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中枢一木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末中枢一木匠- 第34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然分神呢?只因那公子眼中流lù出一种由衷关切和担心的神态,是她极少见到的,何况这又是来自一位英俊儒雅的年轻公子,怎不让她心神dàng漾。那位公子似乎也察觉到了红娘子那含情脉脉的眼神,他先前是被她高超的技艺、矫健的体态、秀媚的脸庞吸引住了,现在却更为那种勾魂摄魄的眼神而心dàng神移。

这位公子就是李岩,李岩的父亲李jīng白,早年做过山东巡抚,因为得罪了东林党,被弹劾下野。他们老家本来河南,可由于东林党势大,地方官又是东林党人,所以经常无辜为难,最后便迁徙到陕西庆阳。做过巡抚的人,家里当然不会穷了,李家十分富庶,李岩为人善良,且少年聪明,不到二十就考上了举人,这一日是出外踏青,回来碰上了红娘子。被一位江湖卖艺nvnòng得心旌摇曳,难以自持,他想起自己的身份,哪可如此轻薄,便强迫自己离开了场子。

匆匆一别,一晃数年过去,陕西大旱,可谓是哀鸿遍野,民不聊生。李岩有举人功名,两次建议地方官员开仓放粮,赈济百姓,但都被庆阳知府驳斥一番。穷苦百姓,知道李岩善良,就到他mén上乞讨,大喊李公子救救我们。

李岩心感神伤,当即打开了自家的粮仓救济饥民。李岩的父母全都亡故,家里就他说的算,他拿出家中大半财产购买粮食,开设了二十多个粥棚。

本地百姓,大肆传扬李公子的善名,如此一来,李岩的名声是越来越大。庆阳知府得知之后,下令将李岩抓入监牢,给他定的罪名是聚集百姓,图谋不轨,还借此霸占了李家的财产。不少百姓为李岩呼冤,但都被庆阳府抓进监狱,也就是跟李岩一起出狱的那帮人。

就在李自成率兵打来的前两天,红娘子的杂耍班又来到庆阳府,听说了这件事。红娘子并不知道“李信”就是当年的那位公子,但为李岩抱不平,准备砸开监狱,救李岩出来。正在想办法的时候,李自成的大军来了,红娘子便打定主意,不如借此机会,砸开监牢,救出李岩。说来也巧,在行动的这天晚上,高一功的人也在城内煽风点火,彼此间算是互相照应了一把。

李岩早已忘记红娘子的容貌,可红娘子却将李岩的长相深深地刻在心中,一直没有忘怀,所以才有见面时的那一惊。

或许这也是天意,二人从此成了一对,红娘子也跟着李岩加入了李自成的义军。

再说从庆阳府逃走的官兵,他们有的逃往长安,有的逃往平凉府。逃奔平凉府的那一路,是庆阳分守参将所带领。不等他们跑到平阳,就在半路遇到了从平凉赶来的援军,两下汇合,可知流寇已经夺下庆阳府,援军不敢再行前进,只能就地扎营,将情况禀明平凉知府和分守参将。

两位大老爷得知这事,心中大惊,料想流寇势大,还是赶紧飞马向总督大人报信。

在李自成刚到庆阳的时候,庆阳就已经派人去甘肃报急。

甘肃那边,杨奕山取得大捷,做的第一件事自然是向朝廷报捷,报捷的同时,还要肃清流寇余孽,安抚流民百姓。高迎祥带领流寇主力先一步就跑了,杨奕山命左良yù与吴家省分头追击,其余的兵马原地驻扎,招抚百姓。

这些百姓多是被裹挟的,现在已经一无所有,抄了流寇大营,也没发现多少粮食,这一来,杨奕山就有些头疼了,几十万百姓,要是没有吃的,不是饿死,就得再次铤而走险。

四川那边虽然送来十万石军粮,但这次打仗,也没有全带来,只带来两万石,够兵马两月吃用,也就行了,其余的,还在长安。眼下安抚流民需要大量粮食,无奈之下,只有咬牙拿出现有的军粮,搭设粥棚,赈济百姓。

杨奕山的部队,一天的口粮就得是三百石,一路行来,到今天,已经是二十三天,吃了将近七千石,剩余的不过一万三千石,要是在此时间长了,自己的部队都得没东西吃。眼瞧着,这样下去,肯定不行,杨奕山只能向朝廷催粮,请朝廷调拨粮食,安抚百姓。有一句叫做屋漏偏逢连夜雨,剿灭流寇没两天,熊廷弼竟然得了急病,这里除了军医之外,也没有什么好郎中,缺医少yào,熊廷弼没坚持上三天,便病死军中。

杨大人本就因赈济流民的事,忙的焦头烂额,老丈人这一死,更如雪上加霜,简单的cào办丧事,让熊兆硅和熊瑚先抚柩回老家,自己还要留在这里。可还没等熊家兄妹走呢,就有士兵快马送来消息,流寇攻打庆阳府。这个消息,好似晴天霹雳,惊的杨奕山差点晕倒过去。

他随即命曹文诏率本部人马先行出发,驰援庆阳,他有心回去,可方着这么多百姓,他也怕再出luàn子,料想庆阳有一万守军,短期内不会失守,自己便没有马上离开。找来张掖的守将和甘肃巡抚,安排让流民返乡,出军粮八千石,分发给百姓。

八千石粮食,要发给几十万百姓,实在有点杯水车薪了,可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杨奕山只能寄希望于朝廷。不过他表示,自己回到长安之后,会派兵再押四万石粮食过来,让百姓坚持一段日子。

可曹文诏刚走,只过了一天半,败报传来,庆阳失守。杨奕山这一惊更大,马上就晕了过去,手下赶紧救治,不一会,杨奕山醒了过来,大声叫道:“拔营起寨,兵发庆阳!”

