证明了有X射线的存在,因而荣获诺贝尔物理奖。

  1886年,美国著名药剂师约翰·斯蒂奇·彭伯顿博士在乔治亚州的亚特兰大城经营一家药店。他配制了一种专治头痛的药水浓汁,销路很好,深受欢迎。同年5月1日,他正在实验室里想方设法研制一种新药的配方时,店员见蒸馏水已用完,顺手拿起另一种液体给了他。原来那是糖浆。彭伯顿博士无意中把糖浆加入,就叫店员将此种新药卖给了顾客。谁知,意外的事发生了,世界上从此就诞生了一种最畅销的饮料可口可乐。

  (摘自《科学文摘》)

Number:4522

Title:布鲁塞尔博士的15点推理

作者:洪丕熙

出处《读者》:总第9期

Provenance:《科学画报》

Date:1981。11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事情发生在纽约。

  两颗土炸弹

  1940年11月16日,纽约爱迪生公司大楼的窗沿上发现一只工具箱。打开一看,里面装着一根黄铜管,管里塞满了炸药,管外裹着一张纸条,上面写道:

  爱迪生公司的骗子们,这是给你们的炸弹。

  F。P。(签署)

  炸弹没有爆炸,但罪犯也没有留下指纹。几星期后,在爱迪生总公司,又发现一颗土炸弹,它是一只塞满炸药的短统羊毛袜,罪犯留下了同样的纸条。

  是谁与爱迪生公司过不去?公司保卫部门查阅它所设立的“公安卡”,发现对公司发出过怨言的人有好几千,从何查起?他们认为,这也许只是想吓唬一下爱迪生公司吧?调查到此为止,也没有对外声张。

  1941年,美国卷入太平洋战争。这件无头案就搁了下来,一拖就是十年。

  十年以后

  1950年圣诞节的前几天,《纽约先驱论坛报》收到一封读者来信。信发自韦斯特切斯特县,字迹清秀,字体个个大写,上面写道:

  我是个病人,而且正在为这个病而怨恨爱迪生公司,该公司会后悔他们的卑鄙罪行的。不久,我还要把炸弹放在剧院的座位上,谨此通告。

  F。P。

  在以后的几年中,警察局和“F·P·”那清秀的字体结下了不解之缘。

  “F。P。”的炸弹越造越熟练,他的头八颗土炸弹只爆炸了两个。而后来的四颗都爆炸了。1955年,“F。P。”加快速度,放了52颗炸弹,炸响了30颗。报纸开始广泛报道他的“成就”,公众也对他感到严重不安,人们把他称为“炸弹狂”。而他却变本加厉,投寄给报社的匿名信中,措辞日益激烈。

  一天,“F·P·”的土炸弹炸死了一个人。社会舆论和市政当局一致表示,一定要把这个“炸弹狂”挖出来。

  移樽就教

  “F。P。”和爱迪生公司多少有点纠葛,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怎样从这家公司积半个世纪之久的庞大档案中,寻找出有关的线索来?爱迪生公司苦恼不堪,纽约市警察局也束手无策。

  芬内是纽约警察局的侦探长,兼纽约刑事实验室主任。他曾取得精神病法医学学士头衔。但这个神出鬼没的“炸弹狂”却使他绞尽脑汁,疲惫不堪。他决定破除门户之见,去请教研究刑事犯罪的心理分析家布鲁塞尔博士。

  一天下午,芬内探长带领手下的两名侦探,挟着炸弹狂一案的全部宗卷,去布鲁塞尔博士家求教。那两名侦探和绝大多数人一样,不知心理分析是怎么一回事,对此行是否有收获深表怀疑。

  布鲁塞尔博士对这次咨询也很明白,它不仅关系到自己的声誉,而且会影响“心理分析”这种新冒出来的侦破方法的前途。

  芬内带来的全部宗卷中,唯一有用的只是那“炸弹狂”的几封信,以及几颗由他制造的炸弹的照片和一些炸弹的弹片。要据此做出结论,显然是很不够的。但是,博士凭着他对心理分析法的深刻理解和熟练运用,竟滔滔不绝地谈了四小时。历史已证明,这一次谈话给心理分析方法开创了新局面,成为犯罪行为分析史上的划时代事件。

