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易识阶》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易识阶-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再具体地说:天道曰阴阳,地道曰柔刚,人道曰仁义。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
  上为《大易识阶》米鸿宾的主要观点,但《开启中医之门》的作者李阳波则很不满意董仲舒所提出来的天人合一观,他解释说:董提出这个观念主要是讲天的情况与人的情况的统一,实际上,作为天的宇宙自然,人类社会是很难模拟的,可是构成人类社会的植物、动物及人的本身,他们的生长衰老、他们的变化却无法逃脱天的支配。所以,天人合一,主要是讲天与万物、与人的这种生理状态的合一,而不是天与人的社会结构的合一。为了作出这样一个划分,李阳波就把董仲舒的天人合一中有关社会观的这一部分划出去,而保留其谈生物的部分,并且径直把它称为“宇宙生物观”。 因为中医是研究天、地、人之间的术数转换变化关系的一门学问。在他看来,天人合一就已把中医小了一截。李阳波同时认为钱学森也看到了中医、气功、人体特异功能的一些情况,从一些人身上所存在的不可思议的潜力,看到了人天之间所存在的必然联系,所以也摒弃了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而改作了“人天观”。
  
人禀天地之气而生
《管子?水地》曰:“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说的就是将水比喻为同人的筋脉一样。除了将河流比喻为筋脉之外,自然界中其它的也是和人体一一对应的——山为骨骼,土为肌肉,植物为毛发,石油为骨髓,山川中的孔穴为人身之九窍。九窍为二耳、二目、二鼻、一口、一前阴、一后阴。山川中的孔穴是用来交换地气的,起到一个新陈代谢的功能,而人的体窍也具有这个功能。
  人禀天地之气而生,齿嚼五谷杂粮以养身立命;大地以高山为齿,食纳阴阳之气而为生。耳目者,日月也;血气者,风雨也。天有九重,人有九孔;天有二十四节气,人有二十四根肋骨;天有四季,人有四肢;四季有五行,人有五官、五脏、五声、五指……如果继续罗列,这种对应比附关系可谓比比皆是。
  书包 网 87book。com 想看书来霸气书库
五行
很多人不知悉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五行,以为真的说的就是能看得见的阴阳,或是金木水火土。其实,阴阳五行最主要的作用是作为比拟附象,即类象。它们不是具体的物质所属,而是属性划分。这也就是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神秘所在。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五行相生》中说:“天地之气,合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行者,行也,其行不同,故谓之五行。”很明显,五行指的就是天地之气的运行。
  阴阳和五行是“气”的基本运动规律。五行之“气”一出,阴阳功能当下即得到落实——阴阳之气处在生的状态为木,处在长的状态为火,处在收的状态为金,处在藏的状态为水,生长收藏的转化过程为土,这些都靠土来实现。于是,五行由具体的五种物质的原意,升华到五种气的运动形式的高度,由形而下上升至事物普遍发展规律的形而上的水平,即由“器”上升至“道”。
  五行的排序在历史上共有八种。我们现在常说的金木水火土的排序,是依照战国晚期的阴阳家邹衍之说而来(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所取排序相同);同时,邹衍也是历史记载中最早用阴阳、五行为说者(详见《汉书?艺文志》)。史上第一次申明五行之间生克关系的著作是《国语?郑语》,其言:“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从而表明了五行已糅合在一起,发生了内在的生克关系。值得探讨与求证的是,五行的定义与使用在《易经》中却没有任何体现——《易经》只言阴阳不言五行。而五行、五音、五味、五臭等的具体分类最早见于汉代刘安的《淮南子》中。


  五行中,“五”是数词,“行”是动词。行是作用、过程及其变化。《说文解字》释“行,人之步趋也”,也就是迈步行走的意思,进而可引申为行动、运行、运动。类似的说明有很多,如“天地动静,五行迁复”(《素问?五运行大论》);北宋邵伯温云:“金木水火土,致用也,以其致用,故谓之五行,行乎天地之间者也”;明代大儒来知德亦说,阴阳“二气交感,生成万物者,流行也”……因此,行而不止、循环往复为五行。由此可见,气运是不断变化的。
  五行是流行,是五种静态元素在不停作用。
  易学的中流在五行,五行接本末。五行在脏腑,本末在四肢(人身有生机之处,唯有五脏六腑)。因为五行在中流,不会逆流而上,只会往下走,故五行只通根本,不通源头。
  源清流浊,吃下的是好的,顺流而下后排出来的都是脏的。
  真正清楚理解了阴阳五行的大义,就能够做到源远流长。
  
