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仙佛奇踪》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白话仙佛奇踪- 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观心。”大师又问:“观是什么人?心是什么物?”禅师无法回答,于是
起身施礼。道信大师为此在山后一座小庙中住下,每天早晚给禅师传授佛教
精义。后来,道信大师返回双峰山终老天年。禅师从此声誉日益提高。他的
徒弟众多,以致缺少口粮。禅师于是亲自前往丹阳缘化。他到离山八十里的
地方,背回一石八斗米,早出晚归,以此供应三百位僧人吃饭。有一天,禅
师在建初寺讲般若经,听者云集,山岳都为之震动。后来,禅师在建初寺中
逝世,百鸟哀鸣不已。寺前四株大桐树,忽然在仲夏时节调零。这时是唐朝
显庆二年。

【原文】

师姓韦氏,十九学通经史,寻阅大典,晓达真空。一日,叹曰:“儒道
世典,非究竟法。般若真观,出世舟航。”遂投师落发,入牛头山北岩石室
中止焉,时有百鸟衔花之异。唐贞观中,四祖遥观星气,知此山有奇异之人,
遂往寻访。见师端坐石上,曾无所顾。祖问曰:“在此何为?”师曰:“观
心。”祖曰:“观是何人?心是何物?”师无对,便起作礼。祖亦因止山后
一小庵中,朝夕以法要授之。后祖复返双峰山终老。师自此法席日盛。徒众
乏粮,师亲诣丹阳缘化。去山八十里,躬负米一石八斗,朝出暮还,供僧三
百。一日,讲般若经于建初寺,听者云集,山岳为之震动。后终于寺中,百
鸟哀号不止,寺前四大桐树,仲夏忽尔凋落。时显庆二年也。


神赞禅师
拊灵光好佛,体无声三昧

古灵神赞禅师本姓陈。他出生时就相貌奇特,头顶骨格外高耸,声音宛
若洪钟。小时候他进大中寺听习佛教,曾经认为白费很多辛苦,却得不到佛
法要旨,因此离开大中寺,外出寻师求法。后来他遇到了百丈大师,受到教
化而觉悟,这才返回大中寺安心修行。他的师父问他:“你在外面寻师求法
数年,取得哪些成功?”他说:“并没取得什么成功。”于是寺里让他干些
粗活。有一天,他的师父洗澡,让他帮忙搓背。他拍着师父的脊背说:“好
一座佛殿,可惜佛不灵验。”师父回过头来盯着他,他继续说:“佛虽然不
灵验,却会放光。”又有一天,他的师父坐在窗前看经卷,一只苍蝇扑在窗
上,想从窗纸钻出去。他便说道:“世界如此空阔,你不肯出去,倒在这里
钻故纸。”他的师父闻言,放下经卷说:“你在外边遇见过什么人,怎么说
话这么怪异?”他说:“我承蒙百丈大师指引到此暂歇,现在只是想报答他
的恩德罢了。”于是他站在高处唱起赞颂百丈大师的歌:“灵光独耀,迥脱
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无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他的师父听罢感到有所觉悟。古灵神赞禅师后来住在古灵,收徒讲经历时数
年。临近辞世时,他声如钟声般对徒弟们说:“你们这些人还认识无声三昧
吗?”众人说:“不认识。”禅师道:“你们不要想其他的事情,潜心静听。”
于是众人都侧耳静听,禅师却在此时安然逝去了。

【原文】

师本姓陈,生而状貌奇伟。顶骨山立,声若洪钟。幼入大中寺听习律乘,
尝念徒自勤苦,而未闻玄秘,乃孤锡远游,行脚四方。后遇百丈开悟,始回
本寺受业。师问曰:“汝行脚数年,得何事业?”曰:“并无事业。”遂遣
执役。一日,其师澡浴,命师去垢。师乃拊背曰:“好座佛殿,而佛不灵。”
其师回首视之,师曰:“佛虽不灵,却会放光。”又日,其师窗下看经。蝇
子投窗,钻纸求出。师曰:“世界如许空阔,却不肯出,乃钻故纸。”其师
置经问曰:“汝遇何人,发言屡异?”师曰:“某甲蒙百丈和尚指个歇处,
今欲举报慈德耳。”乃登座举唱百丈门风曰:“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
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其师言下
感悟。师后住古灵,聚徒数载。临迁化,声钟告众曰:“汝等诸人还识无声
三昧否?”众曰:“不识”师曰:“汝但静听,莫别思维。”众皆侧耳,师
乃俨然顺寂。


