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商海惊涛》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之商海惊涛- 第49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但直到此刻看到他一呼百应,召集近百位民营企业家来到西部投资页岩气的开发场面,再想想不少富二代官二代坐拥各种资源还不是一塌糊涂,才明白杨星的成功不是侥幸得来的。他和那些香港和台湾本土富豪不同,尽管他现在集团总部设在香港,一半以上业务在海外,但他长在红旗下,发家于中原大地,成名在上海滩,先天上赢得了国内企业家的认同,现在看他已稳坐国内民企第一人的位置。

这几年他率领中星资本在海外和三井、梅隆集团等斗得不亦乐乎,还能稳步扩大世界各地市场份额,是为数不多具有国际视野和经营才干于一身的企业家。最关键是他开始创业还没到二十岁,今年也不过才过而立之年,比起华人圈子中大部分富豪的儿子辈都要年轻得多,可谓是前程远大。只要不发生类似暗杀这样的意外事件,实在看不出还有什么能阻挡他将来登上世界商界巅峰。宁负白头翁,不欺少年穷,何况他现在就是大富翁,因此国内政治势力以往对他的觊觎之心收起了大半,改为巴结和借光了。

这一点让国内那些有些自傲的官员很不习惯,以往接见民企老板还能打些官腔显示一下优越感,如今却要热情招待这些老板们,对于杨星,更是要拿出阿谀拍马上级的功夫才行。让杨星颇感无奈,也只好彬彬有礼的回礼。现在可不是他得志便猖狂的时候,由于国外经济已是惊涛骇浪,只有中国和香港凭借救市计划脱离了大漩涡,成为为数不多的经济避风港。

目前来看这一波金融海啸比起真海啸来持续的时间只怕要长得多。随着贝尔斯登投行的被收购,整个华尔街都陷入山雨欲来风满楼的不安情绪中。由于市场流动性缺乏的压力不断增大,各大金融机构的业绩都亮起了红灯。为了解困。美、英、法等西方国家首脑近一段时间不停磋商,想找出一个合适阻止危机的应对办法。英国首相布朗和法国总统萨科齐提出要提高金融市场透明度,敦促国际主要金融机构实行大幅改革。美国财长保尔森则敦促国会尽快通过7000亿美元救市方案,并提交一关于金融改革议案。要求加强对特大金融机构的监管,可这毕竟属于长期见效的办法,缓不济急。

作为西方金融核心的美联储这时也慌了手脚,除了屡屡进场花成百上千亿美元救市,并透过定期证券借贷工具向一级交易商提供了750亿美元公债外。就是再次宣布降息75个基点,并暗示将继续降息,直到降到零利率为止。

而美国联邦住房金融委员会则允许美国联邦住房贷款银行系统增持超过1000亿美元房地美和房利美债券,英国央行和瑞士央行联袂注资向市场注资500亿美元等,只是市场信心的失去让这些应急措施只能提振市场一段很短的时间,而次贷和欧债危机造成的窟窿似乎变成了一个无底洞,无论多少钱投进去都填不满。

2006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f首次对次贷危机造成的损失作出评估。宣布全球因此失去的财富高达1万亿美元。此时曾经赫赫有名的大型跨国金融机构中。除了星富银行高调宣传盈利去年第四季度和今年首季度盈利超过20亿美元(大部分来自私有化)外,没有一家跨国银行表示自己在次贷危机中毫无损失。

而且除了海啸大漩涡中心的美欧意外,次贷危机的影响已经波及到全世界。日本瑞穗金融集团预估瑞穗证券2005会计年度次级抵押贷款相关交易损失超过4000亿日元(折合39亿美元);德意志银行计划向私人股本公司出售200亿美元的杠杆相关债务以弥补次贷造成的损失;花旗集团宣布,在去年冲减逾130亿美元损失后,一季度又净亏损511亿美元;东京三菱日联金融集团预计,截至3月31日的一财年内。该集团在次贷上的相关损失为950亿日元(折合921亿美元)。

长长的银行亏损失名单证明即使美日等国家向金融市场注入了成千上万亿美元,可获得资金的银行大部分都用来弥补自己的损失。而不是像预想的那样贷款给实体企业,支持它们的运转。因此很快各国实体经济开始运转不良,最有代笔性的就是美国汽车三巨头中通用汽车和克莱斯勒公司都传出有大笔债务风险,如果经济继续恶化,不排除这两家百年老店破产的命运。

此外美国通用电气和日本夏普等大企业也频传亏损预警警报,市场上乌云盖顶。只有刚完成私有化的中星资本如鱼得水,不但获得了更大经营权限,还手握近千亿现金,集团新产品依旧很受欢迎,尽管海外市场因为危机,订单增长不尽如人意,可作为新兴市场的国内很好的顶替了国外市场的缺口,春节后大中华区销售数字喜人,隐隐有反超海外市场的势头。

