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神道》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唐神道- 第1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黄俊明随手将这字迹并不多的信放在一旁。或许李世民的这个方案也并不是一个好方案吧,但不得不说这却也是在短时间内最适合大唐现状的一个法子。虽然说在黄俊明这个现代人看来还是别扭,但也只能做到这个样子了。有了饷银便不会让盐农因为盐价低而失去生活所需。余盐外卖,又是一个充实国库,和让盐农盈利的方法。而盐农有了盈利,肯定要提高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使他们不会因为有固定的饷银而懒惰。至于盐农充军之后产出的盐是否可以有富裕?那是肯定的,现在这中底下的生产力都能勉强让整个大唐吃到盐,那就更不用说加大生产力之后了。可以说在某些方面,李世民还是顾及到了黄俊明的一些担心。

至于那句保证不与民争利。黄俊明也说不上是信还是不信,没办法,利一途很多保证都不如一个屁来的响亮。

268 李淳风的现代地理观

268

李淳风的现代地理观

贞观二年二月,天气早已不复冬日的寒冷,冬日里的那些积雪,早就化成了雪水,顺着坊墙,流淌到曲江或者护城河中。整个长安湿漉漉的,仿佛是被洗刷了一遍。坊内坊外的老人们都说,这早春来的也过早了些。。

天仙宫内,黄俊明早早的便结束了今日的早课。与李淳风面对面的坐在一起。手中拿着本线装蓝皮的典籍读着,透过那卷起来的封面,“道藏”二字清晰可见,那被书页遮挡的地方,隐约又露出一个“经典”的“经”字。这是道藏中书写着经典的经部的那一卷。

“淳风,你那星象学整理好了罢?”黄俊明一边读着书,另一边随口问道。

李淳风从身后的小包裹中取出一摞子装订好的书册,摆放到两人中间。也是随意的答道:“自从有了观天镜,小道对这星象更是精研了不少。以前一些有疑问的地方也都解释的通了。这些是小道这些日子以来总结出来的一些星象学问。全在这了。还请仙长赏阅一番。”

黄俊明放下手头的书,很是小心的取过一个金质的小八卦太极书签,夹在书页之中,又将书册放到了一旁。取过一本李淳风整理出来的星相学,没等打开,看着那厚厚的书页。又对着李淳风说道:“淳风,看来最近你的时间都放在这研究星辰身上了。贫道就看看你这些日子的所得。”

李淳风听到这话,很是自豪的挺了挺身子。不说别的,就说这星象一方面。李淳风自认这大唐,还真没几个人能比得过他。就连他的师傅袁天罡对这一点,都未必比自己强,再说自己现在又用到了“观天镜”这种神器。研究起星体运作来更是如鱼得水。煞是了得。虽说自傲,但在黄俊明面前,还是略微收了收性子。单手虚引书册,对着黄俊明说道:“仙长请。”

完,又用期盼的神色。盯着黄俊明的表情,自己的书中很多的理念都是不经意间听黄俊明说过之后,自己又加以印证所得出来的结论。而黄俊明既然能说到这些,更证明黄俊明对星象是懂得的,比起自己只高不低,再说黄俊明的仙师身份更让他,对黄俊明眼里自己的劳动成果的价值有所忐忑。

黄俊明翻开这第一页,细细的品读着,说实在的,黄俊明对星象学,什么星体运作,什么哪颗星是什么名。干什么用的。还真是半桶水,要不是道家有着二十八星宿,天罡地煞之说。当初在现代的时候多少接触过一些东西,恐怕黄俊明还真看不懂他这书中的东西。

不得不说,李淳风写的这份东西还是很吸引人的。黄俊明就是这么简单的一看,便已沉浸其中,黄俊明手中的这本书,正是李淳风这些星相学理念的第一册书。写的又是地球这个黄俊明相当懂的星体。自然是让黄俊明越看越有滋味。

李淳风笔下的地球,和现代人的认知已经基本上没有差别,以黄俊明口中的几次大劫说起。说出现在的地球已经和古籍中神话中记载的并不相同,并不是同一的,而是后天形成的球体。而为什么是球体,李淳风又用月的阴晴圆缺,在平原上远看军队往往先看到旗帜,后看到人身等等例子加以佐证。

又将原本的地心说,换成了日心说,虽然说中国古人对日心说这一点认识的比较早,但再怎么说那也是唐以后的事情了,也就是说李淳风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将日心说,和地球是圆形的这两点付诸笔尖的人。凭着这一点,李淳风就足以名流千古了。

在这两点之后,李淳风又对春夏秋冬四季、白昼和黑夜做出了解释,而这解释的答案,自然又是地球的公转,自传之流,当然这一点并不是黄俊明所说过的,很显然,李淳风是通过黄俊明偶然说出的只言片语,经过实验和观测所得出来的结论。

最让黄俊明惊为天人的是,李淳风竟然写出了,地球上黑夜和白天总是一半一半,不同地区迎来第一缕阳光的时间并不相同。地球上的水比陆地多的这些事情。要不是李淳风不在这书中提及,恐怕黄俊明自己都将这几点暂时抛在了脑后。

有些时候,虽然脑中有很多的知识,但并不等于可以随时随地的想起来不是么?

