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葵花》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青铜葵花- 第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妈妈从箱底取出了奶奶临死前给葵花留下的玉镯,看了看,想起了奶奶耳朵上那对耳环和手指上那只戒指,叹息道:“她除了一身的衣服,什么也没有为自己留下。”她把玉镯用一块布仔细包好,放在了一只柳条编的小箱子里——那里面已装满了葵花的东西。
  晚上,妈妈与葵花睡在一头。
  妈妈说:“想家了,就回来。人家说好了,只要你说一声要回来,人家就送你回来。到了那边,要好好念书。别总想着大麦地。大麦地也飞不掉,总在那儿的。也不要总惦记着我们,我们都挺好的。我们想你了,就会去看你。要高高兴兴地上路,你高兴,你爸爸、你哥哥和我,也就高兴。你要写信,我让你哥也给你写信。妈妈不在你身边了,从今以后,你要自己照顾好自己。黄阿姨、何阿姨都会对你好的。那年在老槐树下,我一见到她们,就觉得她们面也善心也善。要听她们的话。夜里睡觉,不要总把胳膊放在被子外面。晚上要自己洗脚了,不能总麻烦人家黄阿姨。再说了,你也不小了,该自己洗脚了,总不能让妈妈一辈子给你洗脚呀!走路不要总往天上看,城里有汽车,不是在乡下,乡下摔个跟头,最多啃一嘴泥。别再像跟你哥哥、跟翠环她们那样疯,要看看人家喜欢不喜欢疯……”
  妈妈的话,像大麦地村前的河水一般,不住地流淌着。
  在葵花离开大麦地之前的日子里,大麦地人经常看到,夜晚,有一只纸灯笼在田野上游动着,它一会儿在那片葵花田停下,一会儿在青铜奶奶的坟前停下。
  村长来了。
  村长问:“让孩子上路吧?”
  青铜的爸爸点点头。
  妈妈有点担心地说:“我就怕青铜到时不让她走。”
  “不是已跟他说好了的吗?”
  妈妈说:“说是说好了的。可,你是知道的,这孩子和别的孩子不一样。他一旦倔起来,谁拿他也没办法。”
  村长说:“想个办法,把他支开一会儿吧。”
  那天早上,妈妈对青铜说:“你去外婆家取个鞋样儿回来,我想为葵花再做一双新鞋。”
  青铜:“现在就去?”
  妈妈说:“现在就去。”
  青铜点点头,去了。
  村长就赶紧对城里人说:“上路吧,上路吧。”
  一直停靠在村前公众码头上的白轮船就发动了起来,行驶到了青铜家的码头上。
  在爸爸往轮船上拿葵花的东西时,葵花就一直抓着妈妈的手站在河边上。
  几乎所有的大麦地人,都站到了河边上。
  村长说:“天不早了。”
  妈妈轻轻地推了一下葵花,没想到葵花突然不肯走了,一把抱住了妈妈的腰,大声哭着:“我不走!我不走,我不走……”
  在场的人,有许多将头扭了过去。
  翠环、嘎鱼,许多孩子都哭了起来。
  妈妈推着葵花。
  村长看了看这情形,叹息了一声,跑过来,一把硬将葵花抱了起来,转身就往轮船上走。
  葵花在村长的肩上挥舞着双手,叫着:“妈妈!”“爸爸!”然后就一直叫着:“哥哥!——”
  人群里却没有哥哥。
  妈妈转过身去。
  村长将葵花一直抱到轮船上,两位阿姨从他手中接过了葵花。
  葵花一个劲要往岸上挣,两个阿姨就紧紧抱住她,并不住地说:“葵花乖呀,葵花乖呀!葵花哪天想家了,阿姨一定陪着你回来。也可以让你哥哥和爸爸、妈妈进城来啊!这儿永远是你的家……”
  葵花渐渐地安静了下来,但一直在啜泣。
  村长说:“开船吧!”
  机器发动起来了,一股黑烟从船的尾巴上不住地吐出,吐到水面上。
  葵花打开了那只柳条箱子,从里面取出了那只玉镯,走到船头,叫着:“妈妈……”
  妈妈便走到码头上。
  葵花把玉镯交到妈妈的手上。
  妈妈说:“我给你保管着。”
  “我哥呢?”
  “我让他去你外婆家了。他要在,不会让你走的。”
  葵花的眼泪纷纷滚落下来。
  村长大声叫道:“开船吧!开船吧!”