他这回可管不了其他了,庆阳失守,让流寇窜回陕西,那可就糟了。当然,这里的情况,他是不敢隐瞒朝廷的,只能如实上奏。

可是,一切都晚了。李自成夺下庆阳的第六天,高迎祥带领主力人马,来到庆阳。两军汇合,高迎祥自然是高兴无比,大大夸赞李自成一番,紧跟着,众人商量起下一步的计划。

李岩早已给李自成想好了对策,他们在攻下庆阳之后,也得到准确情报,杨奕山所率领的兵马,一部分是从山西调来的,一部分是从四川调来的,四川地势险要,而且巡抚朱燮元有些本事,不易攻取,倒是山西,相对容易许多。

于是,在会议上,李自成按照李岩的意思,提出已经商量好的对策,兵进山西。他的提议,得到众人认可,眼瞧着朝廷大军很快就会赶来,流寇只休息一日,便离开庆阳府,朝山西赶去。

流寇占据庆阳的消息,很快传到左良yù、吴家省的耳中,他们率军星夜兼程急追,赶到之时,遇到了奉命前来的曹文诏,可是流寇却已然从庆阳城走了三天了,看方向,应该是奔山西去的。

三位将军想要率部追击,怎奈带来的军粮只够两天了,所以左良yù与曹文诏决定给杨奕山送信,汇报情况,兵马在此等候杨奕山的大军到来。可吴家省等不起,得知流寇要去山西,他心急如焚,见另外两人不打算去,只能自行带本部人马,向山西方向追去。

流寇也怕官兵追来,所以这一次,并没有裹挟百姓,而是只带领主力兵马出发。不过没裹挟百姓,担心官兵追来,只是一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还是仗着李自成,是他强烈要求,不得裹挟百姓,以免影响行军速度。

流寇行军也不是一窝蜂的走,也要分前中后三军,前军一向是最占便宜的,因为流寇多是以抢为主,走在最前面的,自然是第一个动手抢的,等后面流寇的路过,什么也不会剩下。

为了争取当先锋,流寇的几位头领挣的是面红耳赤,经过再三协商,最后在高迎祥的支持下,这个任务,被闯天王高应登得到。

流寇大军之中,现在兵马最多的,是李自成,他现在手上有一万多人。而其他几家,合起来才一万多人,这也是他们为了逃命,不敢多带人马,但是跟在身边的,都是jīng锐。流寇之间的关系,也不存在什么统属关系,而是依附,可以说,这几营首领,只是依附高迎接,尊高迎祥为大哥。

高应登手下只有一千来人,他充当前部,他早就想好该怎么办了。多抢些银子,多拉些壮丁,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实力。

从庆阳一路向东,就能进到山西境内,高应登一路抢掠,不过说句实在话,却也抢不到什么。这年头,百姓不敢种地,因为谁种抢谁的,没人种地,老百姓就四处流窜,除了城市,乡间根本就没什么可抢的。

走了十多天,高应登一伙啥也没抢到,流民倒是收了好几千,人手这一增加,带来的军粮就不够吃了。这些流民不少都不是什么善类,吃不上饭,便干些抢劫的勾当,见高应登的部队也没有多少粮食,就帮着出主意。

一个叫乔五的小子,告诉高应登,往西南方向走八十里,有一个叫作溪山镇的地方,那里有不少百姓,而且还有人种庄家,比较富余,咱们可以到溪山镇去抢。高应登也是有些急眼了,一听说有富余的地方,岂会管其他,率领人马,就直扑溪山镇。

不过高应登哪里知道,这地方要是好抢的话,还用得着他去抢。乔五这帮人,干的就是抢劫村镇的买卖,他们曾经在那里吃过亏,想借高应登的力量,报一箭之仇。

第四卷第九十八章高应登溪山落败,猛刀客初露锋芒

更新时间:2012…7…241:10:31本章字数:4843

第九十八章高应登溪山落败,猛刀客初露锋芒

溪山镇,镇如其名,在这宁静村镇旁,不仅有山,还有一条小溪。

溪水潺潺,好一派湖光山色,如画卷一般,在乱世之内,更显出它的美丽。陕西虽说大旱,却也只是头两年的事,今日春后,先后下了两场雨,现在进了夏天,偶尔也有雨水,倒不能说种地之后,就一点粮食也打不出来,只是百姓怕人来抢,不敢耕种罢了。