这种情况下杨星当然要趁胜追击,2006年4月底,他一改以往装病隐居的做法,视察完巴岭和山城的页岩气井建设进度后,他先赴上海,准备以此为起点对沿海众多城市考察,详细了解各大星城情况,刚到上海他就专程去摆放一位老熟人——原海西省副省长关子平。

2000年那会,他和荣明友联手打算在沿海最佳地点修建港口时,首选就是海西省的三都澳港,如今几年建设下来,三都澳和同时不选中的海南洋浦港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洋浦港吞吐量已跃居海南第一,东南地区第五位,成为国内南下印度洋的枢纽,现在洋浦港及周边的开发区是东南地区金融、航运和石化改革的重镇,拥有国家战略储备油库基地和国内最大的燃料油集散中心,现在正在报批中央,将其升格为地级市,拥有更大改革权限。

相比洋浦港开发前就有一定的港口建设底子,三都澳虽然不占天时,但当时主管副省长的关子平显然慧眼独具,他依托三都澳得天独厚地理优势,抓住海峡对岸由于杨星“两颗子弹”效应造成蓝营总统竞选大逆转当选,有意缓和同大陆关系,开放两岸三通的路的机会,全力投入建设三都澳港。由于海西省实力远超海南,因此三都澳后发制人,如今建设规模还在洋浦之上,即使和东南沿海几大名港相比也毫不逊色。

现在三都澳港无疑是关子平一项重大政绩,其港口吞吐量连年翻番,依港而建的星辰制造和中长集团联合投资建设的造船厂,规模居于全国民营船厂之首,并且还正在开发深海钻探船和液化天然气船等高技术船型,三都澳这座昔日山区贫困县如今已经完全变成了一座现代化朝气蓬勃的海港新城。

三都澳的成功无疑为关子平仕途一路向上起到了很大作用,杨星去年掀起那场官场大地震,导致江浙一带领导大换班,关子平凭借根正苗红的背景,加上敢作敢为改革作风得到中央器重,临时带班浙江省委书记不到一年就坐上了上海市委书记兼代市长职位。要知道国内虽然沪帮式微,但想进核心领导圈,几大直辖市领导的履历不可或缺,显然此时关子平已被视为是下一届领导班子候选人之一。

杨星当然更知道他就是下届领导核心,他虽然富甲天下,也没自大到以为可以干预国家领导的人选安排,有这么好的机会摆在眼前,他当然要赶紧抱紧关子平的粗腿。这一点他已经从文仁贵身上获得了不小的回报,因此他才尽心竭力在能源问题上多下功夫。现在遇到关子平杨星当然想密切彼此感情,在他身上押注,最好送他几份政绩大礼,在上海追加投资。

说起来他和上海关系复杂,他第一次成为亿万富翁就是在上海,中星总部最早也设在这里。可后来因为政坛诡诈,中星资本和上海政府交恶,许多投资项目最后花落别家,连上海总部也差点被撤销。直到那尊大佛垮台,前任上海市长因社保大案去职,关子平走马上任才恢复了二者的关系,杨星此次选定上海做首站,就是想弥补遗憾,为上海多做点事情。

他这种善意关子平第一时间感受到了,老实说他也觉得前任市领导的作法愚不可及,放着身边这个能创业出进入世界五百强的人才不用,老觊觎人家的财富做什么,莫非继任者还能比杨星经营更好?人家中星资本的目标是美国通用电气、高盛公司,以及日本的索尼和丰田,哪瞧得起国内那些对手。你看人家杨星一受袭中星股票就全线大跌,一醒过来立即直线回升,就明白重要的不是这个企业,而是这个人的存在。

最快更新,请。

♂♂

第八百章中星大学

双方既然是旧识,杨星明显又有结交关子平之意,谈起来气氛就十分融洽。杨星也没说多少客套话,关子平和他谈起希望中星在上海的投资多多益善,他就立即拿出了几份大项目的意向书让关子平过目。

其中头一桩就是杨星曾答应前任市长参与建设的上海洋山港码头,前任市长虽然失势下狱,但关子平仍希望杨星能继续合作。因为洋山港一旦建成,将会使得上海港的吞吐能力大幅翻倍,对上海跻身世界航运中心和进军国际大都会至关重要。何况现在洋山港一二期码头和配套区域都已建成,对于参与建设的中星集团来说也很有吸引力,他当然希望杨星不要半途而废。