从谂禅师
落尘应扫地,吃粥当洗钵

赵州从谂禅师本姓郝,小时候就在本州扈通院跟随师父剃度出家。后来
到池阳,参拜南泉大师。南泉大师正躺着休息,便问禅师道:“现在你离什
么近?”禅师答道:“离瑞像近。”大师又问:“你看到的是立瑞像吗?”
禅师道:“不见立瑞像,只见卧如来。”大师问:“你是有主沙弥,还是无
主沙弥?”禅师说:“有主。”大师问:“主在什么地方?”禅师说:“仲
冬严寒,敬请师父您珍惜保重身体。”南泉大师因此十分器重从念禅师。于
是禅师趁机问道:“怎样才是道?”南泉大师说:“平常心就是道。”禅师
说:“还可以说得再浅显些吗?”大师说:“再浅显就不正确了。”禅师说:
“不浅显些怎么知道是道呢?”大师说:“道无所谓知与不知。知道是虚妄
不实,不知道是没有记性,如果是真正觉悟,那就象天空一样广阔无垠,何
必非要论出是与非呢?”禅师在这番教诲下顿觉领悟,于是前往嵩山受戒,
然后又返回南泉。有一天,他到五台山游览。有个僧人作了一首偈语劝他留
下:“何处青山不道场,何须策杖礼清凉。云中纵有金毛现,正眼观时非吉
祥。”禅师说:“干什么才是正眼?”那僧人无言以对。有一天,禅师扫地,
有个僧人问道:“朋友,为什么会有尘土?”禅师说:“尘土从外面而来。”
又有一僧人问:“清洁干净的佛寺,为什么还要打扫?”禅师答:“让这里
再清洁干净些。”寺庙中有一座石经幢,被风吹折。僧人问禅师:“石经幢
是作为凡物而去呢,还是作为佛物而去呢?”禅师说:“落地而去。”有个
僧人问:“什么是信徒自己该做的事情?”禅师说:“你的粥喝完了没有?”
那僧人说:“喝完了。”禅师说:“洗碗去。”那僧人恍然大悟。又有僧人
问:“早就听说赵州石桥很有名,可是我到那里去时,却看见天上流星掠过。”
禅师说:“你只见到流星掠过,却看不见石桥。”那僧人又问:“那什么是
石桥呢?”禅师说:“过来,过来。”这僧人也顿有领悟。禅师享年一百二
十岁,在乾宁四年时逝世。

【原文】

师姓郝氏,童时即于本州扈通院从师披剃。便抵池阳参南泉。偃息而问
曰:“近离什么处?”师曰:“近离瑞像。”曰:“还见立瑞像么?”师曰:
“不见立瑞像,只见卧如来。”曰“汝是有主沙弥?无主沙弥?”师曰:“有
主。”曰:“主在什么处?”师曰:“仲冬严寒。伏惟和尚珍重。”南泉器
之。师复问曰:“如何是道?”泉曰:“平常心是道。”师曰:“还可趋向
否?”泉曰:“拟向即乖。”师曰:“不拟如何知是道?”泉曰:“道无知
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是真悟,犹如太虚廓然,何得强名是非?”
师言下开悟,乃往嵩岳纳戒,却返南泉。一日,将游五台。有僧作偈留之云:
“何处青山不道场,何须策杖礼清凉。云中纵有金毛现,正眼观时非吉祥,”
师云:“作么生是正眼?”僧无对。一日,师扫地,次有僧问云:“善知识,
为什么有尘?”师曰:“尘从外来。”又僧问云:“清净伽蓝,为什么要扫?”
师曰:“又加一点也。”院中有石幢子被风吹折。僧问陀罗尼:“幢子作凡
去?作佛去?”师曰:“也不作凡,亦不作佛。”僧曰:“毕竟作什么?”
师曰:“落地去也。”有僧问云:“如何是学人自己事?”师曰:“吃粥了
也未?”僧云:“吃粥也。”师曰:“洗钵去。”僧忽然大悟。又僧问云:
“久响赵州石桥,到来只见掠彴。”师曰:“汝只见掠彴,不见石桥。”僧


云:“如何是石桥?”师曰:“过来,过来。”其僧亦豁然。师寿一百二十,
终于乾宁四年。


怀让禅师
磨砖岂成镜,坐禅安为佛

怀让禅师姓杜,十五刚时到荆州玉泉寺,随弘景律师出家,学习毗尼藏。
一天他慨然有悟,便直奔曹溪,去参见六祖。六祖问他:“你从哪来?”怀
让说:“从嵩山来。”六祖又问:“带什么东西来了吗?”怀让回答:“如
果带什么东西,那已经没东西了。”六祖问:“你还修行证悟吗?”怀让答:
“修行证悟并非无用,只是不愿因此而染上污垢。”六祖说:“你这种不愿
被污染的思想,正是一切佛法所愿保护的。你是这样,我也是这样。”怀让
豁然开朗,从此拜在六祖门下,前后共十五年。唐开元年间,去往衡岳山中
般若寺修行。当时寺内有个叫道一的僧人,每天坐禅练功,于是怀让便前去
问他:“大师从禅,到底图什么呢?”道一回答:“为了成佛。”怀让便找
了一块砖,在寺前的石头上磨。道一问:“你磨砖干什么?”怀让说:“做
镜子。”道一说:“砖头哪能磨成镜子呢?”怀让说:“磨砖既然做不成镜
子,坐禅就能成佛吗?”道一问:“那怎么办才好呢?”怀让说:“这就如
牛车不走时一样,你是打牛呢?还是打车?”道一听后立刻深施一礼道:“要
如何净心修行,才能进入禅的无形瞑想的境界呢?”怀让禅师说了一首偈语:
“心地含诸种,遇泽悉皆萌;三昧花无相,何坏复何成。”怀让禅师有弟子
六人,他们个个都得真传。唐天宝三年,大师在衡岳山中故去。

