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唐诗选- 第4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顾 况 

                                                                     '一' 
     顾况(七二五——八一四),字速翁,晚年又自号悲翁 。苏州人,一 
说海盐 (今浙江省海盐县)人。至德二年(七五七)进士,任著作郎,以作 
 《海鸥咏》讽刺权贵,被贬饶州司户。后隐居茅山,称“华阳真逸”。诗见 
 《全唐诗》。 
     顾况的诗着重内容,不以文词华丽求胜。他虽然深受道家的出世求仙思 
想的影响,却写了很多有积极意义的作品,对被剥削被迫害的人民表示同情, 
                                   '二' 
对不合理的风俗制度寄寓愤慨  。在表现方法上,他不避俚俗,搀杂口语, 
句法综错流动。皇甫湜为他诗集作序,就说他“偏于长歌逸句,……非常人 
所能及”。 

      '一'《听刘安唱歌》:“悲翁更忆太平年。”《八月五日歌》:“悲翁回首望承明。” 

      '二'例如 《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以“悯农”(《上古》)开始,以“怨奢”(《采蜡》) 

结束。中间《囝》一章对闽地不人道的绝阳为阉奴的制度表示痛恨。 

                                      行路难'一' 

君不见担雪塞井空用力,炊砂作饭岂堪食。一生肝胆向人尽,相识不如不相 
   '二'                                           '三' 
识  。冬青树上挂凌霄,岁晏花调树不调 。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 
生豆苗。行路难,行路难,何处是平道?中心无事当富贵,今日看君颜色好 
'四' 
    。 

      '一'“行路难”,乐府《杂曲歌》名。见李白《行路难》注'一'。顾况本集《行路难》只二首, 

 《乐府诗集》及《全唐诗》各收有三首。这里所选的一首在《乐府诗集》中列为第三首,《全唐诗》 

列为第一首。 

      '二'这四句用“担雪塞井”、“炊砂作饭”来比喻自己热心待人,徒劳无功。 

      '三'这两句用“岁晏不调”的冬青树来比喻有操守和气节的人,用攀援树木的凌霄花来比喻依 

附权势的人。 

      '四'这两句说那些有操守的人,心安理得,外表显得泰然恰然,容光焕发。“当”,即“安步 

当车、晚食当肉”的“当”,犹言“算作”。“君”,指“中心无事当富贵”的那些人。 

                                         囝'一' 

                                                     '二' 
囝,哀闽也。囝生闽方,闽吏得之,乃绝其阳 。为臧为获,致金满屋。为 
                      '三'                                                     '四' 
髡为钳,如视草木  。天道无知,我罹其毒。神道无知,彼受其福 。郎 
                                                                          '五' 
罢别囝,吾悔生汝。及汝既生,人劝不举。不从人言,果获是苦  。囝别郎 

…  73…

                 '六'                                                 '七' 
罢,心摧血下  。隔地绝天,及至黄泉,不得在郎罢前  。 

      '一'这首诗以同情的态度写唐代被掠卖作奴隶的人的痛苦。闽地 (今福建省)在当时还盛行一 

种掠卖奴隶的风俗,作者在诗中予以讽刺和控诉这是 《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中的第十一章。原 

序自注:“囝,音蹇,闽俗呼子为囝,父为郎罢。” 

      '二'“绝”,割断。“阳”,男性生殖器。 

      '三'这四句说囝做了奴隶,为主人生产,积聚了许多财物,他自己却受着罪犯的待遇,披人轻 

贱。“臧获”,古代对奴婢的贱称。扬雄《方言》卷二:“荆、淮、海、岱、杂齐之间,骂奴曰臧, 

骂婢曰获。齐之北鄙,燕之北郊,……亡奴谓之臧,亡婢谓之获。”“髡(音坤)”,剃去头发。“钳”, 

用铁圈套在颈上。“髡钳”,是古代刑罚,也是奴隶身分的标志。 

      '四'这四句说天和神都是无知的,他们使无辜的被压迫者受害,却让残暴的压迫者得福。“罹 

 (音离)”,遭遇。“羞”,害。 

      '五'从“吾悔生汝”以下五句都是父亲对儿子说的话。“下举”、不养育。“人劝不举”,别 

人劝说把孩子弄死。“是苦”,指做奴隶的痛 

      '六'“摧”,伤。“血”,血泪。 

      '七'末三句是儿子的话,说从此隔绝,只能待死后相见了。“黄泉”,地中之泉叫“黄泉”。 

人死埋葬地下叫“黄泉之下”。“及至黄泉”,就是一直到死的意思。 

…  74…

                                      古离别  '一' 