地球白昼黑夜个半的事情,被李淳风归结为天道至公,阴阳相生。同时又侧正了地球是圆形而且还是在自己转动的。不然那就不可能是黑夜与白昼个半了。日出时间不同,则是李淳风亲测,很多实验报告写在上面,佐证力度可是相当的强。

这古代的实验报告虽然不像是现代的报告这样了然,但却也是上至官宦下到商贾人人都会的东西,毕竟有很多事情需要原因,需要过程,需要结果。而这些又必须是写在纸上的,几百年,几千年来,早就总结出了一套国人自己的报告格式。黄俊明来唐朝也有几年了,自然看的懂。

而地球上水比陆地多的事情,却又是另一种答案,在李淳风看来,天下间的水是无穷尽的,不然的话,河流也不能一直流动下去。而正是因为河流一直处于流动状态,由最初的清泉汇成小溪,又小溪汇成河流,由河流汇成大江,最后奔流入海。常年累月下来,自然是水多于土。而现在人们所居住的陆地可能并不是这一块,因为只要陆地比水高,就是一片方圆。地球的大地就像是现在看到的山谷平原一样,平原的地方就是水和地的交点,比平原低的地方,那自然被水占据,现在人们居住的陆地就像是整个地球的高山一样。从陆地上看,高山有很多,在整个地球上很可能也是这样,不然就不会出现岛屿。在海中肯定有大的“岛屿”存在。而超大的岛屿,是不是又是一个人生存的地方?是不是又是一片疆土?李淳风在书中写出了自己的猜疑。虽然这个观点的漏洞很多,但在黄俊明眼里,可是相当大的信息量了。

——————————————————————————————————————————————————————

二月第一更!

269 义仓

……义仓

黄俊明狠狠的合上手中的书页,惊得正在注视他的李淳风一大跳,黄俊明捏着自己手中的书册,不知道该对李淳风说些什么。就凭这第一册书,李淳风绝对城的上大唐现代地理学之父了,虽然是以星象的名义,但这个中知识,是在是太过超前,结论又是有理有据,猜想又是合情合理。

黄俊明相信,就这第一册若是发行出去会给整个大唐待来多大的震动。恐怕对于大唐民间的思想冲击不是一点半点的。毕竟都是大家延续了几千年的观念,一下子被推翻,肯定不是那么好相与的,而这种反驳都没法反驳,铁证如山般的言论,更是会让大家不知道该如何面对。

“仙长。。。。”李淳风见黄俊明猛地合上书册,还以为是自己的结论有所偏差,让黄俊明这个“星象大能”的仙人看不下去了。忐忑的唤了黄俊明一声。

黄俊明见李淳风不负方才的自傲表情,而是一副小心翼翼的模样。不由的暗自笑了起来,一边将手中的书册放回原位一边装作严肃的说:“淳风,你知道你这书一出,你被大家看做什么?要是在极西之地的那个宗教国家,你!李淳风!将被绑缚在火刑柱上活活的烧死!”

李淳风听到这句话,悚然一惊。脸色也变得有些不自然起来,绑缚在火刑柱上活活烧死。这在李淳风的思想中是不可理喻的!毕竟炎黄大地最类似的刑罚“炮烙”也只是实行了那么几年而已,随后再也不见这种残酷的刑罚。而自己写的这些东西。竟然会被绑缚在火刑柱上烧死,李淳风既觉得不甘,又觉得失落。

既然黄俊明这个当仙师说在极西之地会被烧死,那在大唐恐怕就是要砍头了吧?李淳风在心底想着,但他不明白,这是为什么。

黄俊明看着李淳风那不断变换的表情,又开口说道:“但是。淳风!你现在身在唐朝!你这本书一旦公之于众,势必震撼全大唐人的内心!而你,就是那个将偌大的世界。偌大的天下,多大的星空带入到人们眼中的那个第一人。势必名垂千古,流芳百世!”