【原文】

师姓杜氏,年十五,往荆州玉泉寺,依弘景律师①出家,受具习毗尼藏。
一日,慨然直诣曹溪②,参六祖③。祖问:“什么处来?”曰:“嵩山来。”
祖曰:“将什么物来?”曰:“说是一物即不中。”祖曰:“还可修证否?”
曰:“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祖曰:“即此不污染,诸佛所护念,汝
能如是,吾亦如是。”师豁然契会,执侍一十五载。开元中,往衡岳般若寺
居焉。有沙门道一,住传法院,常日坐禅,师往问曰:“大德从禅,图个什
么?”一曰:“图作佛。”师乃取一砖,磨于庵前石上,一曰:“磨砖作甚?”
师曰:“作镜。”一曰:“磨砖岂得成镜?”师曰:“磨砖既不成镜,坐禅
安能成佛耶?”一曰:“如何即是?”师曰:“如牛驾车,车不行,打车即
是?打牛即是?”一因礼拜,请问曰:“如何用心?即含无相三昧④?”师
示一偈云:“心地含诸种,遇泽悉皆萌,三昧花无相,何坏复何成。”师有
入室弟子六人,一一仰所云。天宝三年,圆寂⑤于衡岳。

【注释】

①律师:和法师、禅师一样,是对善于解释佛家经典的僧人的一种称谓。
②曹溪:水名,在广东曲江县东南双峰山下。因六祖慧能在此演法而闻
名。
③六祖:唐代僧人。佛教禅宗第六祖,故也称六祖禅师。
④无相三昧:佛家的一种境界。
⑤圆寂:僧尼之死称为圆寂。

道一禅师
无筋骨妙水,有酒肉俗人

大师姓马,相貌奇异,身形伟岸,走路似牛,目视如虎;他的舌头伸上
去能过鼻子,脚底下有两圈花纹。

道一大师还小的时候,就随渝州圆律师出家。到了唐开元年间,在衡岳
山中学习禅宗,当时正碰上怀让禅师传经演法,便把禅的真经要旨秘密地传
授给了他。后来,大师在开元禅堂中讲解经法,众僧闻讯纷纷赶来,云集在
座下,大师对他们说:“你们各自相信心就是佛,不必寻求更高深的道理。”
有个僧人不解地问:“为什么说心就是佛呢?”大师答道:“只当作是小孩
在啼哭。”僧人又问:“小孩不哭了又怎么解释?”大师说:“那即不是心
也不是佛。”一位姓庞的居士问:“水是没有筋骨的,可它却能托起很重很
重的船,这又怎么解释?”大师说:“我这里没有水也没有船,更谈不上什
么筋骨了。”洪州廉使向大师请教:“弟子我是吃肉喝酒对呢?还是酒肉不
沾对?”大师答道:“如果说吃对,这是你当官应有的俸禄;不吃也对,因
为这是你的福气。”道一禅师共有真传弟子一百三十九人,他们各为一方主
持,流传甚远。唐贞元四年,大师登上建昌石门山,看到洞壑平坦,忽然对
跟随的僧徒们说:“我找到了我的归处。”说罢立刻端坐故去了。

【原文】

师姓马氏,容貌奇伟,牛行虎视,引舌过鼻,足下有二轮文。幼岁受具
于喻州圆律师。开元中,习禅定于衡岳,遇怀让和尚传法,密受心印①,讲
法于开元精舍②。四方学者云集座下,师乃谓众曰:“汝等各信自心是佛,
无事他求。”有僧问和尚:为何说即心即佛?师曰:“为止小儿啼。”僧曰:
“啼止时如何?”师曰:“非心非佛。”庞居士问:“如水无筋骨,能胜万
斛盘。此理何如?”师曰:“我这里无水亦无舟,说什么筋骨。”洪州廉使
问曰:“弟子吃酒肉耶是?不吃耶是?”师曰:“若吃是中丞③禄;不吃是
中丞福。”师入室弟子凡一百三十九人,各为一方宗主,传化无穷,贞元四
年,登建昌石门山,见洞壑平坦,忽谓侍者曰:“吾得归所矣。”言讫而回,
即跏跌入灭。

【注释】

①心印,禅宗主张不用语言文字,直接以心相印证,顿悟成佛,称为心
印。
②精舍,道士、僧人修炼居住之所。
③中丞,官名。

惠藏禅师
解射者自射,善收者非收

禅师生来就膂力过人,以打猎为生。有一天,他追逐一群鹿经过马祖大
师的庙前,大师迎了出来。惠藏禅师便问大师道:“你看见一群鹿跑过去吗?”
大师问:“你是什么人?”惠藏说:“我是打猎的。”大师说:“你会射箭
吗?”惠藏说:“会射箭。”大师问:“你一箭能射几个?”惠藏说:“一
箭射一个。”大师说:“看来你还是不会射箭啊!要是我,一箭就能射中一
群。”惠藏说:“这些野兽和我们人类一样,也都是些生命,何必要一次杀
死一群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