                              '二'                                          '三' 
西江上,风动麻姑嫁时浪  。西山为水水为尘,不是人间离别人 。 

      '一'“古离别”,古乐府《杂曲歌》旧有此题,向来写这个题目的诗,无非描写男女别离之苦。 

顾况这一首只是借麻姑故事,指出人间的生离死别正如自然界的沧桑变化,是无可避免的事,只有幻 

想世界的神仙可能有不同的经历。诗中不作悲苦怨叹之词,不写具体的离别情事,反而写了一个“不 

是人间离别人”的麻姑,写法别致;同时它语言简括,音节谐美,也吸引读者。 

      '二'“西江”,指长江。元稹《相忆泪》诗:“西江流水到江州,闻道分成九派流。”也是称 

长江为西江。“麻姑”,传说中的古汕女,出身在建昌(今江西省奉新县西),今江西南城县有麻姑 

山,相传是麻姑得道处。《神仙传》叙述她在东汉桓帝时曾与另一仙人王方平同降临蔡经家。她自言 

三次见到东海变为桑田,并说见蓬莱山下海水变浅,只及往日的一半,或许又要成为陆地。“麻姑嫁 

时”,指遥远的古代。这两句说西江的风浪看来和往古无异。 

      '三'“西山”句说水陆变迁,就是沧海变桑田的意思。“四山”,当是指江西南昌的西山,王 

勃 《滕王阁》诗“珠帘暮卷西山雨”,即此山。本篇提到的“江”、“山”彼此挨近,又都距离传说 

中麻姑的故乡和得道处不远,不是泛指。末两句大意说:从麻姑嫁时以来,世界几经沧桑,麻姑却不 

曾经历人间的那种离别。世人幻想出有婚嫁而无离别的神仙生活,正是因为无法避免现实中的离别之 

苦才拿空想来作安慰。 

                                    过山农家'一' 

                                                      '二'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莫嗔焙茶烟暗  ,却喜晒谷天晴。 

      '一'本篇一作张继诗,题为《山家》。 

      '二'“嗔(音郴)”,生气,嫌怨。“焙茶”,用微人烘烤茶叶。 



唐诗选 (下) 

… 页面 2…

                                        孟郊 

     孟郊(七五一——八一四),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省武康县)人。 
四十六岁才中进士,曾任溧阳尉、协律郎等职。他一生穷愁潦倒,不苟同流 
                                                                                '一' 
俗。所以虽有韩愈、李翱、李观等人为之揄扬,却始终未能免于饥寒冻馁  , 
                              '二' 
被人称之为“寒酸孟夫子” 。六十四岁时赴山南西道任官,行至阌乡暴卒。 
由于他性格耿介孤直,死后大家送他的谥号是“贞曜先生”。有《孟东野集》。 
     孟郊所处的时代,正是唐代中央政权已经衰落,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 
朝廷则宦官专权,四方则藩镇割据,争权夺利,斗争不已。战乱给人民带来 
了深重的灾难。孟诗《伤春》云:“两河春草海水清,十年征战城郭腥。乱 
兵杀儿将女去,二月三月花冥冥。”所说乱兵,就是藩镇的兵,在他们暴虐 
的摧残之下,人民陷入了浩劫之中。 
     孟郊存诗四百余首,其中绝大多数是倾诉穷愁孤苦的作品。他的朴质而 
深挚的诗风,在当时是别开蹊径而富于创造性的。他苦心孤诣,惨淡经营, 
以白描的手法抒情写景,却能达到深刻、生动的境地。苏拭赞美他“诗从肺 
                        '三' 
腑出,出辄愁肺腑”  ,是很恰当的。 
      由于他一生困顿,社会地位较低,对当时贫富悬殊现象有所愤慨,也有 
所抗议,并在他的诗歌中有所表现。例如本书所选《织妇辞》、《寒地百姓 
吟》即是。这些诗感情真实,诉说了封建社会的罪恶,可以说是苦难的劳动 
者的呼声。 
     孟郊的诗,语言缺乏藻饰,也不讲求音韵的谐和、响亮。但大都表达了 
作者发自内心深处的情感。看来,他是有意矫正大历以来内容空洞、格调平 
庸的诗风,并获得了诗歌创作上的独特成就。 

