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末当军阀》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回到明末当军阀- 第4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原本清脆的声音,就是变得厚重,原本直接的声音,也显得摆着回环。

“眉生的琴艺果然有独到之处啊!”

台下的人自然都认识台上的人,都知道那是名妓顾湄,字眉生。

实在找不到理由,他们也只能把这些都算在顾湄的头上,以为是顾湄特有的琴艺。

其实此时顾湄也极为惊奇,她也发现自己弹出的琵琶声,似乎开始共鸣起来。

她身在台上感觉尤为清晰,脚下仿佛有一阵阵声音,从地底发出,然后与自己的琵琶声共鸣,造成了这种厚重和回环。

幕布彻底张开,所有的人都看在顾湄身上,突然顾湄的手一停,按住琵琶弦,声音戛然而止。

可突然,砰砰,声音大作,是琵琶声,却宛如擂鼓,众人都感觉自己的心被一锤一锤,细心的人已经发现,旁边摆放的茶水或者酒水,上面不断的有一股股圆形的密集水波震动。

这时候众人才发现,原来不止一个顾湄,在顾湄后面不远处,灯光不太透亮的地方,一群群的琵琶手坐在小凳上,竟然也正在弹奏,而且这些人弹奏起来,宛如一个音节。

“哦!”

此时无数人惊呼了一声,他们恍然大悟,难怪声音那么厚重,原来不是一个人在弹奏,而是一群人啊,甚至有人开始暗暗默数起来,惊讶的发现,竟然有一百个丫头在弹奏。

但这只是那些对音律并不精通人,尤其是第三排的富商们这么以为,前面的才子和官员,此时反而更加的奇怪了。

因为这些人比富商的文化修养更高一些,有些还很精通音律,他们听的出来,那种厚重可不是因为人多的原因,而是另有明堂。

此时一个人抚须暗暗点头不已,他的眼睛看向了顾湄脚下的台子。

杨潮对自己排练出来的这群丫头也很满意。

之所以让康悔买来一百个丫头,就是为这种大场面准备的。

南京城一般的青楼演艺,都是姑娘们单独弹唱,靠的是伎人的个人功底。

但是杨潮觉得,这种音乐模式还是太单调,杨潮认为像交响乐那样的大型音乐,也一定能被人享受的,所以才买来这么多丫头。

建了一个书友群,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加一下145095539。同时求推荐票,收藏啊。

第八十四节大曲

不过杨潮对排演交响乐可没有什么兴趣,不过是引入这种形式而已,甚至形式都不是,因为中国古代早就发展出自己璀璨的群乐艺术了。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还是贵族文化,当时的贵族修养中,就少不了音律,当时贵族听的是雅乐,雅正之乐,核心是编钟这样的大型乐器。

雅乐不但在祭祀等正式场合中表演,在宫廷中招待各国宾客也要演艺,哪一国的“乐”表演的好,甚至会让人承认这个国家地位更高。

当时演艺雅乐最好的国家,正是文华厚重的鲁国这样的国家,是孔孟的故乡。

慢慢发展到唐宋,宫廷音乐中雅乐慢慢退去,但是还是有大型音乐演艺的,唐朝尤其盛行秦王破阵曲这样的大型音乐。

元明时期,这种大型音乐表演慢慢消失,大概跟蒙古的皇帝不喜欢中原的音乐,明朝的皇帝出身民间,没有音乐素养有关。

就这样到了后世,甚至有人以为中国大型音乐已经失传了,要到日韩去寻找中国旧乐。

其实明代大型古乐并没有完全失传,只是渐渐退出了宫廷而已。

但是在孔府这样的千古传承下来的世家里,还是保留了一些,但大多只是祭祀的乐曲。

而且太过厚重和严肃的雅乐,也不适合在青楼中表演,客人来这里是享受的,不是来受教育的,没人愿意在这里熏陶自己的灵魂,他们只是来放松,来欣赏的。

所以杨潮还是希望弄一些轻松的音乐。

当时把这种构想说出来,以为自己借用的是交响乐的概念,当即就被几个小丫头误会,尤其是其中两个聪明的姐妹,她们先是以为杨潮想要表演雅乐,说她们在教坊司里没有学,后来觉得杨潮要的不是雅乐,琢磨了一下,她们才问杨潮是不是大曲。