此外杨星想摆脱中星和上海的冷战局面,就希望能像香港那样,重点在上海开发几个有标志性的项目。杨星心知肚明,像这样即将步入〖中〗央领导层的人物,一般的礼物他是看不上眼的。想得到他青睐,最直接也是最好的办法就是能为他在上海执政时的政绩增光添彩。

当初他和前任市长虚与委蛇,就是用洋山港做饵稳住了对方。如今想巴结别人关子平当然不能只有洋山港这一个大礼包,他可是使出九牛二虎之力为关子平准备了几张大礼单。第一份礼单他就提出如今上海作为中星集团大中华区总部,可最近的东方星城规模上已沦为九大星城之末,连后起的东北星城和海南星城的面积都不如,实在辜负上海〖中〗国经济中心的名声,他希望上海政府提供地段,他打包票,可以把东方星城规模扩大十倍!

东方星城的建设好还要和上海市政府商量后才能拍板,但这第一份礼单的核心最出乎关子平预料的是杨星指出,要扩大产业基地不难,但难在如何吸引高技术制造业人才前来,于是他提出中星愿意协助上海市做这个筑巢引凤的工作。长期投资建设上海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的高级技工和工程师。

上海作为全国经济中心,曾经一度也是制造中心。改革开放前。上海拥有的众多轻重工业品牌一度作为登上了国内第一,中星曾收购合作过的上海轻工业著名品牌包括凤凰自行车、中华牙膏等都是驰名全国著名品牌的老字号,可以是中星品牌的奠基石。即使现在,上海工业制造能力依旧名列前茅。杨星发家之地九都虽然如今引领中西部制造业潮流,但和上海比起来仍相差不可以道计。

即使是作为国内高端制造业翘楚的星辰制造,虽然领先国内同行快上一些一步,但和国外竞争对手相比,仍有许多课要补。这都涉及到高端制造人才的差距上。西方制造大国英、德、美、日等都拥有上百年工业史,制造传统一脉相承,有很深的技术积淀。就是俄罗斯师承原苏联,韩国偷师〖日〗本,在制造行业也开拓出一片擅长领域。反观国内,前三十年学苏联,近二十年转头学日美西方,即使很刻苦。在低端制造方面有一定人力和规模优势。但在高端和精密制造方面,缺口依然很大。

而且随着国内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大学扩招严重挤占了以往为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设立的职业教育体系资源,许多大学生四体不勤,动手能力很差,还心高气傲。许多时候宁可跑到北上广去当蚁族,也不愿到生产一线工作。造成国内高级技工和专业工程师数目匮乏,同国外高端制造业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还有扩大趋势。

当初杨星在中原时就建议星空人力出资,在全省范围内建设一批专业性强的高级职业教育学校,如今几年过去,成效相当显著。这几年中原省外出务工人数连年下降,年递减10%左右。而省内新办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许多人经过学习培训,进入就近市镇工厂工作,这既吸收了大量劳动力,又提高了中原省制造实力,还拥有了大批技术骨干,创造出极佳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形成了良性循环,这其中对技术人才的培养居功至伟。

而星空人力也从中提拔了大批合适人才走上集团各个关键岗位,中星各制造企业实力也自然水涨船高,对同行企业提供了有益借鉴。不少有实力企业也开始和地方政府联手,培养对口人才,即使实力相当不够不足,许多企业联合起来聘请星空人力这样的教育企业代为培训,也成了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中原省的职业教育改革之所以搞得风风火火,还有一个意想不到优势。由于省内人口众多,又缺乏知名大学。许多本省考生原来深造只有高考这一条独木桥可走,想上好大学还需要跨省报名,竞争异常激烈。

而现在高等职业教育学校比大学学期短,毕业就能找到工作,而且中原省教育机构承认高职教育学历,即使参加工作,依旧能再参加大学学习,这让许多中原学子砰然心动。这几年中原省的职业教育生源不但满足省内需要,还向周围几省发展。中原高职学校中星空人力重点培养的几所学校学生专业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毕业后能迅速马上上岗,不少还成为技术骨干,是许多企业争抢的人才。中原省职业教育招牌也算是在全国打响,受到了〖中〗央嘉奖,要求总结经验向全国推广。

上海对中原高职教育改革也是暗自羡慕,相比中原缺乏名校,上海名校众多反而成了劣势。本地人既然能轻松上名校,对于像父辈那样在生产一线流汗当一工人自然没劲头,现在上海许多工厂里都是来自全国其他地方的人才人员做生产主力,因此对于加强自己的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本土专业人才的想法很强烈。

杨星就提议想在上海复制中原的成功模式,成立一个连锁高职教育机构,特别是中星将要建设一所属于自己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培训大学——中星大学,中星大学没有放在集团总部所在的香港,而是设在上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