     '一'见李翱《荐所知于徐州张仆射(建封)书》:“郊穷饿不能养其亲,周天下无所遇。” 

     '二'刘叉 《答孟东野》。 

     '三'苏轼《读孟东野诗》。 

                                    游子吟'一'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 
     '二' 
春晖  。 

     '一'题下自注:“迎母溧上作。” 

     '二'“寸草”,象征子女。“心”,草木的茎干也叫做心。“心”字双关。“三春晖”,春天 

的阳光,象征贫寒人家的母亲对子女的关心,这两句说子女对母亲的心意,不能报答母亲对子女的爱 

于万一。 

                                    织妇辞'一' 

                                                           '二' 
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当年嫁得君,为君秉机杼  。筋力日已疲,不息 
                                       '三'                               '四' 
窗下机。如何织纨素,自着蓝缕衣  。官家牓村路,更索栽桑树 。 

     '一'这首诗写织妇辛苦,织成的绢绸都被官府征去,表现了宫府对农民的繁重剥削。 

     '二'“秉”,操持。 

     '三'这两句是对不公平的现象提出质问:织妇天天织绢绸,为什么自己身上却只能穿着破旧的 

… 页面 3…

衣裳?“纨素”,白绢。“蓝缕衣”,敝旧衣服。 

      '四'末两句说宫府在路旁贴了告示,命令农家添种桑树,以饲养更多的蚕,产更多的丝,织成 

更多的纨素。“膀”,同“榜”。 

                                       闻砧'一' 

                             '二' 
杜鹃声不哀,断猿啼不切  。月下谁家砧,一声肠一绝。杵声不为客,客闻 
        '三'                                '四' 
发自白  。杵声不为衣,欲令游子悲 。 

      '一'“砧”,砧声,即捣衣声。见沈佺期《古意呈补阔乔知之》注'四'。 

      '二'这两句说比之砧声,杜鹃的啼声和孤猿的啼声都算不得哀切。 

      '三'这两句说杵声 (即砧声)原不为羁客而发,但羁客听了,自会牵动乡愁。“杵”,捣衣木 

棒。 

      '四'末两句说仿佛柞声不在捣衣,而在声声呼唤游子 (客)归来。 

                                        古怨别 

              '一'                                                                '二' 
飒飒秋风生  ,愁人怨离别。含情两相向,欲语气先咽。心曲千万端 , 
                                              '三' 
悲来却难说。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  。 

      '一'“飒飒”,风声。 

      '二'“心曲”,心事。 

      '三'末两句语意本谢庄 《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寒地百姓吟'一' 

                             '二' 
无火炙地眠,半夜皆立号  。冷箭何处来,棘针风骚骚。霜吹破四壁,苦痛 
        '三'                                '四' 
不可逃  。高堂捶钟饮,到晓闻烹炮 。寒者愿为蛾,烧死彼华膏。华膏 
                        '五'                                '六' 
隔仙罗,虚绕千万遭  。到头落地死,踏地为游遨 。游遨者是谁?君子 
        '七' 
为郁陶  ! 

      '一'明弘治本题下原注:“为郑相其年居河南,畿内百姓,大蒙矜恤。” 

      '二'“炙地”,烧地。这两句说穷苦的劳动人民,屋子里没有炉火,只在临睡前,用柴火烘热 

地面,然后睡在烘热的地方。夜半,烘过的地方也冷了,都冻得站起来叫冷。 

      '三'“冷箭”、“棘针”、“霜吹”,都是指从破壁吹进来的冷风。“骚骚”,风声。 

      '四'这两句写富贵人家夜宴时敲钟,烹烧食物的香气到天亮时还氤氲不散。与前面寒地百姓寒 

冷难耐、痛苦立号的情况恰成强烈对比。 

      '五'这四句说寒者宁愿作扑灯蛾被烧死。可惜富贵人家的灯烛也被纱罗阻挡,无法挨近。这里 

借飞蛾比喻寒夜百姓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的悲惨境况。“华膏”,饰有华彩的灯烛。“仙罗”,指罗 

幔。 

      '六'这两句写飞蛾终于落地而死,为游乐者所践踏,暗示统治阶级对穷苦的老百姓的死生毫不 

关切。 

      '七'“郁陶(音遥)”,此处是悲愤积聚之意。 

… 页面 4…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