  他用脚使劲蹬了一下船头,妈妈和葵花便分开了。
  两个阿姨从船舱中走出来,一人拉了葵花一只手,与她一起站在船头上。
  船掉了一个头,稍微停顿了一下,只见船尾翻滚着浪花,船往水中埋了一下屁股,便快速地离开了大麦地……
  青铜惦记着葵花在家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去时,跑着,回时,也跑着。
  回到大麦地时,他看见大河尽头,白轮船只剩下一只鸽子大小的白点儿。
  他没有哭,也没有闹,他只是整天地发呆,并且喜欢独自一个人钻到一个什么角落里。不久,大麦地人发现,他从一早开始,就坐到了河边的一个大草垛的顶上。
  这里,有的草垛堆得特别大,像一座山包,足有城里的三层楼那么高。
  大草垛旁有一棵白杨树。每天一早,青铜就顺着白杨树干爬到草垛顶上,然后面朝东坐着,一动也不动。
  他可以看到大河最远的地方。
  那天,白轮船就是在那里消失的。
  起初,还有大人和孩子们来到草垛下看他。但一天一天过去之后,他们就不再来看他了。人们只是偶尔会抬起头来,看一眼大草垛顶。然后,或是对别人,或是对自己说一声:“哑巴还坐在草垛顶上呢。”或者不说,只在心里说一声:“哑巴还在草垛顶上呢。”
  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青铜都一整天坐在草垛顶上,有时,甚至是在夜晚,人们也能看到他坐在草垛顶上。
  那天,大雨滂沱,四下里只见雨烟弥漫。
  人们听到了青铜的妈妈呼唤青铜的声音。那声音里含着眼泪,在雨幕里穿行,震动得大麦地人心雨纷纷。
  然而,青铜对妈妈的呼唤声置若罔闻。
  他的头发,像草垛上的草一般,都被雨水冲得顺顺溜溜的。头发贴在他的脸上,几乎遮去了他的双眼。当雨水不住地从额头上流泻下来时,他却一次又一次地睁开眼睛,朝大河尽头看着。他看到了雨,看到了茫茫的水。
  雨停之后,人们都抬头去望草垛——
  青铜依然坐在草垛顶上,但人好像缩小了一圈。
  已到夏天,阳光十分炫目。
  中午时,所有植物的叶子,或是耷拉了下来,或是卷了起来。牛走过村前的满是尘埃的土路时,发出噗噗的声音。鸭子藏到了树阴之下,扁嘴张开,胸脯起伏不平地喘着气。打谷场上,穿行的人因为阳光的烤灼,会加快步伐。
  青铜却坐在大草垛的顶上。
  一个老人说:“这哑巴会被晒死的。”
  妈妈就差跪下来求他了,但他却无动于衷。
  谁都发现他瘦了,瘦成了猴。
  阳光在他的眼前像旋涡一般旋转着。大河在沸腾,并冒着金色的热气。村庄、树木、风车、船与路上的行人,好像在梦幻里,虚虚实实,摇摇摆摆,又好像在一个通天的雨帘背后,形状不定。
  汗珠从青铜的下巴下落下,落在了干草中。
  他的眼前,一会儿金,一会儿黑,一会儿红,一会儿五彩缤纷。
  不久,他感觉到大草垛开始颤抖起来,并且越来越厉害地颤抖着,到了后来,就成了晃动,是船在波浪上的那种晃动。
  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他的身体转了一个个儿,不再眺望大河了,眼前是一片田野。田野在水里,天空也好像在水里。
  青铜向前看去时,不由得一惊。他揉了揉被汗水弄疼了的眼睛,竟然看见葵花回来了!
  葵花穿过似乎永远也穿不透的水帘,正向他的大草垛跑着。
  但她没有声音——一个无声的但却是流动的世界。
  他从草垛上摇摇晃晃地站了起来。
  在水帘下往大草垛跑动的,分明就是葵花。
  他忘记了自己是在高高的草垛顶上,迈开双腿向葵花跑去——
  他无声无息地躺在地上。不知过了多久,他醒来了。他靠着草垛,慢慢地站起身来。他看到了葵花——她还在水帘下跑动着,并向他摇着手。
  他张开嘴巴,用尽平生力气,大喊了一声:“葵——花!”
  泪水泉涌而出。
  放鸭的嘎鱼,正巧路过这里,忽然听到了青铜的叫声,一下怔住了。
  青铜又大叫了一声:“葵——花!”
  虽然吐词不清,但声音确实是从青铜的喉咙里发出的。
  嘎鱼丢下他的鸭群,撒腿就往青铜家跑,一边跑,一边大声向大麦地的人宣布:“青铜会说话啦!青铜会说话啦!”
