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唐诗选-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尽上闻也。”这首诗也是讽当时的政治,并非为个别人鸣不平。 

      '二'“亭”、“楼”,同指防边军士的住所,即戍楼。 

      '三'“幽燕”,幽州和燕州。唐幽州治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燕州治所在今北京市顺义县。 

      '四'“结发”,犹“束发”,古时男子成年就把披散的头发束起,结在顶上,上面加冠。这句 

是说刚成年就从事远游。 

      '五'“赤丸”,见卢照邻《长安古意》注'十三'。这两句是这位戍卒自述他过去的游侠行为。 

      '六'“辽水”,即辽河,有东西二源,东源出吉林省东辽县吉林哈达岭,西源出内蒙古自治区 

白岔山,在辽宁省昌囵县汇合,始称辽河,由盘山湾入海。 

      '七'《史记·李将军列传》:“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全余战。”李广是汉武帝时的名将,为 

匈奴所畏惧。他打了一辈子的仗,到六十几岁还得不到封侯的酬赏。最后还因出兵迷路,须受审判, 

悲愤自杀。这里用李广故事和上文用“汉国”字样都是借古写今。 

…  5…

                                        燕昭王   '一' 

                                '二'                                                   '三'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霸图令已矣 , 
驱马复归来。 

      '一'这是《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的第二首。北京德胜门外有土城关,相传为古蓟门遗 

址,亦名蓟丘 (见明人蒋一葵著《长安客话》)。作者千万岁通天二年(六九七)随建安部王武攸宜 

北征契丹,过蓟丘,访问古燕都遗迹。作者在武攸宜部下颇不得志,有感于燕昭王招贤的故事,写了 

这首诗。燕昭王,姓姬名平,是战国时代燕国的中兴之主。他于公元前三一二年被国人立为王。当时 

燕国在齐国的侵凌下,国势穷蹙,他“卑身厚市,以招贤者,……士争趋燕”(《史记·燕召公世家》), 

终于打败齐国。 

      '二'这两句写与燕昭王重贤士故事有关的两处古迹。“碣石馆”。即“碣石宫”。《史记·孟 

子苟卿列传》载邹衍到燕国时,昭王为他筑碣石宫,奉他为师,亲往受业。“黄金台”,相传也是燕 

昭王所筑,昭王置金于台上,在此延请天下之士。 

      '三'这句吊古伤今。作者以国王自命,对征契丹有他自己的用兵主张,但受武攸宜的压抑,志 

不得伸,所以有“已矣”的慨叹。 

                                     登幽州台歌'一' 

                                '二'                                        '三'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未者  。念大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 

      '一'“幽州”,郡名,唐属河北道。参见《感遇》(“朔风吹海树”)注'三'。“幽州台”, 

即蓟北楼。作者登台远眺,独立苍茫,因为这个台是古大的建筑物,不免引起古今变易的感触;又因 

为眼前是空旷的天宇和原野,又不免引起天地悠久,人生短暂,宇宙无垠。个人渺小的既叹。作者是 

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怀才不遇,所以又有一些不逢知音的孤独感。《楚辞·远游》:“惟天地之无穷 

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思想感情彼此相类。 

      '二'“古人”,指前贤。“来者”,指后贤。 

      '三'“怆(音创,去声)然”,悽恻貌。 

                                     度荆门望楚'一' 

                                '二'                                  '三' 
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  。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 。城分苍野外, 
                                                 '四' 
树断白云限。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  。 

      '一'此诗写从巫峡沿江东下,过荆门时的情景。“荆门”,《水经注·江水》(卷三十四): 