  “他”是男人

  布鲁塞尔注视着那几弹没有爆炸的炸弹照片,当着侦探们的面提出第一个假设:可以肯定“F。P。”是男人而不是女人,因为,以前造炸弹或放炸弹的都是男人,无一例外。

  博士接着说下去:“毫无疑问,这个人之所以对爱迪生公司抱偏见,是他认为爱迪生公司害得他生病。渐渐地,他认为整个世界都和他过不去,这是他行为失常的来由。一个人一旦为这种思想所纠缠,就变成了‘偏执狂’。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偏执狂的发展是缓慢的,但一过35岁之后,便发展得不可收拾了。那个‘F。P。’放炸弹已有16年的历史,年龄应该在50岁以上,这是第二个可能性。

  “偏执狂都非常爱护他们自己。当他们有所行动时,总认为这是在‘自卫’。他们从不承认自己有缺点,而把遇到的麻烦都归罪于别人,尤其是某个大组织,在这个案例中就是爱迪生公司。由此产生了第三个可能性:爱迪生公司对那个‘F。P。’也许有过不适当的处置,以致遭到他的报复,所以,他的出发点也许无可非议。

  “从他的清秀字迹来看,他受过良好的中等教育。这是第四点。”

  貌不惊人

  3个侦探听得津津有味。“那么,怎样发现他呢?”一个侦探急着想知道下文。

  “这就是困难的所在。”博士继续分析下去,“这种人很要面子,他平时行为检点,不做任何在他认为是有失体面的事。因此,他很少可能会在公安卡上留下记载,更不大会到过精神病院或收容所,因为他根本不认为自己有病。所以,人们是难于从这些档案去发现他的。”

  看着侦探们大失所望的神色,博士充满信心地对他们说:“心理学可以帮你们的忙。据德国一位精神病医生统计,偏执狂患者有85%属于运动员体型。诸位先生,我据此得出第五个可能性:这个‘F。P。’不胖不瘦,中等身材,体格匀称。”

  布鲁塞尔拿起那几封信,继续说下去:“从这清秀的笔迹、干净的信纸上我得出第六个可能性是,此人工作质量一定是好的,由此推论他是个遵守时间、兢兢业业的模范职员,直到他遭到所谓的‘卑鄙罪行’前,他一直是这样工作的。

  “说到‘卑鄙罪行’,这种措辞很不够美国味,倒有点像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人和英国夸张小说里的语言。‘F。P。’笔下的‘爱迪生公司’写成SocietyofEdison;而美国人不这么写,他们写的‘爱迪生公司’是ConsolidatedEdison的缩语Cons。Ed。不管怎样,这个人不是纯粹的美国血统,也许他就住在外国人的社区里。这是第七个可能性。”

  一个侦探感到不满足,他对博士说:“您说他是外表平常、举止端庄的中年人,这可不是引人注目的特征。”

  “说得对,”布鲁塞尔点点头,“下面的分析才是我本行的工作。”

  心理创伤

  “和爱迪生公司有纠葛的人何止千万,但是除了这个偏执狂,谁都不会因此而把炸弹在公司大楼以外的地方乱放。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博士提出了一个问题。

  “他与公司的纠纷,可能不是他到处放炸弹的真正理由。”一个侦探漫不经心地回答道。

  “更确切地说,这种纠纷不是唯一的理由,在这个理由之下,另有一个连他本人也不知道的理由存在。我要说的第八个可能性就是指这方面的。他一定受过某种心理上的创伤,例如,他的母亲早已去世,而这一悲剧又是他父亲的过错。你们知道,男孩子在幼年时期会由于恋母情结而憎恨父亲。这种情况在这个偏执狂身上一定也发生过。他经常反抗父亲,并在这种状态下生活过来。但他自己并不意识到,长期反抗父亲使他滋生起一种反抗权威的情绪,这种情绪过早地潜入他的意识深处,成为‘潜意识’。而这种像定时炸弹似的潜意识,一旦遇上了爱迪生公司对他的不公正处置,使他心头的创伤又复发了。于是,他就从反抗父亲的权威发展到反抗社会的权威,这就是他到处乱放炸弹的原因,但他自己并不是很清楚地意识到这一切的。”

  “但为什么他会经常不断地放炸弹呢?”一个侦探感到还没有完全理解。

  博士从容不迫地说下去:“失去了母爱,使他感到痛苦,而在他以后的生活中,也没有人给他以爱情或友谊,他的心理创伤始终没有愈合。因此,我敢断定他是一个独身者,既没有女朋友,甚至也没有男朋友。但是,他可能跟一个年龄比他大的女亲属在一起生活。这个女亲属使他常常想起自己的母亲,从而触动了他对父亲的怨恨,这种感情又激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