中国古代的社会虽然是君主**。但对于思想和文化以及对社会的认知上,却并不是**的,不像是西方那些以上帝为信仰的人们。提出一个日心说,就被活活的烧死。原因是渎神。。。黄俊明想想就觉得可笑。自古以来渎神这两个字,从来没有在中国历史或者神话当中以文化或是思想的认知方面出现。

而对于李淳风来说,可是体验了一回什么叫做才下地狱又上天堂,李淳风这个人说怕死那是假话,总觉得自己的研究成果比生死更加的有价值。本来以为自己的这些文字,将要被封存或是被销毁,没想到却是另外一番景象。按照黄俊明的说法自己将要因为这些文字而流芳百世,名垂青史。这种喜意可不是说说而已。名利一途少有人免俗,李淳风也是如此,不过他更在意的是自己的著作和思想能够流传后世。像是老子、孔子那样。对后世造成极大的影响。

“仙长。。。”李淳风刚要说些什么。却听身后传来脚步声,硬生生的止住想要说出的话。转头向着身后看去。

只见和尚道人手中拿着一封火漆信,直径奔着黄俊明走了过来。

黄俊明对着和尚道人招了招手,将火漆信接在手里。又示意和尚道人退下,自己直径打开了火漆信。李淳风在这时也随着和尚道人退了出去。这仙师看信,再怎么说也要避嫌的。纵使心中有再多的话要说,也要先等上一阵了。

信中的内容并不多。归结起来的意思就是说,去年大唐丰收,国库粮食充裕,国家要在各个州郡建立粮仓,以备灾时启用。

这都是从官府的邸报中抄下来的,黄俊明一打眼就看的出来。只是在这份摘抄的邸报下面却又附着另一行字。各地义仓储粮均不过半,河南道,河北道义仓不着粒米。

黄俊明看到这里,皱了皱眉头,州郡的粮仓多大,黄俊明是知道的。各州各郡的义仓现在连半数都没有装满,当然不是官员克扣了去。显然是国家并没有足以填充满义仓的粮食。在黄俊明看来,自己牵头更改了民众的农具,更改了耕种方式,这粮食的产量应该大大的提升啊,但为什么这粮仓都没有装满?难道是有环节出了疏漏?

而且这河南道,河北道又是怎么回事,竟然整整两个道的仓库里一粒粮食都没有?要知道整个大唐才十个道,十个道中有两个道的粮仓都是空的,那几个月之后的大灾又要怎么办?

黄俊明越想越是纳闷,这蝗灾的来临那是必然的,史书上不会再这一点上作假。每逢大灾,官府赈济那是最主要的,要是官府没粮,就算其他人再救济也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没准儿还会把救助难民的人的家庭拖垮。黄俊明可没少听过这种故事。

大灾来临,官府无力救助灾民,地方富户,开仓助民,到了最后富户家的粮食也不多了,但饥饿的民众并不了解,反倒会以为富户只是装样子救灾来谋求名声而已,更有些激愤的上门抢粮,到了最后,富户也变成了贫农。这种故事在灾年可是屡见不鲜的事情。

而现在,国家义仓当中准备救灾的储备粮明显短缺,又有两个道的“空仓”对于近在眼前的大灾,黄俊明还真有些忐忑不安起来。早在去年,黄俊明便以整个道教的名义发表声明,声称当遇到灾年的时候,道教会不遗余力的赈灾。那时的黄俊明可没想到现在的情形会是这样。

在他眼中,只要农民的粮食多了,国家的粮食也就多了,大灾一到,大部分的灾民肯定是要受到国家的救济的,而自己和道教,只是需要在一些粮食和灾民稍微不对等的地点帮扶一下就可以了。照现在的情形看,已经将话说出口的道教很有可能与整个官府一样第一个被顶在赈灾前线。

也不是黄俊明舍不得那些粮食,而是道教中所留备赈灾的粮食实在不多,毕竟没有哪个统治者会乐意大批的粮食掌握在某一个他还不能百分百掌握的组织手里。再加上民众都知道今年会是个灾年,为了保证自己在灾年中生存下去,很少有将家中余粮出售的打算,市面上粮食少,道教又没有自己的田产。(原本是有的,搞福利待遇的时候送还于民了。)就算不顾官府,也收不上粮食。

再说官府又何尝不想收粮食,市面上的粮食早就被人采购空了,至于是哪方面采购,除了家财雄厚的世家,也找不出别的人选了。这封火漆信的字数虽少,可却实让黄俊明阵阵头疼。没粮,大灾来临要是处理不好,对于道教声望的影响是小,若有人饿死,那就是黄俊明不能接受的了。

“和尚,过来!”黄俊明对着门外喊道。他知道和尚道人一定守在门口。

“仙长。”和尚道人对着黄俊明行了一礼,恭敬地站在一旁。

“和尚,你现在去找彦麟,让他找人查一下,为什么河南道,河北道的义仓是空的。记住,不要让信众知道这件事。”黄俊明对着和尚道人说道。望着和尚道人推门出去的身影,黄俊明暗自嘀咕,李世民下令天下州郡都建立义仓,又何尝不是一个安抚民心的举动呢?在仓库没有打开之前,谁都以为粮仓里面装满了粮食。对于这早就知道的大灾,自然底气十足,不会引发什么骚乱。到时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