 “江水又东历荆门虎牙之间。荆门在南,上合下开,暗彻山南;有门象虎牙在北,石壁色红,间有白 

文,类牙形。并以物象受名。此二山,楚之西塞也。”今湖北省荆门县城即在江南岸边,县南有荆门 

山,与北岸虎牙山相对。 

      '二'“巫峡”,三峡之一,在四川省巫山县东。“望望”,瞻望之貌。“章台”,章华台的省 

称,是春秋时楚国所建。在今湖北省监利县西北,首二句是说出了巫峡,瞻望着向下游的楚地前进。 

      '三'“巴国”,秦以古时巴国地置巴郡,有今四川省东部地区。这两句是说已经出了巴蜀,来 

到荆门,这里连用四个地名而下堆垛呆板,由于写一路行来有进程,不是平铺。 

      '四'“狂歌客”,作者自谓。这两句是说想不到我这个狂表现在竞狂歌着到楚狂的家乡来了。 

从前孔丘到楚国去,楚狂接舆唱着“凤兮”之歌讽刺孔丘,走过孔丘车前(见《论语·微子》)。这 

两句的位置也见作意,如放在篇首,本来很顺,但那样未兔平直,不能以错综见奇了。 

…  6…

                                   晚次乐乡县     '一' 

              '二'                '三'                '四'                 '五' 
故乡杏无际  ,日暮且孤征  。川原迷旧国 ,道路入边城  。野戍荒 
                      '六'                                '七' 
烟断,深山古木平  。如何此时恨?噭噭夜猿鸣 。 

      '一'“乐乡县”,故址在今湖北省荆门县北九十里。作者由蜀入洛,途中经过此地。 

      '二'“杳(音窈)”,旷远。首句言故乡渺远,看不见它的边际。 

      '三'“孤征”,独自远行。 

      '四'“旧国”,故乡。 

      '五'“边”,在这里是相近、相接的意思。“边城”,指与蜀地邻近的城,即乐乡县。乐乡在 

春秋战国时属楚,三国时属吴。 

      '六'这两句写暮景。“戍”,指守望者的碉堡。“断”,是说视线被遮断。“平”,是说不辨 

高低。 

      '七'这两句是说人夜猿声凄厉,人的愁绪难言。“如何此时恨”,即“此时恨如何”。 

                                     送魏大从军 

              '一'                '二'                '三'                 '四' 
匈奴犹未灭  ,魏绦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 ,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 
                      '五'                                '六' 
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 

      '一'“匈奴”,汉代长期与汉族为敌的一个北方民族。汉骠骑将军霍去病曾有“匈奴未灭,无 

以家为也”的壮语(见《史记》本传)。这里指匈奴指当时与唐交战的外族,可能指契丹。 

      '二'“魏绛”,春秋晋国的大夫,曾以和戎政策消除了晋国的边患(事见《左传·襄公四年》)。 

这里借魏绛指魏大。“从戎”,从军。 

      '三'“三河”,汉代称河东(今山西省南部)、河内(今河南黄河以北地区)、河南(今河南 

黄河以南地区)为三河郡。史记·货殖列传》:“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 

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 

      '四'《汉书·地理志下》:“汉兴,六郡良家子,选给羽林期门,以材力为宫,名将多出焉。” 

颜师古注:“六郡谓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又《汉书·赵充国传》:“(充国) 

始为骑士,以六郡良家子善骑射,补羽林。”这里以“六郡堆”(即赵充国一类的六郡名将)比魏大。 

 “追”,追攀。这两句写送别。 

      '五'“雁山”,雁门山的省称。山在代州(今山西省代县)北三十五里。“狐塞”,飞狐塞(又 

号飞狐口)的省称。在今河北省涞源县北跨蔚县界。“云中”,郡名,秦置。唐时云中郡治所在今山 

西省大同县。这两句写魏大从军所往之地。 

      '六'“燕然”,山名。东汉窦宪为车骑将军,大破北单于,登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见《后 

汉书·窦宪传》)。末两句勉魏大立功,与窦宪比美。 

                                        杜审言 

     杜审言 (约六四六——约七○八),字必简,原籍襄阳(今湖北省襄阳 
县),从其父起迁居巩县(今河南省巩县附近)。成亨元年(六七○)进士, 
历任丞、尉等小官,武后时授著作郎,迁膳部员外郎。神龙初 (七○五)因 
张易之兄弟的牵连得罪,流放遥远的峰州。不久召还,为国子监主簿、修文 
馆直学士。有 《杜审言集》。 
     杜审言青年时期就和崔融、李峤、苏味道被人合称为“文章四友”。他 

