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奥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智慧奥秘-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目 录
     出版絮语
     中译本前言
第 一 章 坦陀罗式性行为的精神面
第 二 章 透过坦陀罗而达到“宇宙的性高潮”
第 三 章 转向内在、朝向真理
第 四 章 从幻象到真象
第 五 章 观照人生流动影片的技巧
第 六 章 朝向真实的本性
第 七 章 从波浪到宇宙的海洋
第 八 章 立即成道以及它的障碍
第 九 章 坦陀罗觉知和不判断的方法
第 十 章 透过坦陀罗而觉知——不是原则
第十一章 透过改变找到那不变的
第十二章 坦陀罗的爱和解放的秘密
第十三章 跟那真实的在一起
第十四章 坦陀罗免于欲望的方法
第十五章 坦陀罗用光的静心技巧
第十六章 种子的潜力



□ 作者:奥修(印度)


  
 
出版絮语

  我们走近奥修,我们面对他的思想…… 
  我们会怀疑,我们会震动,我们会轻松,我们会充溢爱心,我们会静心下来……
  1931年12月11日,奥修出生于印度,早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印度沙加大学哲学系,曾获全印度辩论冠军。以后在印度杰波普大学哲学系担任长达九年的教授。他生前周游印度各地和世界各国,从事学术讲演。到目前为止,根据他的讲演,整理出版了650余种图书,被译成30余种文字,畅销世界各地。他本人于1990年12月21日谢世。
  奥修演讲的主题可以概括为一个字:人。他始终关注于工业文明后的人类生存状况,关注于人本身。他对落后的封建意识的审视,对资本主义物质肉欲的批判以及对人类终极关怀的追问,是独特的、全身心的。他的演讲亲切、平等、近人,充满智慧、幽默、灵性——我们从他的演讲集中,精选了5种——
  〃奥修智慧金言录〃,奉献给读者。
  作为一个伟人、一个思想家,奥修的思想有两个鲜明的特征:一是,他在提问和解答中诠释他的思想;在奥修看来,现代人都是〃问题中人〃,而提问和解答是现代人的重要生存方式。奥修坚持要求人们自己去体验真理,而不是从别人那里获得知识和信念。二是,他反对过分依赖于理性(头脑),提倡关注经验(心的体验过程)。对经验的〃体验〃来源于人的静心,所以,奥修认为静心是一件很美丽的事情,是现代人热爱生活、勤奋工作、相互信任、充满爱心、精神富有的动因。无疑,奥修的这种〃静心〃思想,既带有西方存在主义的烙印,又根植于东方神秘主义思想,尤其是中国的老庄思想。如果说,当代西方众多思想家都在寻找现代文明中的心灵的〃自然家园〃,那么奥修则是积极创造这样一个心灵的〃自然家园〃的东方思想家。这也是他的思想(著作),在西方各国、在东南亚一带,引起很大震动的缘由。有人称他是继泰戈尔以后,印度又一位伟大的思想家。
  在当下,物质文明高度发展,金钱肉欲也伴随日趋膨胀。对精神文明的呼唤和重构,已经为世界各国政府和社会各个阶层所关注。奥修的思想(著作)之所以在东西方引起热烈反响,恰好在这方面一定程度地显示其独特的、新鲜的、可供参照的社会批判功能。
  诚然,奥修对生命的热爱,对〃存在〃的关注来自于他个人的经验,因而他的思想的缺陷和思想的矛盾也是无处不在的(如他思想中的虚无主义和唯心论倾向)。诚如奥修自己生前所忠告的,他不希望将他的思想强加于任何人,更不希望将他的思想变为我们的思想;他只希望:人们去分享他的思想,去感受他的经验,而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生活经验,自己的存在方式,自己的〃头脑〃和〃心〃——这也是我们编者所希望、所要提醒读者的。
  只有用审视的、批判的方式走近奥修,用分享、感受的方式进入他的思想,我们才能从他那独特的、新鲜的、充满矛盾的、与众不同的思想中领悟存在的真谛。
  在奥修的思想里并没有真理,只有关于真理或走向真理的思考线索,只有关于现代人〃存在〃的独特体验和新鲜经验……
  让我们在理性的此岸,解读奥修,分享他智慧的芬芳……
   1995年12月




  
 
中译本前言
风人

一 
  打开这本书,就像打开我们〃经验〃的闸门,一切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我们怀疑自己,否定自己,进而想改变自己。这种改变,不应该是逃避,而应该是正视;不应该是抗争,而应该是放轻松;不应该是索取,而应该是付出。
  奥修说得绝,这叫〃通过改变,耗尽改变〃。这话意味深长。