杨潮问她们大曲是什么,一番解释后,杨潮才知道,大曲这种形式的音乐。

大曲形成于汉代,兴盛于唐宋,因此也被叫做唐宋大曲,到了元代被杂剧吸收了很多。

不过跟西方交响乐和中国雅乐那样的纯粹音乐不同,中国的大曲是要伴着歌舞表演的,她是一种大型的乐舞,也可以分开,单纯用乐器表演,形式比较灵活。

汉代就已经很成熟的了,汉代的乐府就是专门表演这个的,因此还出现了许多有名的乐府诗。

到唐宋到达巅峰,伴随的是唐宋诗词也达到了巅峰,比如名曲兰陵王入阵曲(秦王破阵曲),春江花月夜等。

经过宋末的战乱,很多大曲消失,之后元朝统治的一个世纪,大曲进一步消亡。

到了明代,基本上很少有人听了,也很少有人懂得表演,这些教坊司的小丫头就没有接触过。

但大曲的影子还有,比如许多流行的词牌曲牌,其实就是当年大曲中的一段,相当于一首歌的**部分,单独分出来,然后挂个牌子。

杨潮虽然觉得可惜,但是他的音乐水准,其实并不算高。

连这些从小练习的丫头都不如。

在后世也不过是在比自己更不懂一律的妹子面前装个逼,要在明代的青楼乐人面前装,还差的太远了。

杨潮根本就没有能力恢复唐宋大曲的表演,而且也没有兴趣去恢复,因为既然被淘汰了,就意味着没有市场,元明戏剧开始流行,那就是民间市场的原因。

所以杨潮只不过是想借用大曲的形式,编排出新的艺术表演而已,杨潮始终认为,艺术领域,推陈出新也是极为重要的。

就好像一个唱功很好的歌手,不可能靠翻唱别人的老歌成名一样,就是秦淮河的名妓,也都需要有自己独到的成名曲,否则就是不入流的。

因此顾眉非常羡慕杨潮写给李香君的那首长诗,其实她不知道的是,那首诗并不是杨潮专门写给李香君的,而是被王潇骗着写下,然后转手送去媚香楼的。

台上的表演继续着,一百个丫头弹了一阵后,顾眉继续开始弹。

“胡兄,这首曲子叫做《楚汉》,你也可以叫她《十面埋伏》。”

杨潮一边听着,一边对旁边的胡全解释着,他知道胡全不通音律。

十面埋伏的琵琶曲在后世极为有名,但在明代还不叫《十面埋伏》,而是叫做《楚汉》。

这首曲子,用琵琶演奏最为合适,能够将琵琶这种乐器的特点表演的淋漓尽致。

一把琵琶,用这首曲子,竟然可以表演出千军万马的架势。

后世要表演出气势恢宏的音乐,一般都是需要交响乐这种形式的组合音乐的。

所以杨潮选择这首十面埋伏做为开幕曲,其实相当合适,尤其还有一百人帮顾湄伴奏,外加台子下面杨潮精心设计的机关,更是能表现出一种气势。

“杨兄。”

胡全应了一声。

杨潮嗯了下,继续欣赏。

心中已经在开始准备,如何继续发扬,这一百个丫头,容貌都是一般,功底倒是不错,所以给人伴奏很合适,但是杨潮不仅仅是想让她们帮顾湄这样的名妓伴奏。

杨潮对大曲的另一种形式,乐舞结合也非常感兴趣,如果有乐人伴奏,表演戏剧的话,不知道有没有效果。

只是时间上,杨潮还没有来得及排练,因为金钗楼里没有自己的名角,名角是买不来的,只能自己培养,所以就不可能排练,毕竟请顾湄这样的名妓来表演一天可以,如果请他们在金钗楼中跟着排练,以她们的地位,根本不可能答应。

甚至还会以为是对她们的侮辱。

所以杨潮也只能暂时放弃这个诱人的打算。

只是这让杨潮觉得,金钗楼还是要有自己的名妓镇楼,否则容易受制于人。

当然,把金钗楼打造成一个品牌,打造成一个平台的计划,杨潮并没有动摇。

“杨兄。许仲孝进京了!”

这时,胡全终于说了出来,杨潮叮嘱他帮忙盯着许仲孝,胡全也知道许仲孝害过杨家,因此一直关注着,这次得到了许仲孝去北京的消息,本来第一时间就想告诉杨潮的,可是那日突然感觉自己跟杨潮的距离有些远,失神之下竟然把什么都忘记了。

————————————

建了一个书友群,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加一下145095539。同时求推荐票,收藏啊。

第八十五节你也怕我

今天杨潮请自己来金钗楼,他就又想了起来,心中不由担忧是不是耽误了杨潮的大事,毕竟这已经是几天前的事情了。

因此有些犹豫,但总是要说出来的。

“啊,什么?”

可是没想到杨潮并没有听清楚,第一是因为乐曲声太大,第二则是杨潮没有留意。

不过杨潮终于转过头来了:“胡兄,你说什么?”

胡全说道:“几天前许仲孝去北京了。”

杨潮一愣:“他去北京了?”

杨潮让胡全帮忙盯着,如果有意外,就让胡全找自己,但是胡全很少找自己,因为许仲孝自从出了江宁县的大牢后,就一直躲在家里,足不出户。

可是没想到竟然突然进京了。

他进京去干什么。

杨潮之所以让朋友帮忙盯着,就是大新许仲孝玩什么猫腻,会暗中对付自己。

换做杨潮自己,如果被人害的进了大牢,险些发配充军,那么出来后是不会善罢甘休的,杨潮相信许仲孝也是这样的人,相信许仲孝肯定无时无刻不想着报复自己。

可他去北京干什么?