…  7…

以文学自负,曾有“吾文章当得屈、宋作衙官”的狂语。诗存四十余首,多 
律体,他的五言律诗已达到成熟的境地,七言律诗平厌还不完全调谐,如《春 
 日京中有怀》)便有点象当时七言古诗的截取或压缩。这种过渡现象值得注 
意。 
                                                                                     '一' 
     杜审言是杜甫的祖父。杜甫很推崇他的诗,曾夸口说“吾祖诗冠古” ; 
                                                                  '二' 
在杜甫的诗篇里也找得出一些承袭他祖父的句法的例子  。 

      '一'杜甫《赠蜀僧闾丘师兄》诗。 

      '二'参看宋王得臣《麈史》卷中、杨万里《杜审言诗集序》,近人易孺《唐宋三大诗宗集。杜 

审言集跋》。 

                                   夏日过郑七山斋 

                              '一'                                 '二' 
共有樽中好,言寻谷口来  。薛萝山径人,荷芰水亭开 。日气含残雨, 
                                               '三' 
云阴送晚雷。洛阳钟鼓至,车马系迟回  。 

      '一'首二句言将访郑共饮。“樽”,盛酒器。《后汉书·孔融传》:“(融)常叹曰:‘坐上 

客常满,尊中酒不空,吾无忧矣。’”“言”,助词。“谷口”,汉县名,在今陕西省醴泉县东。汉 

有隐士郑璞,字子真,躬耕于谷口 (见扬雄《法言·问神篇》及皇甫谧《高士传》)。这里借用谷口 

地名,以切郑七的姓。 

      '二'这两句写入山到郑七寓所,穿过幽径,忽见一片池水。“麦”,即菱。“开”,铺开。 

      '三'末两句是说听到洛阳钟鼓,已是该回去的时刻了,但还是不肯就起身。“迟回”,迟疑不 

决貌。从上句看来,这首诗当是杜审言为洛阳丞时所作。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一' 

                              '二'                '三'                '四'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 ,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 
'五'                 '六'                                 '七' 
    ,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 

      '一'《全唐诗》于杜审言和韦应物名下都收录这篇诗,收入韦诗的那篇第六句“转”字作“照”, 

第七句“古”字作“苦”。今传《杜审言集》二卷,内载此篇;《韦苏州集》十卷(卷数与《全唐诗》 

同),无此诗。“晋陵”,唐郡名,属江南道,即今江苏省常州市。“陆丞’’,作者的友人,不详 

其名,时为晋陵郡丞。 《早春游望》是陆丞所作的诗,本篇是赓和之作。 

      '二'开头二句说离家作官的人对物候的变化特别敏感。“物候”,自然界的现象变化反映出季 

节的不同叫“物候”。 

      '三'破晓的时候,太阳好象从东海升起,云气被朝阳照耀,蔚成绚烂的霞彩,也好象和旭日同 

时从海中出来,所以说“云霞出海曙”。 

      '四'江南比江北早暖,梅、柳的枝头透露春意也比江北早些。由江北到江南,忽见梅树已经开 

花,杨柳已经发绿,好象梅柳一过长江就换上了春妆似的,所以说“梅柳渡江春”。 

      '五'“淑气”,指温和的春气。“催黄鸟”,言促黄鸟(黄莺)早鸣。 

      '六'这句说阳光照射水面,使水中的草也及时地由嫩绿转为深绿。 

      '七'末两句说因为读了陆丞 《早春游望》那首诗,引起“归思(读去声)”,竟然要位下沾巾 

了。“古调”,指陆丞的诗,赞美它的格调近于古人。 

                                         宋之问 

…  8…

     宋之问 (?——七一二),字延清,一名少连。虢州弘农(故址在今河 
                                                                             '一' 
南省灵宝县西南三十里)人,一说汾州(今山西省汾阳县附近)人 。早岁 
知名,武后时官尚方监丞。后因谄附张易之贬泷州(今广东省罗定县)参军。 
不久,逃归。中宗增置修文馆学士,他与杜审言等同入选。后因罪贬越州(今 
浙江省绍兴县)长史。睿宗即位,把他流放到钦州 (在今广东省钦县北一百 
三十里),又勒令他自杀。 
     宋之问的诗以属对精密,音韵谐调的特色与沈佺期齐名,号称“沈宋体”。 
律诗在初唐已逐渐形成定格,沈、宋所作律诗更严谨地遵守这种定格,所以 
                                             '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