和而不同
“和”为古字,见于金文和简文。在古汉语中,“和”作为动词,表示协调不同的人和事并使之均衡。如《尚书?尧典》:“百姓昭明,协和万帮”(这里强调的是“万帮”,而不是融为“一帮”,“一帮”为“同”)。古“和”字还有“顺其道而行之”,不过分,得其中道的意思。在“和,顺也,谐也,不坚不柔也”(《广韵》)和 “刚柔得道谓之和,反和为乖”(《新书?道术》)中,“和”都是和谐适度的意思。基于“和”的本义,庄子把“太和万物”作为他的最高理想。
  有“和”就有“不同”。据《左传》和《国语》记载,齐国的大臣晏婴,有一次拜见齐侯时,齐侯对他说:“唯据与我和”。“据”指的是齐侯侍臣,姓梁,名丘据。晏婴说:“梁丘据不过是求‘同’而已,哪里谈得上‘和’呢”?齐侯问:“‘和’与‘同’难道还有什么不一样吗”?晏婴说:“像梁丘据那样的人,你说对,他也说对,你说不对,他也说不对,有什么用呢?”他认为“不同”是事物组成和发展的最根本条件。这引出晏婴的一大篇议论。此后,“和而不同”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之一。
  后来,孔子也吸收了晏婴的思想,指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总结起来说,“和”的主要精神就是要协调“不同”,“和”的作用就是要探讨诸多“不同”之间如何共处。这一思想也鲜明地体现在“五行学说”里。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霸气书库
玄学
社会学科有隐学和显学之分,易学本身是隐学。隐学的主体就是玄学,妙法凝玄!隋代佛教天台宗的智者大师说:玄学是人类最高的学问。
  在北大校史馆,有一面由红、白、黄、蓝、黑五种颜色构成的旧校旗。蔡元培曾对这五种颜色作过解释,即红色代表“现象的科学”、蓝色代表“发生的科学”、黄色代表“系统的科学”、白色代表哲学、黑色代表玄学。蔡元培认为:“人类的求知欲望绝不能以综合哲学和实证哲学为满足,必要侵入玄学的范围。”
  “玄”的概念源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为奥妙莫测之意。
  魏晋时期,有所谓三玄之学。“三玄”一词始见于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勉学篇》:“洎于梁世,兹风复阐,《庄》、《老》、《周易》,总谓三玄。”兹风指玄学清谈之风。梁代清谈复盛,《老子》、《庄子》、《周易》之学从而得以再兴。
  称《老子》、《庄子》、《周易》为“三玄”,是因它们含有非常深奥的学问。魏晋时的玄学家无一不从事三玄之学的研究。
  新儒家的代表人物牟宗三,给“玄”下了这样的定义:玄是有无两者的浑同。要了解“道”,就必须通过“有”和“无”来了解。有无相生,大道巍巍。哲学界有这样的定义:最高的存在是虚无。而谭嗣同在他的七律《题江标修书图》中也说“众生绝顶聪明处,只在虚无缥缈间”。
  