  青铜正从大草垛下,往田野上狂跑。
  当时阳光倾盆,一望无际的葵花田里,成千上万株葵花,花盘又大又圆,正齐刷刷地朝着正在空中滚动着的那轮金色的天体……
  美丽的痛苦(代后记)
  《青铜葵花》在享乐主义泛滥的今天,无疑是另一种声音。它进行的是一种逆向的思考。它是对苦难与痛苦的确定,也是对苦难与痛苦的诠释。
  苦难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它包括了自然的突然袭击、人类野蛮本性的发作、个人心灵世界的急风暴雨等。我们每天都在目睹与耳闻这些苦难。当非洲难民在尘土飞扬的荒原上一路倒毙一路迁徙的时候;当东南亚的海啸在人们猝不及防的情况下,以十分短暂的时间吞噬了那么多的生命,将一个好端端的世界弄得面目全非的时候;当阿尔卑斯山发生大雪崩将人的一片欢笑顿时掩埋于雪下的时候;当中国煤矿连连发生瓦斯爆炸,一团团生命之火消灭于数万年的黑暗之中的时候……我们难道还会以为这个世界就只有欢乐与幸福吗?其实,这一切又算得了什么?那些零星的、琐碎的却又是无边无际、无所不在的心灵痛苦,更是深攵志玫摹?部馈⒌洹⑹洹⒉ㄕ邸⑵泼稹⒙傧荨⒈慌灼⒈欢笊薄⒀┥霞铀⒙┐龆シ缋恕獠畈欢嗍敲恳桓鋈说囊簧凑铡?br》然而,我们却要忘却。
  我们陷入了今朝有酒今朝醉、先乐呵乐呵再说的轻薄的享乐主义。
  这种享乐主义,是我们在面对苦难、痛苦时的怯懦表现,是一种对生命缺乏深刻体验与理解的必然选择。而我们对此却没有丝毫的反思。不仅如此,我们还为这种享乐主义寻找到了许多借口。当下中国,在一片“苦啊”的叹息声中,开始了对快乐的疯狂吮吸。我们看到的景象,大概是那个宣扬享乐主义的西方都望尘莫及的。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世界沉沦于一派轻飘的、浮泛的、没有任何精神境界的欢愉之中。欢乐,欢乐,再欢乐,欢乐到死。
  追求快乐,是无可非议的,更是无罪的。问题是:这种忘却苦难的快乐,在苦难突然降临之际,究竟有多大的对抗力量?它只是一种享乐主义,而不是一种乐观主义——乐观主义,是一种深刻认识苦难之后的快乐,那才是一种真正的、有质量的快乐。
  由于我们忽视了苦难的必然性,忽视了苦难对于我们生命的价值,忽视了我们在面对苦难时的风度,忽视了我们对苦难的哲理性的理解,因此,当苦难来临时,我们只能毫无风度地叫苦连天,我们只能手足无措、不堪一击。有些苦难,其实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无法回避的元素。我们要成长,就不能不与这些苦难结伴而行,就像美丽的宝石必经熔岩的冶炼与物质的爆炸一样。
  在这样一个语境中,当一个孩子因为某种压力而选择轻生时,我们看到,这个看上去很深刻、很人性化的社会,急急忙忙地、毫不犹豫地从各个方面开始对造成这个孩子悲剧的社会进行检讨,甚至是谴责。我们从没有看到过有一个人站出来对这个孩子承受苦难的能力进行哪怕一点点的反思。我们无意为这个社会辩护,无意为这个教育制度辩护——这个社会、这个教育制度确实存在着许多问题,甚至是非常严重的问题,但将任何问题往社会身上一推,往教育制度上一推,难道就是完全合理的吗?事实上,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种教育制度,都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检讨,不也应包括对这个孩子对苦难的理解与承受能力的培养的检讨吗?
  由于我们对民主、自由、快乐的偏狭理解,我们喜欢不分是非地充当“快乐人生”代言人的角色。我们为那些不能承担正常苦难的孩子鸣冤叫屈,然后一味地为他们制造快乐的天堂。当谈到儿童文学时,我们说:儿童文学就是给孩子带来快乐的文学。十多年前,我就纠正过这个显然不怎么可靠的定义,我说:儿童文学是给孩子带来快感的文学,这里的快感包括喜剧快感,也包括悲剧快感——后者在有些时候甚至比前者还要重要。安徒生的作品,大部分是悲剧性的,是忧伤的,苦难的,痛苦的,但也是美的。由于一种不可靠的理念传播于整个社会,导致了我们对安徒生当下意义的否定,甚至发展到有人要往安徒生的脸上吐口水。我在想:在纪念安徒生诞辰200周年的今天,我实在不知道全世界到底还有多少人要向安徒生的脸上吐口水?看样子,这事情大概也就是发生在中国——一个享乐主义风行的世界。殊不知,这正是我们对苦难缺乏认识而对快乐又抱了一种浮浅见解的有力证据。
  苦难几乎是永恒的。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苦难。苦难绝非是从今天才开始的。今天的孩子,用不着为自己的苦难大惊小怪,更不要以为只是从你们这里开始才有苦难与痛苦的。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苦难的历史,而且这个历史还将继续延伸下去。我们需要的是面对苦难时的那种处变不惊的优雅风度。
  就在我写完《青铜葵花》后不久,我读到了罗曼。罗兰的一段文字:
  我们应当敢于正视痛苦,尊敬痛苦!欢乐固然值得赞颂,痛苦又何尝不值得赞颂!这两位是姊妹,而且都是圣者。她们锻炼人类开展伟大的心魂。她们是力,是生,是神。凡是不能兼爱欢乐与痛苦的人,便是既不爱欢乐,亦不爱痛苦。凡能体味她们的,方懂得人生的价值和离开人生时的甜蜜。
  《青铜葵花》要告诉孩子们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作者于北京大学蓝旗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