看到杨潮深思的样子,胡全突然有点紧张,害怕因为自己的疏忽,而让杨潮受到损失。

“杨兄,没有关系吧?”

胡全担忧的问道。

杨潮道:“没关系啊?能有什么关系!”

其实胡全以为自己耽误了杨潮的大事,而杨潮以为胡全是问许仲孝进京有什么影响。

胡全当然没有耽误杨潮的事,但许仲孝进京却不可能没有影响,只是杨潮不想让朋友担心而已。

胡全听后,脸上轻松下来,叹道:“没关系就好。”

此时台上的曲子已经停了,台下的观众一个个都坐直了身体,当然主要是前两排的官员和文人,后面的富商则只有几个人听懂了,大多数都很迷茫,只是来凑热闹的。

中国文化说到底,还是一种文人文化,所以文人因此为自豪,也以此来鄙视其他阶层。

这一曲《十面埋伏》有一百人伴奏,别说伴奏了,就单单是一百个人表演,就足以让这首本来就很有气势的曲子,气势更胜三分,在加上顾湄的演艺,更是舒缓有度,节奏把握更好。

让气氛从一开始立刻就推向了一个**。

接着顾湄开始唱词,唱的都是慢词。

歌女弹唱的小曲,一般分为三种,小令、中调和慢词。

这三种小曲是用字数和本身的节奏来区分的,小令一般节奏明快,词句精练,因此很快就会结束。

小令的令字,来源就是酒令,一般是用来劝酒的,因此不适合唱太长的时间。

小令的曲子,正是从过去流行的长曲、大曲中截取的,一般都是节奏很快的**部分。

中调的字数比小令多,乐曲也比小令稍微舒缓一些,因此唱的时间稍长,如果说小令是一首歌的**部分,那么中调就是一首短歌了。

慢词也叫长调,字数一般接近或者超过百字,加上曲子比较舒缓,因此可以唱一段时间,是最适合舞台表演的曲目,一首慢词也有自己的副歌和**部分,而且只是单遍,并不重复,杨潮感觉,这就有些类似后世的流行歌曲了。

跟流行歌曲相似的还有,一般新词比老词更受欢迎,就好像新歌比老歌更受欢迎一样,不同的是流行歌曲的每首歌、每首曲都不一样,而慢词变得只有词,不变的是曲子。

或许跟古代懂音律的人,比能作词的人更少,于是才出现这种曲子固定,文人填词的形式吧,或者是为了方便文人以固定格式来作词,所以曲子也固定了下来,就好像诗就只有五言、六言、七言三种格律一样。

一首慢词可以唱不短的时间,有的甚至会有一刻钟(十多分钟)。

顾湄唱的自然极好,后面还有百人伴奏,她用琵琶的时候,后面就多是抚琴和吹箫笛,她抚琴的时候,后面则是箫笛管子等等,总之顾湄一定要被凸显出来,这就是伴奏的作用。

顾湄的词大多是比较新的词作,虽然没有杨柳岸晓风残月那样的名句出名,可是毕竟是新词,大家都有喜新厌旧的毛病,天天唱杨柳岸谁会听啊。

秦淮河的青楼中,有一种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哪个名妓唱那些词,别人是不能唱的。

比如顾湄唱过的词,李香君就不会唱,当然传唱是很多的,李香君和顾湄这样的名妓,她们唱出去的词,会被很多人传唱,但是这些传唱的,往往都是些不入流的歌女。

真正有名气有地位的名妓,她们都是唱自己的词,好像后世的原唱一样,而她们的名字,也就随着她们所唱的诗词慢慢传开,越是有名气的名妓,越是好的诗词,越容易传唱,名妓的名气就越大,诗词的名气就月响。

所以很多才子把诗词给名妓唱,越是有名的名妓,越是容易让他们的诗词出名,越是有名的诗词,也越是让名妓的名气大,这两者相辅相成。

因此秦淮河的名妓喜欢结交才子,才子也愿意结交名妓,各有所需。

杨潮给李香君抄的那首长诗之所以让顾湄羡慕,就是因为那首诗可能会成为千古名篇。

如果多几首这样的诗词,顾湄的名气恐怕会反弹,重新压过李香君。

但是李香君多唱几首名作,名气会把顾湄进一步拉大。

这就是顾湄为什么逼迫杨潮一定要给她作一首诗的原因。

杨潮看似神情专注,但是耳朵其实没有在听,眼睛也没有在看。

只是心中在想着,许仲孝到北京去,到底是干什么的。

杨潮反复想着,不认为许仲孝是去北京谋划着害自己,因为许家的关系,主要还是在南京,去北京等于离开自己的关系网,即便在北京能够结交上一两个权贵,也是得不偿失。

那么许仲孝去北京就只是想离开南京了。

想到这里,杨潮心中冷哼一声:原来你也会怕我!

杨潮一直提防许仲孝害自己,更害怕许仲孝害自己的家人。

许仲孝自己去了北京,也离开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