这里的百姓,为什么敢种地呢?主要是因为,在溪山镇旁的大山之上,有一条好汉。此人名叫胡恪,是溪山镇土生土长的汉子,年少时喜欢练武,四处闯荡,磨练出一身好本事,成为陕西有名的刀客。后来陕西大旱,流寇肆虐,他担心家乡受到骚扰,带着一帮绿林上的朋友回到家乡,组织镇上男丁练武,保护家园。附近村子知道之后,也纷纷来人,希望能够受到胡恪的保护,大家联合起来。人多力量大,胡恪当然愿意,于是各个村落都派男丁跟胡恪练武,人数已然过千。这两年来,时常有小股流寇前来骚扰,但都被胡恪带人给打跑了,乔五就是其中之一。

这一日,溪山镇的男丁们,帮忙农活,就开始跟着胡恪练武,他们现在拿的都是正规兵器,这也是托流寇的福,因为几次交手,那些流寇都留下不少兵器。

正练着的时候,不远处是燃起浓烟。这是各村商量好的信号,哪里有烟,就是哪里出警。

胡恪当下收住兵器,带领丁壮朝出警的地方赶去,一进镇子,就见不少百姓惊慌失措是朝他们这边跑来,胡恪大声问道:“出什么事了。”

“是流寇打来了,有好多人啊。”一个大婶惊慌地说道。

“大家不必害怕,快快找地方躲避,这里就交给我们了。”胡恪说完,领头朝镇口赶去。

刚到镇口,就见不远处有好几千人朝这边奔来,不过胡恪丝毫不畏惧,大声叫道:“各位弟兄,不必害怕,他们不过草寇而已。我等只需齐心协力,定能将敌人打败。大家跟我上,保护家园!”

“保护家园!”“保护家园!”……

胡恪身后的汉子,也不害怕,大家伙跟着大声喊了起来,随着胡恪向前冲去。

对面的流寇正是高应登的人马。对于高应登来说,打劫乡镇,已经成了家常便饭,眼看着眼前的村镇甚是繁华,而且乡间的农田还种着庄家,他就心中欢喜,知道这里肯定有余粮,自己不会白走一趟。

来到镇口,刚要发话去抢,不曾想从镇子里竟然率先杀出一伙人来。他们立足未稳,镇里的人已然杀到面前,领头的胡恪,二话不说,直接劈倒一名流寇。在胡恪身边,还有三十多人,这帮人都是胡恪绿林上的兄弟,各个身手不弱,胡恪第一个动手,他们也不留情,抡起刀枪,就砍杀起来。

胡恪和这些绿林中人,甚是厉害,岂是一般流寇所能比的。而且胡恪教出来的这帮壮丁,也不是好对付的,每日里的训练,哪怕遇到正规军,也不会示弱。

这一动上手,高应登和他的手下当时就懵了,实在没有想到,对方还敢先动手,而且还这么利害,一时间被杀了个措手不及,先后倒下好几十人。

高应登心头火起,一拍坐马,朝胡恪冲去。胡恪见他骑马,知道是个领头的,心中暗喜,提刀迎了上去。高应登见胡恪冲过来,心中也是高兴,他自信自己武功不弱,势必能将对手斩于马下。高应登骑在马上,手持长刀,不等胡恪近前,一刀就劈了过去,胡恪身手灵活,向旁一闪,躲过这一刀,跟着一抄,竟然将胡恪的刀杆抓住。他左臂向后一带,险些把高应登拽下马来,还在撒手及时,才没有摔下去,但掌中长刀已被胡恪抢去。

这胡恪不仅会用短刀,长刀也不含糊,将单刀向背后一插,跟着手舞长刀向高应登冲去。高应登没了武器,心头大惊,连忙大声呼救,并拨转马头,准备逃命。有他的亲信护卫急忙赶过去搭救,胡恪将长刀一抡,连续砍翻两个护卫,大声叫道:“小儿哪里走!”

高应登现在已经转过马去,听到胡恪的喊声就在身后,吓得是方寸大乱,再也顾不得许多,双脚一磕马腹,向后急冲。马前现在全是他的手下,这帮人见高应登冲过来,吓得赶紧闪避,倒也有闪的慢的,直接被翻在地。见老大都向后跑,对方对方气势如虹,猛杀猛砍,后面的流寇全都慌了,顾不得其他,是掉头就跑。

流寇一向没有什么素质,尤其是现在,高应登在路上新收了一帮人,这帮人参差不齐,绝大多数都是随风倒,只能打胜仗,不能打败仗。一遇对方凶猛,就习惯性的抱头鼠窜。只要又跑的,其他的人就开始跟着跑,流寇的队伍立刻是混乱不堪。

“杀呀!不要放走一个敌人!”胡恪见有机可趁,马上大喊起来。

壮丁们也是跟胡恪打过流寇的,这种场面经常遇到,于是奋勇向前,跟着大声喊起来,“弟兄们!杀呀!杀光流寇!”……

听到这震天价的喊声,流寇更是慌了神,拼命的向后逃窜,自相践踏,死伤无数。作为流寇,没有战斗力,没有组织纪律性,一贯是欺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