  本书通过对印度教密宗经典《坦陀罗》一书的解读,呈现它的主题:超越。
  真正意义上的超越,是基于人的智慧(觉知、悟性)的开启,所以,可以说这也是一本探寻智慧奥秘的书。当然本书的探寻是独特的、隐含的、活生生的,是指向人的内心的。


  在本书中,奥修就生命的存在:性、梦、爱;忧郁、痛苦、快乐,乃至饥饿、打喷嚏等问题,在提问和解答中,传达了他的经验,并提醒我们:每一个人应该让自己成为你自己——因为这是达到超越的基础。


  性,是《坦陀罗》经典论述的中心。
  奥修对它的解读是很新鲜的:人的生命里有两种性高潮。一种是感性上的性高潮;一种是灵性上的性高潮。前者来自于最低中心;后者来自于最高中心。
你从〃高〃处入,你会感受到灵性的性高潮;你从〃低〃处入,你会碰到最低的性高潮。奥修把性行为也视为一种静心的方式和实践。这打破了多少年来人们对《坦陀罗》这部经曲的陈旧观念。〃坦陀罗并不是为了性,它是要去超越〃——这就是奥修的解读。


  人们生活在这个世界里,是需要有思想的。没有思想,我们的世界会很苍白,无意义。但思想的诞生,往往伴随着一堵〃墙〃的产生——这种〃墙〃会阻碍我们的视野,会限制我们的思考;进而言之,有思想产生,就会有真理之辨;而真理(正确性)本身存在着一个悖论:它既可以给我们指引方向,也会使我们主动放弃怀疑和思考——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里没有〃思想〃,因为它没有〃逻辑〃;也没有〃真理〃,因为它只有〃经验〃——我想说,奥修这些缺少逻辑力量和真理权威的演讲,或许可以迫使我们走向真实,跟真实在一起——尽管真实是残酷的。
  或许当人们面对真实的残酷,才会静心下来。
  1996年1月6日于上海




  
 