天时不如地利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叛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叛;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朱熹的《四书集注》在讲到这段话时说:“天时,谓时日、支干、孤虚、王相之属也。”这些都跟自然气候毫不相干!也可以说,语文课本上在讲到这一段时纯粹是既不知其然,也不知其所以然。在朱熹的这段话中,所谓“时日、支干”,“时”指的是时辰,古人把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日”指的是“天”:天有阴阳、刚柔之分。刚为阳,柔为阴。古人还有“刚日读经,柔日读史”一说。支,指的是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指的是十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众所周知,古代用六十甲子的干支来记录日和时。每天和每时都对应着各自的干支,这些干支的组合可以表征事物发展的特定规律。例如月份的变化,流年的交替,等等。
  再看“孤虚”。“孤虚”是个专有名词,来源于中国古代术数学中的“奇门遁甲”,全名“六甲孤虚法”,据说为黄帝所传。六甲孤虚法分为“年孤”和“月孤”,还有“日孤”和“时孤 。《六壬神课金口诀》著作中对于孤虚有这样一段论述:旬中空亡,阳空阴亡。空亡为孤,对冲为虚,只有时上的孤虚最验,可以一胜十,十胜百,有一妇战十男之说。因此,“孤”和“虚”的定义是:旬中空亡的地支称为 “孤”。与“孤”对冲的被称之为“虚”。查找旬中空亡必须使用日时的干支。“孤”和“虚”的实际作用是:背孤击虚。即,将自己的军队安排在“孤”的方位上去攻打处于“虚”的方位上的敌人。同样,按照古人的观点,如果是谈判,就可以事先把谈判时辰的孤虚推算出来,尽量把自己的座位安排在“孤位”,把对方的座位安排在“虚位”,这样就可以“背孤击虚”,可以大大增加胜算。
  那么,最后这个“王相”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旺相”。五行的金、木、水、火、土在月、日、时上的态势表现为旺、相、休、囚、死五种状态。若以天时中的旺、相之孤去攻打对方的休、囚、死之虚,则胜利几乎可待。
  所以,孟子所说的“天时”,就是“六甲孤虚法”在各种战争和外交中的运用!
  
明白
日月为明,日月是分开的,所以明的组词有分明、亮明、挑明等。挑明就是一边挑一个日一边挑一个月,引申为分辨清楚明白之意。《易》曰:“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推衍清楚日月就会明白。明白什么?当然是明白道,明白理,明白法,明白术!道为源头,理为根本,法为主干,术为枝叶。人不明日月四时之交替,就不能辨是非、明事理。不明日月之规律,就不能悟透阴阳之道;不知阴阳之道,就不能通晓医理、兵法……就不能尽人事。

霸气书库(www。87book。com)txt电子书下载
  因此,要想明白,就必须得研究清楚日月,弄懂日月。
  日月合在一起为明,那么日月是什么呢?日月就是易。日月相推而生明,日月相推而生易,知易则明!甲骨文中“易”字的写法就是日在上月在下。日有光,月才有光。日月有光,天地才有光。而月食之时,日月无光,天地同样也无光。但是是真的无光了吗?不是!这时的光全都在日月的内部,是一种“韬光养晦”的境界而已。
  霸气书库 www。87book。com
容易、知道、聪明
容易,并不是人们平时泛泛所指的谋事轻松而成的意思,这个词也是载“道”的。此道即:掌握了万事万物之理,若运用易理之法则去处理事情,就一定会很轻松。这就是“容易”的真实本义,就是从字面上讲也可以看出来,“容”就是包容、涵容,“易”就是《易经》的易,代表《易经》的运用法则。这两个字组词以后综合起来的意思就是:涵容、掌握《易经》的应用法则,并以此法则来处理对待事情。
  再如“知道”一词,“知”是明白、通晓、了解的意思,“道”是道法自然的道。人们在说知道一词时,只是理解其泛化的意义,并不真正理解道法自然的“道”是什么;不能理解这个真正的道,就谈不上真正的知道!如此泛化的用下去,文字就逐渐丧失了载道的功能。
  再如“聪明”一词。聪,则无所不闻;明,则无所不照——这才是“聪明”一词的真实内涵。如今它的本意也被泛化了,仅仅是智力好这一概念的代言而已,并非真正的智慧。通过以上数点,我们应当明白什么是“形而上者谓之道”——我们对文字泛化意的深入思考,以及超越文字其形,对其内在所藏真正道理的探究,就是“形而上者谓之道”。
  
头头是道
我们常常形容某人说话或写文章头头是道,以喻其条理清晰,论辩畅达。但这个词的原意却比这要复杂得多,或者说,里边深藏了一种十分珍贵的传统方法论。
  一条狗之所以是一条狗,是因为我们把它唤作了狗。假如它最初的名字是猫,它就一直是猫了。所以,名字是不可信的,因为它是随时可以变更的。这就涉及到哲学上的一个本体问题。罗素的《哲学问题》一本书都在讲“桌子”这个词,就是试图弄清桌子的本体。但这要纯粹从语言、从言说来论是说不清楚的,其结果必定归为维特根斯坦“不可言说”的“沉默”。中国古人大概在这一点大概认识很早,所以要研究数与象,因而有《易》。但在实际生活中,人总离不开言说,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