第一章 坦陀罗①式性行为的精神面

  1973年2月22日于印度孟买
   ①Tantra一词,是印度教和佛教有关密宗的经典;哲学。狭义指为印度性力派的一部经典。 
经文:
  在开始性结合的时候,保持注意着最初的火,继续维持这个样子,避免结束时的余火之灰。
  当处于这样的拥抱之中,你的感官像叶子一样地摇动,进入这个摇动。
  甚至没有拥抱,你也可以记住那个结合,这是蜕变!
  在很高兴地看着一个阔别已久的朋友,要弥漫着这个喜悦。
  当在吃东西或喝饮料的时候,变成那个食物或饮料的滋味,而且被那个滋味所充满。
  弗洛伊德在某个地方曾经说过,人一生下来就是神经病的,这是一个〃半真理〃。人并非生下来就是神经病的,但是他生在一个神经病的人类里,周遭的社会迟早会把每一个人逼成神经病。人一生下来是自然的、真实的、正常的,但是在新生儿变成社会一部分的时候,神经病就开始运作。
  就我们目前的情况,我们是神经病的,神经病包含一个分裂,一个深深的分裂,你不是一个整体,你分裂为二,或是分裂为很多部分,这一点必须深刻了解,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够进入坦陀罗。你的感觉和思想已经变成两个不同的东西,这就是基本的神经病,你思考的部分和你感觉的部分已经分裂为二。你跟思考的部分认同,但是却不跟感觉的部分认同,然而感觉比思想更真实、比思想更自然,你一生下来就带着一颗感觉的心,而思想是后来才培养出来的,它是社会所给予的,你的感觉已经变成一个被压抑的东西,即使当你说你在感觉,你也只是在想说你在感觉而已。你的感觉已经死掉了。这种情形的发生有几个原因。
  当一个小孩子被生下来,他是一个感觉的个体,他能够感觉事情,他还不是一个思考的个体,他是自然的,就好像自然界里面任何自然的东西,就好像一棵树或一只动物,但是我们开始塑造他、培养他,他必须压抑他的感觉,因为如果没有压抑他的感觉,他就会有麻烦,当他想要哭,他不能够哭,因为他的父母不允许他哭,他会受到谴责,如果他喜欢哭,他就不会被珍惜、不会被爱,他并没有按照他本然的样子被接受,他必须好好做,按照一个特定的意识形态或理想好好地做,唯有如此,他才能够被爱。
  父母并不是就他本然的样子来爱他,唯有当他遵守某些规则,他才能够被爱,那些规则是强加上去的,它们是不自然的,因此那个自然的个体就开始压抑。某些不自然的、不真实的东西强加在他上面,这个不真实就是你的头脑。当那个分裂太大的时候,你就无法连接起来,你会完全忘掉你真实的本性,你会变成一个虚假的面目,而原来的面目就丧失了,同时你也害怕去感觉那个原来的面目,因为当你感觉到它的时候,整个社会都会反对你,所以你自己本身就反对你真实的本性。
  这创造出一个非常神经病的状态,你不知道你要什么,你不知道你真实的、真正的需要,然后你就继续追求那些不真实的需要,因为只有一颗感觉的心能够给你那个你真实需要的知觉和方向。当你被压抑,你就创造出象征性的需要,比方说,你会继续吃得更多更多,用食物来填满你自己,而或许你会感觉到你永远没有被填满,你的需要是爱,而不是食物,但是食物和爱有着深深的关联,当你爱的需要没有被感觉到,或者是被压抑,一种虚假的对食物的需要就被创造出来,那么你可能会一直吃,因为那个需要是假的,所以它永远无法被满足,而我们就生活在那个虚假的需要里,因此没有满足感。
  你想要被爱,那是一个基本需要、那是自然的,但是它可以被转变到一个虚假的层面,比方说如果你试着去吸引别人来注意你,那么这个爱的需要或被爱的需要可能会被感觉成一个虚假的需要,你想要别人注意你,好让你成为一个政治领袖,有很多群众或许会注意你,但是真正的基本需要是被爱,即使整个世界都注意你,那个基本需要也无法被满足,其实那个基本需要只要藉着一个人的爱就可以被满足,只要藉着一个人出于爱的关怀就可以被满足。
  当你爱某一个人,你就会注意他,注意和爱是密切关联的,如果你压抑了爱的需要,它就变成一个象征性的需要,那么你就需要别人的注意,你或许会得到别人的注意,但那是不会满足你的,那个需要是假的,它已经脱离了自然的、基本的需要,这种人格的分裂就是神经病。
  坦陀罗是一种非常革命性的观念,它是最古老的,但也是最新的观念,坦陀罗是最古老的传统之一,但也是非传统的,甚至是反传统的,因为坦陀罗说:除非你是完整的、一体的,否则你就错过了整个生命,你不应该停留在分裂的状态,你必须变成一个整体,要怎么样做才能变成一个整体呢?你可以继续思考,但那将不会有所帮助,因为思想是一个划分的技巧,思想是分析性的,它将事情分开,它使事情分裂;感觉是结合的、合成的,它使事情变成一体,所以你可以一直思考、阅读、学习、沉思,但是那将不会有所帮助,除非你退回到感觉的中心,但那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即使当我们想到那个感觉的中心,我们也是在想!
  当你告诉某人:〃我爱你。〃你要觉知到那只是一个思想或是一个感觉,如果那只是一个思想,那么你就错失了某些东西,感觉是属于整体的:你的整个身体、头脑以及每一样东西都包含在内。在思考当中,只有你的头脑被包含进去,而即使那个也是不完全的,也只是片断而已,只是一道飞逝而过的思想,在下一个片刻它或许就不存在了,只有一个片断被包含进去,这种情况在生命里产生很多悲哀,因为用一个片断的思想,你是在给予一个你无法实现的承诺,你可以说:〃我爱你,我将永远爱你。〃然而,第二部分是一个你无法实现的承诺,因为它来自一个片断的思想,你的整个存在并没有包含在它里面,当那个片断消失、当那个思想不复存在,那么你明天将要怎么办?如此一来,那个承诺将会变成一个枷锁。
  萨特在某个地方曾经说过,每一个承诺都会变成虚假的,你无法承诺,因为你不是完整的,只是一部分的你在承诺,而当那一部分已经不在宝座上,当那一部分已经被其他部分所接管,你将怎么办?谁将要来履行那个承诺?伪君子就产生了,因为当你继续试着去履行,假装你是在履行,那么每一样东西都会变得虚假。坦陀罗说:深深地落入你内在的感觉中心。要怎么做才能够达到这样呢?现在我将进入经文,这些经文、每一段经文,都是要使你完整的一个努力。
第一段经文:
  在开始性结合的时候,保持注意着最初的火,继续维持这个样子,避免结束时的余火之灰。
  性可以是一个非常深的满足,性可以将你丢回到你的完整状态,丢回到你自然的、真实的存在,它之所以能够如此是有很多原因的,那些原因必须被了解,首先,性是一个全然的行为,你被丢出你的头脑,你被弄得不平衡,因此大家对性有很多恐惧,你跟头脑认同,而性是一个没有头脑(无心)的行为,你变成不用头脑的,在那个行为当中你没有任何头脑,没有心理的过程,如果有任何心理的过程,那么它就不是一个真实的、真正的性行为,那么就没有性高潮、没有满足,那么性行为本身就变成一个局部的事情,变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